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谓“乔韩窗口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二、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人在社会,人与人交往,他人就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
我们不妨,先从家庭中的感情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有自知之明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但是通过和人比较认识自己应该注意比较的参照系.
(1)、跟别人比较的是行动前的条件,还是行为后的结果?比如,大学生来大学学习,如果认为自己来自农村,条件不如别人开始就置自己于次等地位,自然影响心态和情结,而大学毕业后看行动后的成绩才有意义.
(2)、必须明白,跟人比较是看相对标准还是绝对绝对标准?是可变的标准还是不可变的标准?经常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其实他们关注的可能是身材,家世等不能改变的条件,没有实际比较的意义.
(3)、比较的对象是什么人?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还是个人心目中的偶像或极不如自己的人?所以,确立一个合理的参照体系,明确一个合理的立足点,对于自我的认识尤为重要.
2、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
(1)、通过自己的成就经验中了解自己.通过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成就,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也是一种学习.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成败得失,其经验的价值也因人而异.
(2)、通过自己的失败经历认识自我.对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他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有坚强的人格特征,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
(3)、通过自己的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意识.对于某些自我比较脆弱的人来说,失败的经验更使其失败.他们往往不能从失败中学到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败后形成怕败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去应付困境或挑战,甚至失去许多良机;而对一有些自我狂大的人而言,成功反可能成为失败之源.他们可能幸得成功便骄傲自大,以后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失败的多,或成长过于顺利,又有家世,关系,而一旦失去“保护源”,便一蹶不振,不能支撑起独立的自我.因此一个能够通过自己的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意识的人,由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意识也要细加分析和甄别,那么,他才有成功的希望.
3、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1)、认识在自己眼中的我.个人实际观察到客观的我,包括身体,容貌,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能力等.
(2)、认识在别人眼中的我.与别人交往时,由别人对你的态度,情感反映而觉知的我.不同关系的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不同,它是个人从多数人对自己的反应中归纳出的统觉.
(3)、认识在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对自己的期许,即理想我.我们还可以从实际的我,自觉别人眼中的我,自觉别人心中的我等多个我来全面认识自己.但是,对于现代社会人而言,虽然有多个“我”可供认识自己,但形成统合的自我观念比较困难.因为现代社会急剧变迁,改革开放后多元价值的影响,使现在的社会人的自我认识难以客观、全面,这需要加强自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乔韩窗口
自己知道的 自己不知道的
别人知道的:A 公开区B 盲目区
别人不知道的:C 隐秘区 D 未知区
当一个人的公开领域扩大,则其生活的更加真实,不论是与人交往还是自处,都会显得轻松愉快而有效率,盲目领域变小,人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楚,越能在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
为了了解自己,人应该有勇气寻找自我,同时也应该虚心去接纳寻找出来的自我.
当我们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探索,我们自己才可能变得更和谐,当我们对自身了解得越多,日记关系的发展越有利.
在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中把自己公开地表露给另一个人是逐渐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并且,人因此而变得更富有成效.
自我表露是改善个人适应的重要,当人们压抑自我的时候,他的自我也就停止前进了.
通过自我表露,人们逐渐认清自己
那些倾向于隐瞒自己消极信息的人更可能遭受抑郁和焦虑.
通过自我表露,促进沟通效果,增强人际关系.
1《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作者:随波逐流
谢邀!情感是一种人生体验,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生命感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也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具备解决情感问题的能力。因而,通过阅读情感类书籍,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情感问题。在这里为题主朋友推荐几本不错的情感类书籍:1.《爱的五种语言》,作者是盖瑞·查普曼,他是美国著名婚姻家庭专家,并在美国各地举办婚姻研习会,以帮助那些存在情感问题的家庭解决矛盾,让家庭成员们相处得更和谐、生活得更幸福。除了这本《爱的五种语言》,盖瑞·查普曼的畅销作品还有《如何让婚姻成长》、《离婚后的盼望》、《建立关系》等。在《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中,盖瑞·查普曼用生动而通俗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处理爱情和婚姻中的问题。其实,书中阐述的道理也很适合帮助我们处理其他的人际关系。