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心理疾病治疗好后(抑郁症所有的心结全部解开了,自己还是很难)

抑郁症所有的心结全部解开了,自己还是很难

做个比喻:一条打了一个个死结的绳子,靠自己与外力一个个努力的打开了,尽管死结打开了,总不是原貌的绳子,外形与拉力与原来无法相比。抑郁症患者的心结全部打开了,和绳子的原理是一样的,心里还是有痕迹。那如何才能走出去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患者的心结打开了,首先恭喜你。在医生与自己的努力下看到的成绩。心结打开了并不代表对过去失去了记忆,只能说影响情绪的问题或解决或已强制理解。就像那根绳子,结虽打开了,总还是疙疙瘩瘩的。抑郁患者也是如此,心底还是有丝丝绕绕的情绪,只是没有原先严重而已。抛却一个曾经的抑郁症患者不说,就是正常人多多少少都有情绪,只是没发展成抑郁罢了。要想真正能走出去,还是要有一段自我调整心理的过程。

那抑郁症心结打开了,如何再调整心理,真正能走出去呢?用这三点试试:

①爱

②工作

③忘记

一、用爱去包容一切。看惯的看不惯的,坚信事物存在,就有其存在的道理,凡事莫要追根究底。爱生活、爱身边的人、爱周围的一切、更爱自己。当你把爱无私的抛出去,返回来的将是更加浓浓的爱意,这种爱意会抚平你心底的结痕,增添你走出去的信心。久之你会被爱推出家门,你走出来了!

二、去找一份工作,拿出身心全部投入,不要计较职业与薪水。坚信付出就有回报,让自己忙碌起来,身体的忙碌让大脑得以更好修养,负累的身躯是你无暇顾及心底那点绕绕的情绪。就像绳结留下的结痕,在不停的忙碌中,那点情绪慢慢还原,不会有一点结痕。这时你真正走了出来。

三、忘记过去、忘记自己还会发脾气,忘记什么叫情绪。心结打开的抑郁症患者,学会忘记才能走出去,忘记心理结结疤疤淤结,就像一根崭新的绳子,没有一点结痕,充满拉力,不管放到哪里都毫不畏惧,充满价值与活力。做到这里你肯定能走出去。

抑郁症是一个比较棘手的病疾,一旦有栓愈的迹象,请努力坚持。是否能真正回归大众群体,还是靠自己,我们能做的只是建议。祝你永不抑郁!

如果对回答满意,是我最大的欣慰!

更多心理情感关注@慕三子

身体上的疲惫睡一觉就恢复了,可心里的伤,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看似两个,其实是一个,那就是“伤”。外在的“轻伤”谓之:疲惫。疲惫的疲,有疲劳之意;而惫,是倦的意思。常用的词是:疲惫不堪。倦:疲倦,劳累。疲惫,多用来形容体力上的劳累。 疲倦呢,更多是指心理上的。它们都有“劳累”的意思。我们常听到的医学警示句是:“过劳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就是一种“伤”!

外在的“轻伤”,我们可以通过“睡一觉”,而“恢复”。这是生物体内的“自我修复机制”所起的作用。但是,天长日久也会“积劳成疾”,成为无法挽回的隐患,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看上去“好好的”,“突然”就“没了”的原因所在。外在的伤无论是破皮流血还是淤青肿胀,亦或是“疲惫”,都是能看得见和相对容易“修复”的创伤,比如:缝合、包扎、散瘀和休息。

那么,心里的伤痛怎么医治呢?看不见,摸不着,却时不时的“隐隐作痛”,有的人会嚎啕大哭,有的人则默默流泪,还有的人从此,沉默寡言,亦有剃度为僧出家者、轻生者……这种种的表现都说明,心之所痛,乃,痛不欲生!

