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比率这几年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类:
(一)神经症 神经症也称心理症,主要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对于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不健全的个性特征是此类疾病的发病基础。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重大的心理创伤,便会导致神经症的发生。在大学生中,发病率最高的主要是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
1.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各方面都要重新开始适应和调整。如果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凡事患得患失,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成持续性的焦虑、不安、担心、恐慌,并且还伴有明显的运动性不安以及各种躯体上的不舒适感。患有焦虑症的人,在其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大多胆小,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上一定精神刺激,就很容易患焦虑症。 患有焦虑症的人,常感到无明显原因、无明确对象、游移不定、范围广泛的紧张不安;经常提心吊胆,却又说不出具体原因。患者过分关心周围事物,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使工作和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对焦虑症,一方面可进行药物治疗,一方面可进行心理训练,如各种自我松弛训练、气功、生物反馈疗法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2.忧郁症 忧郁症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悲伤、绝望、孤独、自卑、自责等,把外界的一切都看成“灰暗色”的。有的大学生对枯燥的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对刻板的生活感到厌烦,为自己学习或社交的不成功而灰心丧气,陷入抑郁悲观状态。长期的忧郁状态会导致思维迟钝、失眠、体力衰退等,对个体危害是很大的。 大学生忧郁症比例较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他们对社会有各种强烈的需求,极力想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复杂缺乏认识,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了解得不够深刻,加上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建立,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与心理防卫机能不成熟、不完善,因而很容易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和心境。
一般来讲,神经性忧郁症患者在病前大多能找到一些精神因素。如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学习中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难,在公共场合中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等。该症的发生与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自尊心一向很强的人,在受到挫折后,很容易产生失望、自卑心一向很强的人,在受到挫折后,很容易产生失望、自卑而发病。性格不开朗、多愁善感、好思虑、敏感性强、依赖性强的人,在精神因素作用下,也容易导致忧郁症的发生。
忧郁症的克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学会将自己的忧伤、痛苦以恰当的宣泄出来,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例如,倾诉、写日记、器泣等等,都可以减少心理负荷。
二是多与其他同学交往,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开阔视野。
三是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如体育锻炼、文化娱乐活动等,将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3. 强迫症 强迫症是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存在。患有强迫症的人,明知某种行为或观念不合理,但却无法摆脱,因而非常痛苦。这种症状大多是由强烈而持久的精神因素及情绪体验诱发而来的,与患者以往的生活经历、精神创伤或幼年时期的遭遇有一定的联系。
患强迫症的大学生多与其性格缺陷有关,如缺乏自信,遇事过分谨慎,生活习惯呆板,墨守成规,常怕出现不幸,活动能力差,主动性不足等。 强迫症的根治是比较困难的。行为疗法对强迫动作有一定效果。向患者解释精神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
4.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也是大学生中极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它的特点是容易兴奋,迅速疲倦,并常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引起神经衰弱的原因,是长期存在的某些精神因素引起大脑机能活动的过度紧张,使精神活动的能力减弱。有易感素质和不良性格特征的人,更易患神经衰弱。
