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一、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力必多。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
二、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来满足本我的需求。三、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所谓的心理地形图是指“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人格结构:而人格动力结构也即你说的“三我人格结构”是指“本我——自我——超我”.
其中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是弗洛伊德的早期人格理论,而“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的后期人格动力理论.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潜意识的概念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更关注的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人格结构.进入二十世纪,弗洛伊德开始注重人格的完整性,注重平衡完整人格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已不再是被海水分割为上下两截的“冰山”.也就是说,三者之间,不再是深度层次的关系,而是更关注彼此之间的动力关系(或动力系统).因此,弗洛伊德后期的人格理论,又被称之为人格的动力结构.
但二者尽管有前后之分,却不能说弗洛伊德因此而放弃心理地形说.更准确地说,他是在早期“心理地形图”的背景之上,叠绘出他的人格结构图——二者融为一体——前者的层次分明衬托出后者的系统完整;后者的错综复杂又弥补了前者的平面简单.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学派叫做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所有的心理,包括你的需求和动机都来源于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性被压抑了,但并没有消失,而是沉到了潜意识中。潜意识即我们不能意识到,只有通过精神分析将潜意识浮到意识层面我们才能意识到。这种以性为中心所产生的心理需求与动机,即能量被称为“力必多”。
同时,他还将人的人格分成三块: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即想办法满足最原始的;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即它不会让本我为所欲为,会用道德来约束本我;自我符合“现实原则”,即它会让在现实中得以满足,同时又符合超我的道德观。例如,一个人如果爱慕另一个人,那么“本我”希望占有,“超我”会用道德约束,这时“自我”就会让这个人在梦境中与对方卿卿我我,所以这样就有了对于梦的解析,即梦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而在梦境中得以满足的过程。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当时遭到了很多的唾弃,在那个年代性是很敏感的,所以他被认为是个道德败坏的人。但其实,弗洛伊德所创立的潜意识在今天在心理学界是广为应用的。因为人所有的内心均来自于潜意识中的得不到满足,因此只有让人意识到潜意识中隐藏的,正确对待才能自我愈合。后来,在弗罗伊德的学说上相继又有很多知名的心理学家出现,例如荣格,不过对于弗罗伊德的自然倾向进行了修正。现在流行的MBTI就是依据荣格的学说创立,在很多知名的500强企业中运用。
假如你想快速的了解弗罗伊德的理论但又不想阅读太多的文字,建议你看一部电影《当尼采哭泣》,看完以后你就明白什么叫精神分析了,这部电影也有同名的小说。
一、好奇与窥探
好奇心又叫(为什么欲),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状态,是一种特殊的心理。人的好奇心带有自我意识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好奇心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而在电影的观看中,观赏者在探索、猜测、设想中获得心理平衡,从而产生本质力量获得对象化后的"。
二、逃避与体验
电影就像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反映人们的需要,适应他们的挑战。《楚门的世界》别说到他对海的恐惧感,这是他自幼被训练出的恐水症,也是导演克里斯托为了不让他逃离这个大摄影棚,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的定时炸弹。
其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真的,作为一名心理学在读者,我想说的是这种说法是真实可靠的,这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过关于梦的解析,也不是如周公解梦大全上面那么家简单明了,需要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来分析你和你的梦境,不是那么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