但是,所有的伤痛都不足以摧垮我们的意志,之所以被摧垮,是内心的“虚弱”和“恐惧”,让我们“举手缴械”放弃了抵抗!当我们对病魔说“饶命”的时候,病魔会放下屠刀吗?不会,它们只能得寸进尺。因此上,“对症下药”就是医学上的最佳选择。既然是“伤”,我们就要认真对待,科学的、有效地,减轻痛苦,消除隐患。俗语说的好:心病还需心药治。既然是“心”被伤了,我们就要从被伤的那个瞬间开始“医治”,许多人不愿意回忆那个“瞬间”,怕“触碰伤口”,可是,如果我们不去“清理伤口”、不去“缝合伤口”,怎么使它“愈合”呢?缝合也有痛啊,你是任其流血、发炎,还是忍得一时之痛,换得内心的平静呢?老话讲,从哪跌倒,从哪爬起。既然“伤”已是注定的事实,再痛苦流涕,追悔莫及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听到过太多的相关诗句和感伤的歌词,“人生若只初相见”、“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一失足成千古恨”……然而,写也写了,唱也唱了,再长的黑夜也要天明的,这是改变不了的现实。任何人的痛苦,都远不及自身的“伤”更痛击灵魂,世界上没有心药可求,也没有谁能救的了“心已经死去”的活人。放得下,你就能走出“黑暗”重见光明;丢的远,你就不会再受到羁绊。回看那伤痛的历史,不是为了“顾影自怜”,更不是“流连忘返”的追悔那些失去,在伤心的路途上,没有“失而复得”,有的只是怎么选择“放弃”,只有放弃那段“不堪回首”的情感伤痛,你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新生。

然而,爱之深,伤之重,岂是放弃二字所能涵盖的轻言之举?心之伤痛,无外乎,挚爱有失。你爱一个人,从小到大,无论吵吵闹闹、哭哭笑笑,她都是你的亲情血缘,生你养你,任你撒娇耍赖。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你们一同相依为命风风雨雨几十年。可是,有一天,因为不可抗拒的衰老,别离,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这一别就是永远,任你千呼万唤!难以愈合的撕裂伤,留在活人的心里。从小到大,你从没有过除了亲情之外一份情感给了一个异性,你以为,此生之大幸。可是,她或他离开了你,走的是那样的决绝,根本无视你试图拉住她的手臂,任那双手臂在狂风中颤抖,被冰雪冻僵…… 你忽然明白,却原来,“山盟海誓”不过是一句顺嘴的留言。如今,留言还在那里,人已是“今非昔比”,物是而人非,往事如风,似烟。你守住了你的那份情感,却没能换得对面的一缕情丝,欲哭无泪,纵使你悲恸山河,又岂能撼动昔日的情感。欲放弃,你却做不到。那不妨你去寻一份真心,倾诉你的内心,他或她,可以是亲人也可以是知心友人,亦可以是有资质的“专家”,倒一倒你满腹的“苦水”。如果说,“放弃”是一种主动行为。那么,倾述,就是一种被动行为,通过求助他人的力量,给自己一份走出“囧境”的外力。就好比生病去求助医生一样,病不避医,和盘托出。世上再坚强的人,面对情感也会有“虚弱”的一刻。有人说,时间是疗伤的良药,理论上它没有错,可是,时间疗伤在现实生活中太过“漫长”,不是吗?假如一个人,二十出头就有伤于心,而他的寿命在古稀之上。那么,用五十多年的时间来淡忘“情伤”,是不是太过“ 奢侈”。他在有生之年里如此的“挥霍伤痛”,是不是太过残忍?如果他的系统五十多年始终不曾崩溃那也是,“超人”转世了。

来到这世上的人,想必没有什么人会祈求“受伤”,可总是有人受伤,可以说是多数人。情感的路上,不会是顺风顺水,也不会艳阳高照,风风雨雨在所难免。我们不祈求受伤,也用不着害怕受伤,更不用受伤后自卑。从小到大有走路不摔跤的吗?没有,这很正常。有摔倒躺地上不起来的吗?也没有,除了“碰瓷儿”的。好在尽管是伤在了心里,但并不很重,假如很重伤者也早没有了“知觉”,既然感觉到痛,那一定就会有好起来的时刻,至少说明你的感觉系统没有问题。你是“等待”时间慢慢疗伤,还是主动疗伤呢?伤在哪里,因何而伤,你自己最清楚,如果你不准备留下那份“痛楚”,就早做决断,当断不断,必被其乱。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内心“舍不得”导致的伤口隐隐作痛,一旦放弃那个”舍不得”,就会看见新的天地。