大学生神经衰弱的发生,主要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造成的,如学习负担过重、专业思想不稳定、个体自我调节失灵,对社会、对人生思虑过多,在家庭问题上、恋爱问题上犹豫徘徊等。所有这些,在患者头脑中产生强烈的思想,使得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本身的张力所能忍受的限度,从而引起崩溃和失调。对神经衰弱的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作息,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并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一般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人格障碍 人格,通俗地讲,就是人的个性。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在遗传和后天因素影响下已基本形成。但有些大学生人格中存在着不良特质。一方面,这些不良的人格特质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及社会性活动,由此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当大学生意识到这些不良方面及其后果,而又无力改变时,会表现出消极性防御反应及自我否定,结果给个体的顺利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一般说来,所谓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系统发展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方面的障碍。有人格障碍的大学生一般能处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智能是正常的,意识是清醒的,但由于缺乏对自身人格的自知,常与周围人发生,但很难从错误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加以纠正。
人格障碍种类很多,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有三种:
1.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主观、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报复心强。一方面,骄傲自大,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自我评价甚高;另一方面,在遇到挫折失败时,又过分敏感,怪罪他人,推诿客观,很容易与他人发生与争执。这类人格障碍多见于男大学生。
2.情感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高。它可以表现为抑郁型人格、躁狂型人格、躁郁型人格等三种形式。 抑郁型人格多表现为情绪抑郁,多悉善感精神不振,少言寡语,看任何事都会从悲观的角度出发,无法体验明快的心情。躁狂型人格则与此相反,多表现为情绪高涨,急躁、热情,有很多设想,但却有始无终。终日兴高采烈,雄心勃勃,过于乐观,常常表现出无端的欣喜。
3.型人格障碍 ,主要是指这类人的人格在情感、意志、行为上的不一致。主要表现为内倾、孤僻,言语怪异,不爱交往,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耽于纪想之中,也可能沉溺于钻研某些纯理论性问题。他们回避竞争性情境,对他人漠不关心,独来独往。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大学生,在孤独的环境中,尚可适应,甚至可以在学业上取得突出成就;但在人多的场合,在带有合作性质的任务中,由于与其他人完全不能相容,因此,往往很难适应,从而导致极度适应不良。
(三)适应障碍——失落、冷漠、 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大学生,心理特征表现为敏感而不稳定。进入大学之后,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一系问题。如何迅速调整自己,使自己尽快适应眼前的现实,主动运河接受几年大学生活的挑战,是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的最为实际、最为紧迫的问题。适应障碍,就是指由于适应不良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它主要表现为失落感、冷漠感和。
失落感,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某一事件前后自身感受、评价的强烈反差而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大学生在刚入学时,往往对生活充满着希望,觉得迈进大学,一切如愿;然而,随着现实生活的展开,发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充满浪漫情怀。这一现实,对于思想尚存在片面、生活阅历一帆风顺,而又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大学生来说,是未曾料到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他们一下子从希望的塔尖坠入失落的谷底。开始阶段,或许尚有信心奋起,但又时时感到自身力量的弱小,感到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困难,因而,很可能索性放弃一切努力,而在情绪上又往往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大学生的冷漠感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常觉得“干什么都没兴趣”、“干什么都没劲”,似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值得自己运河为之努力的事。进一步分析,这种现象其实是对自己的存在缺乏一种自觉性,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为什么活着。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剧增,大学生往往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力。身在大都市中,孤独感加重了,个体丧失了与他人的感通性,因而冷漠丛生;另一方面,通过激烈竞争而升入高校的学生,一下子失运河了奋斗目标,有些无所适从之感。再加上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对专业不感兴趣,便会倍感心灰意冷,百无聊赖以度时日。
失落与冷漠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目标的丧失。进入大学以前,上大学成了众多中学生们的第一大梦想。待至梦想成真,他们从狂喜中冷静下来之后,如果未能及时地树立起新的目标,或者未来的目标不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就会觉得生活平淡、乏味与无奈。重新的奋起需要强大的动力,而人又往往是存在惰性的,很容易就此消沉,以对人对事的冷漠,来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如果这种情况发展到极端,就很可能诱发出的意念甚至行动。
