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强迫症是一场修行吗(要考研时得了强迫症怎么办)

要考研时得了强迫症怎么办

强迫症是一种复合型心理障碍,有其特定的障碍特征或者模型,需要标本兼治。晴天心理中心擅长非药物心理治疗。心理师职业主要指从事非药物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专业工作者,涵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科医师等。在求助者和心理师之间,第三方专业机构认证的合格、资深心理师是可求助的心理助人专业人士。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的才叫做心理师。心理师大体分为三个群体:1、学院派。高校“庙大”、名声大,学院派著书立说的多,职称高的多。除了少数常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健康中心或兼职开业的老师,大多数心理老师未必有临床心理干预能力。2、医院派。医院虽有心理科、精神科,但是极少有真正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治疗的医师。医院派重药物治疗。除了体制的原因,部分医师不熟悉非药物干预而且对心理咨询持不屑观念,基本是鼓励吃药。须知药物治标不治本,遇到庸医连标也治不了。3、开业派--独立或者合伙开办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群体。开业派不像前两类“吃皇粮”而在技能和效果上不断刻苦精进,注重全人多因素干预治疗,视需要也建议来访者到医院适当服药调节情绪。国家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考前培训体系,即使是博士、教授,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也需要接受规定的培训,合格后取得人社部统一印制的certic培训证。至2015年底,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持证者,已达到90.7万人次,而持证只是进入行业的入场券,尚需不断继续教育修炼。部分心理咨询师经验丰富,也难免鱼龙混杂,大部分还在学习发展。第三方按照标准做实际能力认证才是一个合理的评判。心理干预一样人命关天,咨询心理师、临床心理师的认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册心理师协会是专业心理师认证机构之一。干预的深度和能力有关,分三个层次:1、支持性心理干预。属于抚慰,陪伴,提示等浅显的心理支持性干预。家人、亲友、智者、甚至网友等非专业人士,公益项目或团体也能给予有效帮助。电视媒体秀出来的,困扰者被专家巧妙、聪明、点化开窍的多属于此类。更有甚者,有的电视台播出的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策划的表演桥段。经过电视台剪辑配音,满足大众窥私、好看、好玩和好学的心理,虽然缺少深度,但是有很好的科普意义。有些心理困扰化解需要深度和过程,并不能茅塞顿开。2、再教育型心理干预。需要专业心理师进行,价值观澄清重整,文化取向厘清,现实焦虑策略构建等咨询性干预。大部分二级心理师经训练合格后,可从事再教育型心理干预。3、重建型心理干预。重建就是临床变态心理的深度干预或者治疗。成熟或资深心理师可从事此类干预,此类心理师占心理咨询师比例不超过3%,具备此种干预能力。促进思维模式合理化,引导来访者自我的“问题”探索发现,人格偏向矫正,情绪障碍治疗等。典型的临床心理障碍一般都需要数月的康复过程。注册心理师协会注册认证的心理师,部分可以从事系统性、结构性和深层次的心理干预。心理师有分级和资历深浅,但是对于求助者,没有最好,只有更合适!网络求助有更多选择,不必拘泥于本地。

精神病的治愈率高吗

涉精神因素方面,其实就是一个心态问题,情绪问题。心智没有残缺,没有丢失,只是被虚幻假象迷惑、受骗、干扰,而不能自主。心恍惚了,被扰乱了,一时不明事理了,身心不能合一了。如能好好休息放松,好好睡眠解困,昨天的烦恼不在了,身心合一了,一切又恢复了,心又明白了,能作主了。我们生活在烦恼中,所谓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心情平稳、理智地直面烦恼,解决处理烦恼,佛家说变烦恼为菩提,我们就没有烦恼。如果我们想躲避、绕过、跳过烦恼,情绪地面对、解决处理烦恼,那就是我们心态出问题了,心被情绪牵着走,非但不能解决处理烦恼,反而被烦恼把我们心身解决处理了,即心身、崩溃,患精神疾病了。所以说,心态问题很重要,所谓修行,就是调整心态,把偏了的心态纠正过来,保持正念。念正了,心态自然就正了,遇到事情就明白了,不会有烦恼,会积极主动、开心愉快地应对烦恼。也不会发生精神疾患,因为心态正,情绪不会出来干扰、破坏身心。因此,医治精神疾患,就是把心态换正了就好了。

有的人脾气很暴躁,一点就炸,为什么

世上芸芸众生,但凡是能够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他们都是生活中的强者,都是能够驾驭自己人生的高手。

强者平静如水,弱者易怒如虎。一个人如果总是在与坏情绪纠缠不休,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活的智慧不够。不能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就只能被情绪牵着鼻子,沦为情绪的奴隶。

那些情绪的奴隶,自身就像是一个干燥的火药桶,生活中稍有一点不如己意,火药桶马上就一点即燃。爆炸的后果不仅是炸伤别人,还会引火上身伤了自己。

发脾气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那才叫本事。情绪的奴隶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人际关系都不太好,自己的生活也会被自己的坏脾气给搅得一团糟。

