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经历五个主要时期:
从婴儿到5岁。
这是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为一切性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方向。他说婴儿的特征有两个:1、它在自己身上寻找性对象,如大拇指等。2、它的每一个部分冲动,通常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但都致力于的获得。
第一时期的性本能,最重要的是两种:口部的本能和门的本能。
口和与口唇相连的部分形成所谓的口部性区。儿童以拇指、咬东西或吞的动作来寻求快乐。一个小孩啃指头,表示他正在追寻某一种记忆犹新的愉快体验。母亲的奶(或其代用品)原是孩童生活里最早体验的一种愉快的动作,也是最重要的动作。我们可以说孩子的嘴唇便是区。母亲奶汁的暖流,确能带来刺激,造成。
门附近地带构成门欲区。这一种部分本能是与排粪的行为相联系,他们的发展与将来性格的构成大有关系。小孩的粪便是他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第一种东西。他后来对金钱、他人、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大多受他在婴儿时期对排粪过程和粪便本身的态度的影响。这种说法初听起来似乎非常牵强附会,但应当看到,对待两岁的小孩,父母们总是不断训练他们,让他们不要随地大小便,而是到厕所里去排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受到的训诫、称赞和恐吓大部分与他的大小便有关,所以,他对排粪功能的反映必然对他后来的性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他慢慢地学会忍来对母亲表示轻蔑,并学会通过这种延迟动作来增加后来的快乐。在后来的生活中,忍的倾向对于积钱、固执和吝啬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另外,这时的儿童也把排的意愿作为对父母表示爱的手段;并且,由于这一行为所获得的感官上的快乐,这种意愿会转变成慷慨、奢侈等性格。
第一时期又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所谓的自恋期,开始于婴儿降生后的最初几个星期。这时,儿童还分不清自己和外面的世界的区别,还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在这一时期,因为需要母亲的乳汁,所以,口部的性本能占了主导地位。将近两岁时,儿童开始有了自我这个概念,性本能开始向着自己,把自己当的对象。因此,弗洛伊德把这一时期又称为那西瑟斯期。那西瑟斯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充满自恋的美少年。他用那西瑟斯的比喻来形容这一时期小孩自己对自己的爱恋。
第二阶段是两岁左右。这时,母亲发挥了权威,要求儿童控制便溺,这就造成门区的自我满足。这时,儿童往往以残暴和喧吵的行为和奔走来炫示身体的嗜好。
第三阶段就是俄狄浦斯情节期(又称情节期)。这是幼儿发展中最危险的阶段,儿童开始向外界寻求爱的对象,首先不可避免地把爱的感情发泄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或保姆身上。这时候,男孩的性要求要由自己的母亲来满足,对父亲则怀有对立的情绪。女孩则正好相反。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前途,必须对幼儿的这种潜意识情意综实行压制、改造。这时,儿童的心理逐渐地发展了“自我”,形成了“超自我”。强迫破坏这种情意综的心理因素是所谓的“错综”。弗洛伊德说“对于一个开始玩弄自己的而又不感到羞耻的男孩,他的父母或保姆总是用割掉他的或割掉他的手来恐吓、威胁”错综是为伊底帕斯情意综的解体开路的。
从5岁12岁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进入潜伏期。原先粗野的、裸的性行为开始长时间地沉寂下来,停止发展。这时候,儿童的“自我”继续显著地发展起来,并开始学会以“自我”控制“本我”,使之慢慢地适应周围世界的客观条件。
从12岁到18岁期间
这一时期又叫生殖期。这时,幼年时期的性冲动全面地复活了,性生活的新流沿着早期发展的途径向前推进。青春期的开始带来了新的变化,幼儿的性生活改头换面,终于成为习见的常态形式。在此以前,性冲动多半是自体享乐,如今则开始寻找性对象。从前每一种部分冲动都单独作战,各区各自在其特定的性目的上寻求。现在,一个崭新的性目的出现了,所有的部分冲动一起合作以求得该目标,而各区则明显地隶属于这个主要区域。
以上是个人性的发展的全部历程即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一般地说,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顺利地完成,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实现性成熟。但有时,在性的发展中,也会遇到阻力,因而,性发展就发生不协调甚至变态。例如,某一部分冲动会越过其他的部分冲动,变得过于强烈,导致性发展的不协调,这就会影响性的正常发展。又比如,在一个阶段上的失望会造成一种退却,形成所谓退化现象,性的发展退缩到较早的、较满意的阶段。一个失望的爱人会回到他幼年时代的母爱回忆中,陶醉于母爱中,或纵情于自恋的行为等。弗洛伊德把性发展在某一阶段上的停止叫作“固着”。所有这些阻力、退化、执著等力量,隐藏着成人后发生性变态、神经质的危险因素。当然,这些因素的比例不同,影响也不一样
1 、好奇心:所有人对学习求知的渴望都是不可抗拒的。
2、食物:对食物的饱腹占有是人本能的需求。
3、荣誉感(道德):以此满足个人心理,并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
4、被社会排斥的恐惧:这令人们被动自觉地遵守规矩。
5、性:弗洛伊德将其置于”清单“首位。
6、体育运动:人们对运动锻炼健身的渴望是天生的。
7、秩序:人人都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8、独立:对于自作主张的渴望。
9、复仇:有仇必报。
10、社会交往:渴望成为众人中的一分子并拥有众多的朋友。
11、家庭: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
12、社会声望:对名誉和地位的渴望。
13、厌恶:对疼痛和焦虑的厌恶。
14、公民权:对服务公共和社会公正的渴望。
15、力量:希望影响别人的愿望。
人最初级的是,好好读书,有个稳定的工作,有衣服穿,有饭吃,有房住,早点讨过婆娘,生个孩子,这就是初级!
如果要写一本关于“我”的书,写出的内容一定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我做的事情。我=我正在做的事儿。我的一生就是这些事件的总和。这些能用语言说清楚的事实总和,我认为就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自我”。我们对此可说,即可思维。
那么如何理解“超我”呢?拿电视剧《庆余年》范闲与庄墨韩斗诗那段情节来说,范闲比庄墨韩多了1500年的文化积累,掌握了庄墨韩从没听过、见过的唐诗宋词的精华,轻松地、完美地战胜了庄墨韩。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不可能掌握后一百年知识,但是有可能掌握前五千年积累的知识、文化,有这种可能性的人,我认为是“超我”。
那么“本我”呢?我认为“本我”就是可用语言言说的全部事实,即“自我”之外的不可言说的部分。用维特根斯坦概念来说就是我们使用的语言那只可显示、不能言说的“语法”。拿电视剧《亮剑》来说,李云龙的所做所为“本我”的风格强烈一些,而政委赵刚则“自我”及“超我”起的作用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