一个人的一生,总伴随着许多的未知和坎坷,在情感上我们有着独立的感情世界,在理想的追求上同样有着自己的偏爱,可是有多少人从事的职业是自己所中意和喜欢的行业呢?凤毛麟角吧。为了生存,你每天从事着并非喜欢和钟爱的工作,何谈热爱,能不受伤吗?内心的那种委屈是你身心俱疲,体力上的消耗使你疲乏的想睡一觉,可是心里的委屈让你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有人选择用“安眠药”自己,假装“困了”。然而,天长日久却生出新的“麻烦”,没有药物根本无法入睡,多么可怕的依赖!你恐惧自己会变成“瘾君子”。生活中也的确不乏因过量用药而形成的“健康病人”,……怎么是好呢?很多人都会因此困扰。当我们无法选择,无力抉择的时候,不妨试试有点“阿Q的精神”,学会“认命”,也许命该如此吧,我认了,接受这个现实。就像接受父母给我们的一切一样,不管是身高、肤色、还是容貌!那就是我,这世上独一无二的我自己。学会放下那些看似近在咫尺,实为遥远的梦幻。

心理医生治好自己的心理疾病吗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医师自己是否想被治愈。《催眠大师》徐峥扮演的徐瑞宁心理学造诣不可谓不深,由他治疗的病人全都病愈出院;但他一直活在自己的愧疚中,不愿正视某些事实,更不用说治好自己的疾病。如果不是恩师方教授和特殊病人任小妍 “强迫”他认清现实,他是好不了的。

其次,自己治好自己是不容易的。《异度空间》哥哥完美演绎了心理医师阿占,他的自我催眠技术登峰造极,但游走在自己的世界,影片最后他好了,艰难地好了。

这个好的背后是多少外部环境支持的作用。女主章昕,给了他极大的支持。

治疗过程即便是自己操刀,也要借助外力。在自我治疗的过程中,周围环境的配合度至关重要。某些社交障碍的诊治,会谈到社会支持系统(交际圈能给你多少支持)。所以,从来不是一个人在与心理疾病做斗争,是患者所处的整个环境。

再次,心理医师善于内内省,及时发现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在负面情绪尚未升级为心理疾病时,寻找帮助——专业书籍、专业疗法、专业督导——心理医师在系统学习某一流派时,都有引导者,也就是他的督导,督导协助心理医师摆脱负面情绪,成为更好的自己。

何为治好?心理障碍尚存,但不足以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也不影响社会。这样界定的话,心理医师可以医好自己。

窃以为医治自己的成功典范当属阿弗雷德·阿德勒,没错,就是《自卑与超越》的作者。他对自我的深入剖析,直面自卑,勇于冲破“性本能论”的认知桎梏,实现人生的价值。

如果血糖控制的好,就不会出现并发症了吗

很高兴为您解答,这是一个悲伤的问题,因为糖尿病患者即便血糖控制好了,也不一定就不会得并发症,下面就来分三种情况跟大家解释。

1.血糖并非真正达标。有很多糖友监测血糖的时候,喜欢监测空腹血糖,觉得空腹血糖达标了,那么自己的血糖就达标了。其实餐后血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监测点,它与并发症存在很大关联。之所以有很多人患了糖尿病好多年还没有被查出来,就是因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高被忽略掉了。建议糖友们在监测血糖的同时,每半年检查一下糖化血红蛋白,这样有助于判断在一阶段内的血糖控制情况。

2.反复发生低血糖。有的糖友觉得血糖高了,就想迅速把血糖降下来。殊不知,血糖控制过严,容易造成低血糖,低血糖的危害并不亚于高血糖。而血糖降低得太快,这种血糖波动对人体损伤也很大,会引起血管内皮、动脉壁急性损伤,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所以,糖友们降糖一定要稳中求降,切不可操之过急。

3.并发症潜伏已久。有的糖友刚确诊糖尿病没多久,血糖也在积极控制,结果就查出了并发症。其实并发症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得的,是经年累月积累的结果。由于高血糖并没有很明显的症状,很多糖友在查出糖尿病的时候,其实已经患病好几年了,眼部、肾脏、心血管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这种情况下,即便血糖控制好了,并发症还是会来。

为了预防并发症,糖友们除了积极控制血糖以外,还需要定期做各项检查,不要图省事,只有及早发现,我们才能及早干预和治疗。

糖人健康网,一个有温度的控糖平台,欢迎关注,有问必答!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