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竟是强迫症所致(有强迫症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

有强迫症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

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与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身意愿的想法或冲动会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中。

目前,强迫症在世界范围内的终身患病率为0.8%~3.0%,与其他严重致残性精神疾病性障碍(约1%)近似。国内报道的强迫症患病率总体上低于多数西方国家,并且女性高于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在19~35岁之间,56%~83%的强迫症患者至少共患1种其他精神障碍,如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酒精或物质滥用或依赖、抽动障碍等。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极大影响,很多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未在起病之初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常生活后才来去医院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有的会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大家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强迫症常表现为不停地洗手、点数,有的患者则会毫无原因地重复相同的话语,或觉得自己吃饭、走路、穿衣、清洗时一定要遵循某种特殊的顺序,或反复做诸如检查门窗,电器、煤气开关,钱物,文件,信件等事情,或对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产生怀疑和不确定等等,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抑郁,甚至出现自伤或自残,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强迫症的病因强迫症的病因复杂、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主要与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许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常遭受过一些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遇到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不良的生活事件。强迫症患者个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高标准严要求的倾向,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强迫型人格,表现为过分的谨小慎微、责任感过强、希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因而在处理不良生活事件时缺乏弹性,表现得难以适应。患者内心所经历的矛盾、焦虑最后只能通过强迫性的症状表达出来。另外,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强迫症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遗传倾向,在神经-内分泌方面也存在功能紊乱,造成诸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无常发挥其生理功能。强迫症状具有以下特点:1.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而不是外界强加的;2.必须至少有一种思想或动作仍在被患者徒劳地加以,即使患者已不再对其他症状加以;3.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会令患者感到不快(单纯为缓解紧张或焦虑不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愉快),但如果不实施就会产生极大的焦虑;4.想法或冲动总是令人不快地反复出现。强迫症临床表现强迫症的症状主要可归纳为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强迫思维又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及强迫意向。1.强迫观念(即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强迫联想:反复回忆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引起情绪的紧张和恐惧。强迫疑虑: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需反复核实。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关好,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就会焦虑不安。强迫回忆: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如反复思考:“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强迫对立思维: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2.强迫情绪具体表现主要为强迫性恐惧。主要是对自己的情绪会失控的恐惧,如害怕自己会发疯,会做出违反法律甚至伤天害理的事。3.强迫意向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十分苦恼。如走到高楼处,就有往下跳的冲动,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却十分紧张、恐惧。4.强迫行为强迫洗涤:反复多次洗手或洗其他东西,总觉得脏,有时明知已洗干净,却不能自制而非洗不可。强迫检查:通常会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患者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需要反复检查。强迫计数: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否则会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数起。强迫仪式动作: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如睡前要一定程序并按自定的规律摆放,否则会觉得不安,而重新穿好衣再按程序脱。需要强调的是:有强迫行为不代表就是强迫症,强迫症状反复出现才是病。很多人身上其实都有强迫症状。如果强迫观念或行为在一些人身上偶尔出现,并没有引起心理或焦虑,属于正常范畴;如果有了强迫观念或行为,虽然程度不重,但发生频率较高,已成为性格特征,又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指导,日后容易发展成强迫症;只有当一个人的强迫观念或行为,或两者都有反复出现,至少连续3个月,且强迫症状源于患者内心,非外界强加,使患者感到痛苦又不能抵抗时,才可诊断为患有强迫症。强迫症的检查完成相关体格、精神及辅助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强迫症的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由器质性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而引发的强迫症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强迫症的诊断标准,要作出肯定诊断,患者必须在连续两周中的大多数日子里存在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或两者并存。这些症状引起痛苦或妨碍活动。强迫症状需要符合临床表现中的四条特点。强迫症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区别焦虑症两者都可有焦虑表现,强迫症的焦虑多因强迫思维的反复出现或强迫行为无法实施而出现,相比之下,焦虑症的焦虑可是无缘无故、缺乏特定对象的。精神症精神症患者也会产生强迫症状,但往往不以强迫为苦恼,更不会主动寻求治疗,强迫思维的内容多怪诞离奇且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一般容易鉴别,但严重的强迫症病人有时也可伴有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可出现强迫症状,而强迫症患者也可产生抑郁情绪,鉴别主要是识别哪些是原发性的症状、出现在先。器质性精神障碍大脑某些部位的器质性病变,如出血或梗死可出现强迫症状,医生在区分二者时会询问相关脑血管疾病病史,做头颅磁共振等必要的辅助检查。药物引起的强迫症状一些药物,如氯氮平在治疗精神症过程中可引起强迫症状,但患者并不感到苦恼,停药后症状逐渐缓解消失。强迫症的治疗虽然强迫症的病因至今未阐明,但依据现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发病不仅与人的个性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有着莫大的联系。因而不论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对缓解患者病情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治疗强迫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具有相似症状的患者其心理机制可能千差万别。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森田疗法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及暴露反应预防。思维阻断法是在患者反复出现强迫思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比如利用设置闹钟铃声,来阻断强迫思维,必要时配合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暴露反应预防是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鼓励患者逐步面对可引起强迫思维的各个情境而不产生强迫行为,比如患者很怕脏必须反复洗手以确保自己不会得病,在暴露反应预防中他就需要在几次治疗中逐步接触自己的汗水、鞋底、公共厕所的门把手及马桶坐垫而不洗手,因患者所担心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会发生,强迫症状伴随的焦虑将在多次治疗后缓解直至消退,从而达到控制强迫症状的作用。药物治疗强迫症的发病与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主要表现为5-羟色胺系统功能的紊乱。目前使用的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其特点就在于能够调节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作用。使用比较多的主要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TIs),如舍曲林等,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必要时临床上也使用心得安及苯二氮卓类药物辅助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失眠。物理治疗对于难治性的强迫症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采用改良电休克及经颅磁刺激。神经外科手术被视为治疗强迫症的最后一个选择,因其存在痉挛发作、感觉丧失等不良反应,最后需在精神科医师会诊后考虑是否手术。最后,给对抗强迫性检查的朋友一个缓解症状的小方法:假如你的困难是检查门锁,请试着专心、全心全意锁门。察觉内心兴起的锁门的冲动,然后仔细、缓慢的锁门,让这个动作深深的记在心中,例如:“这个门现在已经锁上了,我看见门已经锁上了!”你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门已经锁上了,所以当强迫性冲动要你去检查门锁时,你可以马上“再确认”也就是:那是强迫性想法,那是强迫症!你可以“再归因”也就是:那不是我,那只是我的脑部在作怪!你可以转移注意力做其它的事情,并且心中确认自己已经小心地锁上门了。

本文转载网络,不代表三甲医院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表现 强迫症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