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心里健康的原则和标准分别是什么)

中小学心里健康的原则和标准分别是什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原则

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3、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

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

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

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9、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

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能够适应学校正规的课程安排,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心情愉快,以当小学生为自豪;

3.有较强烈的求知欲,勤奋好学,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4.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自知:对自己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2.自强: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根椐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计划;

3.自制:有道德和法规观念,遵守社会公德与学校纪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4.自觉:自觉努力学习,不怕困难,情绪稳定,乐观处世,不为一时冲动而违反纪律,不因学习困难而忧心忡忡,始终充满朝气。

附: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具有发育性、多变性、可塑性,其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脑发育、语言发育、心理发育等关键时期,如果儿童心理问题在关键时期及时发现并得到正确诊治,则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儿童、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障碍时,在情绪、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会表现出异常变化:①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恐惧、焦虑、拒绝上学、容易生气、敌意、想、兴趣减少、多变、忧郁等;②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暴力行为倾向、离群、沉默、过分活跃、精神不集中、离家出走、逃学、偷东西、迷恋和强迫行为等;③在生理方面表现为:头痛、肚子痛、呕吐、厌食、耳鸣、尿频,可是经医院检查又查不出问题。

我们只有了解了少年儿童健康的和异常的心理表现,才能给孩子以正确的心理教育和引导,当发现孩子异常的心理表现时,应给予及时的教育和疏导,使其回到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中,达到防患于未然,保持心身健康。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2、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4、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扩展资料: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学校要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一、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孩子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四、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孩子家庭幸福的需要。

六、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七、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们都可以看到,我国广大中小学生虽有着热爱生命、积极进取、开朗活泼等等健康状态,但也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社交困难、吸烟酗酒,乃至、犯罪等心理问题。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占19%左右。可见,虽然我国中小学生当前心理不健康的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生的基数很大,所以中小学生——这些祖国未来的主人身上的各种心理问题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