得了抑郁症,并且干的活又重,老板瞧不起还总骂他,这样的人应该首先要在心理上克服认识障碍,为自己创建个人空间,做一些积极的活动,别求尽善尽美,不要胡乱下结论……应面对这样的局面,乐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老板,让人心情舒畅,适当的倾听能帮助你减少压力的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幽默是生活的调剂品……
貌似优秀的人大都是智商高且十分努力的人!
从发展心理学和“自我”形成的过程中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一些优秀的人容易患上抑郁症如林肯、罗斯福、任正菲、崔永元⋯。
一个人“自我”的形成是从出生时与父母亲一体的自恋到逐步形成人我(客体)分离的挫折中形成的。 婴儿刚出生时是没有客体(他人)的观念的,认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自恋)。当饥饿时只需啼哭就马上有人来喂食,身体不舒服时只要啼哭就会唤来父母的照顾。通过哭声和肢体语言可以获得一切的需要!认为父母是自己身体的延伸,自己可以掌控环境中的一切,这是一种完全的自恋行为。
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在成年人身上看到这种类似的自恋行为。 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自己的哭闹并不能唤来父母的照顾,发现自己与父母并非一体。父母是父母,自己是自己。产生最初的分离焦虑。同时出现自己与他人的概念。也带来了自我需求满足的挫折,从而出现自卑和恐惧(焦虑)。
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外界的不可操控感越来越强,挫败感也越来越强。为了满足需要必须通过讨好父母(如微笑、开心快乐、为父母做事等表现)来获得自我需求的满足。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是肯定的,就得到了正强化而固定为一种行为模式。如果得到惩罚(负强化)则这种行为逐渐消失。
在与父母及外界的互动(社会化)中把有利于通过父母及别人操控环境满足自我需求的形为逐渐固化下来形成最初的人格。同时也建立起包含了自卑(内在小孩)的“自我”!这时候对自我的认识越来越不够强大,从而逐歩产生自卑心理。在一次次的操控失败后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自卑。这时候孩子已经把掌控世界的希望不再寄托于父母及别人而是自己的努力。从而出现自律及自我约束等付合现实的行为(在自恋与自卑的中建立)。越是被师长肯定的行为越是被强化从而出现听话的乖乖宝宝。以致于越优秀越被赞赏!形成了以追求外在肯定评价的价值取向。
这样的人格特质特别关注别人的评价,对别人的否定十分恐惧!所以会更加努力!也更加优秀,因为他们太注重“成功”!太害怕失败带来的否定,不允许自己失败。生活的目标只希望获得别人赞许的目光。把自己的幸福交到别人的手里。越是迎合外在评价,则内在小孩越受伤!自我越扭曲!
而现实生活却不是每个优秀的人都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样自我挫败感就十分强烈。从而出现自我否定、自责、内疚等负面情绪。根据吸引力法则,则会更加关注负件,吸引负能量让自己负能量爆棚,由此发展为抑郁!
我知道抑郁症很严重,是从我搬到新家开始,对面楼的妈妈在产后得了抑郁症。她原来是博士生,我见到她的时候,每天的她都闷在家里敲那种不锈钢的盆子。除了一日三顿饭和睡觉不敲,其他时间都在敲。
周围的邻居受不了,特别是赶上快高考的时候,天还没亮,她就起来敲。大家开始向物业反应,物业找当事人,她不开门。就给他老公打,不接。此时老公早早地领着孩子和自己爸妈住了。而他趁着一早或者一晚,每周来送几次菜,算是能保证这位深受抑郁症困扰妈妈的温饱。
物业的人也试着在对面楼附近堵他丈夫,但是也无果。后来辗转找到了娘家,她娘家也不管,还让以后不要再联系她们了。物业民警反反复复地找当事人,找她老公,找她公婆,几乎每年都要上演好多次。可是一直没有改善,这样持续了有五六年,我们都已经习惯了敲盆子的声音,对面楼的住户是换了一批又一批。
事情的转机是在去年出现的,有段日子对面楼突然安静了下来,也不见她老公偶尔来送菜了。大概过了半年左右,她又出现在对面楼里了。物业的人说那段日子,她去治疗了。
这时的她精神面貌完全不同,穿着小高跟鞋,化着淡妆,每天一早一晚准时外出骑车接送孩子,而老公也不再和公婆住了,搬了回来。每天能看到一家三口有说有笑的,连期间,偶尔也能看到她蹲坐在楼下,看着老公和儿子跳绳踢球。
说了这么多,我只想鼓励您一下,也许您现在很难,也许家人暂时地放弃你了 ,但不要绝望。人生中会有很多波折和不如意,别看你周围有很多人看着多开心,他们背后可能都有不为人知的心酸和难处。但我们不能让困难和疾病打败,要尽最大努力反败为胜。也许抑郁症治疗困难,但希望您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早日让家庭再充满欢笑。人生的路还很长,有很多未知的新奇的开心的事情,等待着你去开拓,加油。
多出去走走,看看身周的世界,看看周围的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