严格地讲,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是人在受挫折之后的紧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自毁行为。毋庸置疑,与心理压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据调查,大学生的比例,在同龄人中是较高的。在大学生活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引起挫折的因素,如学习上的失败(成绩不理想、考试不及格等)、失恋、学业上的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专业不理想,以及毕业分配不顺心等等。此外,由于重病或生理上的缺陷而无法胜任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困难,也容易产生挫折感。这些挫折是诱发大学生行为的主要因素。由挫折产生了绝望情绪,而便成了摆脱这种情绪的手段。然而,单凭这些,还不能完全解释大学生中的现象。这里还存在一个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问题。当较大的挫折落到一个挫折承受力低的人身上,特别是对于那情绪低落、性格孤僻内向的人,的悲剧更有可能发生。有关挫折与的关系,在后面的有关章节还将详细讨论。
在本节的最后,值得提出的一点是:对心理障碍,尤其是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诊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谓正常与不正常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而且,正常与不正常的判别,还受一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在某种范围内看似异常的行为,在另一种环境下就足为奇了。因此,心理疾病的确诊是十分困难的,最好不要盲目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定论。看见书上写了一些症状,就往自己身上套,这种做法是极为有害的。如果真的发现自己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请教专家或医生。
感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有点个人浅见强迫症,可以说是在心理咨询中最难以治疗的心理疾病,目前主流的心理咨询流派中,认为认知疗法,对强迫症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一个就是森田疗法精神分析对于强迫症是为力的,精神分析讲的是潜意识的意识化,认为人能够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改变。人格结构中的自我部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强迫症是自我能够意识到强迫行为的不适,但是又无力抵抗内心引起的焦虑,精神分析流派中,无论是经典精分,自我流派,自体流派,客体流派还是主体间流派,由于其治疗的核心相同,所以这几个流派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效果都不尽人意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同样也是讲无意识的,因此,对于强迫症的治疗也不太好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核心是认为人个人可以通过努力突破,自卑,跨越心理病症,因为其目的论,更看重于个人的努力,因此,个体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咨询临床上的效果都不太好森田疗法,核心是顺其自然,和为所当为,同样要求个人努力,但相较而言,强迫症患者的意志力是比较低的,他们正是由于无力抵抗内心引起的焦虑,所以才会出现强迫行为,因此,森田良法对于症状程度比较轻的可能,治疗效果有一些,但对于教为重的,治疗效果也很一般,而轻度的强迫症虽然会引起来访者本身的一些焦虑,但是在整个的社会系统中,反而会受到他人的称赞,比如细心,精准等等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对于强迫症的核心实际是行为试验,阻断强迫行为,修正核心图式,改善强迫思维,行为试验也可以对强迫情绪即恐惧症有一定的效果,对于强迫症的行为试验一般都偏向于负强化,即惩罚性的手段,所以,其有效的结果会随着负强化手段的停止而随着时间消逝。有证据研究,认知疗法的有效保持时间大概为13周。此后,强迫症的强迫行为,强迫思维等又会发作,而治疗手段的行为试验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而出现效果减弱。这也是认知行为疗法,后来被称为认知疗法的主要原因,行为对于心理病症的改善时限不尽人意此后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核心都是认为来访者本身是有能力做出改善的,而强迫症恰恰是来访者本身无力抵抗内心引起的焦虑,因此人本主主义,存在主义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效果也非常一般。目前主流的心理咨询流派,都对强迫症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有调查报告显示,26%以上的国人习惯晚睡,大学生在“晚睡族”中占比较大,过于固执、敏感、追求完美的人容易患上晚睡强迫症患者。晚睡会引发身体问题,比如皮肤粗糙多皱纹色斑、视力下降、肠胃不适、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抵抗力差容易生病、影响身高、性能力减退等,严重的甚至引发猝死。所以,对于晚睡这个习惯需要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缓解晚睡强迫症可以参考以下方法:积极心理暗示。从早上起来就对自我暗示说:“白天我的工作学习效率高”、“白天我灵感多多”、“白天我也可以享受自由、快乐”等等,多说几遍。并且逐步学会在一天伊始对全天的工作学习做好科学的规划。提高白天的效率。安排每天的工作学习任务时早重晚轻,早多晚少。完成每个任务的时候不求完美的开始,只要动手干起来就是胜利,然后要求自己一点一点地往任务目标添砖加瓦,比如多写一行字,多写一个步骤,多往前考虑一步等等,就能把自己慢慢带入状态,心无旁骛地干活儿,直到干完。快乐的均衡分配。白天工作一个小时左右就休息一下,喝杯茶或者咖啡、吃个水果,听首喜欢的歌曲,或者跟同事讲讲笑话聊聊天,刷刷手机,冲一关游戏等等,中午午休时间30分钟就够了,剩下的时间也拿来做做以往晚上喜欢做的事情。把晚上的快乐分配一部分在白天享受,既可以及时缓解白天工作压力,又减少了晚睡的吸引力。厌恶疗法。到了晚上,明明该睡觉,你还在刷手机、听音乐、聊天、吃美食不亦乐乎。觉察到自己又要晚睡了,你可以找一本大部头难啃的书,坐在床上看,过不了多久你的双眼就招架不住想睡了。助。晚睡强迫症的改善是需要本人有意愿而且付出毅力,经过持续几个月时间的调整才能见效。如果以上关于自我调节的方法不奏效或者实施困难,建议及时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专业解决。强迫症是心理疾病,心病心医,是能够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