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话到嘴边却想不起来、说不出来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暂时性失忆”,又叫“舌尖现象”,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舌尖现象”指的并非是某种物体,例如:想说的话本身的消失,也并非没有将其储存进大脑,而是寻找某物时,记忆的路径(或线索)突然中断,以至于你知道它存在,但不知道这种东西在哪里。
冒昧的说一句,大学读了四年的心理学,还是头一回听见“潜意识失忆”这个词。不过我猜你可能是听了这首歌。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太可能的。人的记忆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分成几种,比如根据是否受意识的控制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前者就是不需要意识控制,而且一般不会表现出来的。比如看到一个残缺笔画的汉字,你会很自然的在脑子里把它补完整。而内隐记忆的真正神奇之处在于,就像那些失忆症患者,平时记忆有问题,但是内隐记忆却依然完好。所以,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潜意识失忆是不可能存在的。当然,如果从文学角度来说那就无可厚非了。从这首歌词来看,作者并不是真的想失忆,确切的说是根本不想忘记。但是面对已经失去的爱情,眼泪不由自主的决了堤。脑海里又浮现曾经相爱的情景。一切都是无意识的。而又有哪一个失恋的男人会允许自己如此的“软弱”呢?他真希望自己能够失忆,不会流泪,没有回忆。所以,潜意识失忆是一种矛盾心理,一种渴望脱离痛苦的希冀。
知其然,应知其所以然。无论“晚熟”究竟好还是不好,我们应当去思考一下,为什么人会显得“晚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成熟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心理上以不同速度和形式发展,并经历若干阶段达到完备状态的全过程。
所以伴随着个体由幼年到青年、中年、老年等的过程,其心理也会产生幼稚、成熟、淡然等状态。
然而对于大多数个体而言,这些转变的过程并不一定会是同步的,那么在某些情况下,个体便会表现出诸如“早熟”、“晚熟”等外在状态。
比如说对于某些个体而言,其生长的物质环境比较艰苦,对于其要求比较多,于是在许多的磨炼之下,他们的心理状态会优于常人。
相反,对于那些成长的物质、精神环境相对出众,不需要为了种种世俗而烦心的个体而言,他们很少接触到一些磨难,自然会在年龄增长之后,不得不面对某些历练之时表现的有些“稚嫩”。
这也就是“早熟”、“晚熟”会存在的大致原因,当然,这些都是自然的成因,还有某些人为的成因。
有的家庭之中,父母的教育质量较高、自幼就循序渐进地去引导个体接受世事、同时又能够提供稳定情感依托,那么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无疑会十分成熟。
相反,在一些过度溺爱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个体,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心理状态,“晚熟”也是一种难以避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