书中还特别提到:要想处理好婚姻关系,这需要双方共同配合、积极参与,不论是谁,把解决婚姻关系矛盾的责任推给对方,那都是不负责人的行为表现。2. 《情感》,作者是苏珊·福沃德,她不仅是畅销书作家,而且还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演说家。所谓“情感”,就是以爱为名的操控。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这句话,“我这样做,那都是为你好”,但实际上,对方做出的事情并没有让我们心里觉得舒服,甚至还感觉很痛苦。这就是情感。苏珊·福沃德在书中提出:在一段亲密关系里,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将这段关系推入的陷阱。所以,要解决情感关系里的行为,我们就需要行动起来。那么,我们具体要如何做呢?这正是《情感》一书中的重点内容,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则是:摆正立场,坚定信心。3. 《活下去的理由》,作者是马特·海格,他是英国著名作家,曾在24岁时患上抑郁症,从此走上了依靠写作而自我救赎的疗愈之路。在这本书中,马特·海格通过简明而精准的语言,讲述了他与抑郁症相伴的每一个日子。这种种亲身感受,加以娓娓道来的叙述,让读者读来非常有共鸣。这本书也可以视为一本心灵疗愈之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马特·海格的真诚。他告诉我们,如何走出人生的困境,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好好地爱自己、爱家人。人人都有绝望的时候,但是,这本书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片暖意。是的,人生就是一个绝望与希望相并存的过程,而我们总能从痛苦的泥淖中走出来,迈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具体也不太清楚你喜欢哪一类图书,就只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看过的书籍推荐了:一、不应该被遗忘的时代: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张鸣《大荒纪事》,王小波《白银时代》,王蒙《这边风景》,不过历史尘封多少年,文字始终是有力量的,当你有幸读到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有很多你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早就发生了,而且那么残酷不堪,也许你会向往那个时代,也许你会庆幸自己完美错过了那个时代,可那个时代的文化不会消失,给部分人造成的伤害无法消逝,时间也许会让你淡忘某些事情,但在记忆深处它总是会时不时的不唤醒,每被唤醒一次就痛一次,人生漫长,要痛多少次才能罢休,谁都不知道,生活就是如此,你可以云淡风轻也可以如履薄冰,但不过怎样伪装,当往事涌上心头的时候你是欺骗不了自己的。二、值得流芳百世的传统经典文化:孙机《古代物质文化》,的传统文化是离不开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相互发展的,物质文化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我们的衣食住行、酒茶烟糖、科学农业、玉漆瓷器等,孙机老师在此书中都会详细介绍,不可谓不细致入微。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这如此经典,我就不多说了,帝王将相、成王败寇、心计权谋全在里面,只要你读就一定会有收获,读100次会有100次不同的收获,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致。三、文学经典,针砭时弊:《鲁迅全集》,鲁迅是比较敢说敢做的人,看到国民于水火之中而不自知,就依然果断的弃医从文,为的就是唤醒民众,团结起来。张宏杰《国民性演变历程》,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为什么呢,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是国民性决定的,你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再怎么横行霸道都无所畏惧,可当你出了这个村,出了这个市,出了这个省,你就会有一种陌生的恐惧感,总会想着这人是不是和我一样牛,对这人不了解不敢惹啊。在地铁挤我挤,无非是道个歉就可以,可你要是在村里,有人碰你一下,撞你一下,那可不是一句道歉可以解决的事情,因为彼此了解,你知道他怕你,你也知道他胆小懦弱,所以会毫无畏惧,说话都不带卡顿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不熟悉的人吵架的时候就是会卡顿,就是会紧张的说不出话是一个道理,陌生的恐惧感,因为不了解,所以不敢言不敢怒,因为了解而天不怕地不怕,所以我们就是会有意无意的伤害自己身边的人,伤害了也不内疚,无所谓的心态,反正你知道他不会把你怎么样,这就是国民性!四、那些不可磨灭的历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熊召政《张居正》,唐浩明《曾国藩》,曹昇《流血的仕途》,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吕思勉《通史》,钱穆《历代政治得失》,张玮《历史的温度》,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相隔百年也好,远隔千年也罢,同样的朝代更迭,血流成河,伴君如伴虎,妻离子散,相爱相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而复始的上演,貌似每一次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了解历史就是了解人性的过程,就是看清自己的过程。
说实话,《人间失格》我没看过,但我能猜测到你为何有此一问,无非是作品中的某些部分或者作品整体比较阴暗压抑,主角也并不真善美。来看看看过的人是怎么评价此书的。它当然是可读的的书,而且它既不是要引导人性走向扭曲,也不是弘扬个性。我觉得爱看书的人都应该清楚,并不是书中人所做的事就是作者所提倡的,书中人的观点也未必是作者觉得正确的。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有对人性中不好的一面的描写、对世间阴暗的描写,写出来不是为了宣扬,不是要告诉读者这样是对的,而是要让读者看到人性有这样的一面,是一种尖锐的揭露,是一种剖析。能够给读者触动,能够让人有所思考和反省,那么它就有价值。另外,看问题描述,你好像还有在问不适合孩子看的作品应该接受还是禁止?其实,不适合孩子看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是,不适合孩子不代表它是坏的、不好的,不适合孩子不代表它不适合成人。要是一切不适合孩子的东西都被禁止,那么,成年人们在思想上也就只会是一个大龄儿童了。很多东西,只是孩子还没到能看或者能看懂的年龄,只是超出了孩子的理解与接受范围。孩子的纯真应该保护,他们只需要知道世上有黑暗,而眼中只需看到光明,但成人是需要知道清楚地去认识黑暗的。我觉得在这种问题上,分级是比较好的做法。而在没有分级制度的情况下,就应该是家长和老师进行合理的监督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