而一个能够很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他总是能以温和从容的状态去面对所有的人和事,处理事情时能够有效做到相应的合理与适度,让所有的人都愿意接受他、接近他并喜欢与他交往。人际关系好了,好事自然而来。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习性好坏,都会主导自己的人生结局。谁若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就得修好自己的这颗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修养好自己心态,让自己的言行变得温和适度,这才是人生的正道。

人生在世,有一件事情还是很公平的,那就是:自己的人生会如何,都是自己行为的结果。一个人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驾驭好自己的人生。

拖延症 焦虑症 抑郁情绪,如何才能摆脱这

我一直以来都是重度拖延症患者,频发性焦虑患者,现已完全治愈。

久病成医,我的切身经验也许可以帮助你走出这个困境。

我有定向型拖延症,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立马去做,比如有段时间爱上了骑自行车,早上五点醒来立马就下楼去骑;工作的时候遇到我负责办一场自己喜欢的活动,可以当天精神抖擞地写策划到半夜。

但对于那些不得不做的无趣工作,我能拖就拖,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学生时代每一个寒暑假作业,不管放假前我立下多少豪言壮志说自己一定要前两个星期写完,但最后一定会拖到开学前一周才动笔。

但其实假期的每一天都过得不踏实,临近开学时还会天天做噩梦梦见自己作业没写完,但白天还是照常拖延。

这种拖延状态延续到了工作中,就变成了领导安排的任务说一个月内完成,我一定会拖到最后一周才开始做,引来很多不满。

拖延症的根本原因

1.著名的帕金森定律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得出的帕金森定律被誉为20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

帕金森定律最初的含义来自一句谚语:

work expands so a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

意思是工作会膨胀,以至于填满消耗所有的可用时间。

不论工作、任务多大,它都会吃掉所有的规定时间。

工作效率根本不取决于任务本身的大小,一旦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某项工作,就会自觉地放慢节奏,迟迟不开始。

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因为迟缓开动带来的拖沓感而产生消极情绪,越来越不想开始启动任务。

只有在马上要交账的压力下才会动手。“自由安排度高”反而成为了拖延的重要原因。

在现实中往往会发现,一项任务给予的时间越充足,完成计划的时间往往会安排越放任、浪费的时间会越多,人因为拖延产生的焦虑感和内疚感会越强。

2.工作本身的强迫性质

瑞士心理学家克拉帕瑞德指出:“强迫的工作,是一种违反心理学的反常活动,而一切有成果的活动都以一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关键是,当代的大部分工作乃至教育十分具有强迫性

这在人类生理上就决定了你的抗拒

所以总结来说,拖延症是完全符合心理学规律的现象,是每个人都必然会面对的可能性。我们完全没必要因为自己的拖延症而自责、自我厌恶、内疚。

帮助解决拖延症的黄金法则

那些任务中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小任务,在接到任务后就必须尽可能快地解决掉,先马上做简单的、快速的工作,很容易形成正向激励,先易后难一定是最容易坚持下去的。而且先解决掉若干小任务后,你的to do list上面就只剩下一两项了,无形之中减少了未来的提醒成本、搜索成本和回忆成本等3个成本。

拖延症往往带来极度的焦虑感,上进正义的自己会下意识地责备自己拖延和堕落,焦虑、内疚、自责就这么产生。

可谁不是一边内疚自责,一边拖延着呢?

内疚和自责会让我们陷入“放纵—自责—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内疚和自责会降低我们的自尊,让我们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进而破罐子破摔。内疚和自责也会带来更多的压力,而压力会让我们更容易屈从诱惑。

研究发现,当人们屈服于诱惑时,不让他们感觉到内疚,相反让他们感觉到快乐,居然能够增加人们抵御下次诱惑的能力。相比于内疚,自我谅解反而更能增强责任感。这是因为一旦摆脱了内疚和自责,我们反而能够思考为什么会失败,而不是简单地把原因归于自己的。一旦摆脱了内疚和失败,我们也不用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去安抚内心的挫败感了,这样,我们反而有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增强我们的自控,在和诱惑的战争中重整旗鼓。

目标思维非常重要,它会让我们从拖延的迷雾中看清前进的方向

而拖延的时候正是自己忘记了目标的时候

时刻提醒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高效率完成这份工作能对我的目标有什么帮助?(例如我好好做,可以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好印象,有助于我升职)

能够有效在心理上激励自己赶快前进。

人对于未完成的东西,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执念。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契可尼效应。

简单来说,如果给你布置一系列的任务, 并且在一个任务还没有结束时,就让你放下它,着手做下一个,用不了几次,你就会感到非常难受——那些开始了却「未完成」的任务,就像一根刺,梗在你的心里,一定要把它拔掉才会感觉舒畅。

我们会期待任何事情都有始有终,因为这才是我们的大脑所认为事物的「合理的样子」。

当我们进入状态,着手去做时,就相当于开启了一个任务,将「要不要做」变成「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完」。

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利用最先时间开始,后面继续做下去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