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依恋循环里来说,抑郁是一种需求不被满足的结果,是一种封闭自己不与外界交流的结果,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的有需求,然后这些需求会通过各种,表达出来之后如果被正常的满足。如果,新需求就会产生再次表达再被满足,就会对这个社会、环境拥有安全感,这就是初期安全感的形成原因。但如果个体所表达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会怎么办呢?第一种情况就是以更加激烈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孩子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听话的时候不被父母关注,就通过做一些不被允许的事情来获得关注。第二种情况就是转向自己,把愤怒转向自己,认为是自己不好,才不被关注的。当人际关系受挫之后,就会很容易抑郁。这个时候需要好的关系,需要与外界有沟通、交流,这个交流可以是和身边朋友,也可以是亲近自然。有点抑郁,想去上班,但害怕上班是因为,怕人际关系遭到拒绝,不敢与人交流,这个时候可以通过旅游去放松心情,亲近自然,试着和别人去沟通交流。
看到这个提问,我想把我在2019年上半年分享的一段文字发给您,希望能有所借鉴。分享内容如下:我是一位十七岁半女孩的母亲。我家孩子今年高二理科,上的是我们这儿的省重点高中重点班级,成绩优异。因厌学抑郁(心理咨询师说有倾向,还让去精神病院看看,结果是抑郁情绪,够不上抑郁症,不用吃药),现在是长期请假状态,已经断断续续一年半没去学校了,保留学籍,按时缴纳学杂费,不去上课也不参加考试。不过去年底顺利参加了高中会考。请假前的成绩,可以轻松上一个211的学校。在这期间,做过大量的心理咨询和美式动力催眠以及大量保健品的辅助调理。我自己在这期间也不停的自学心理学,参加网课和一些地面培训,做到内省,改变自己,改善和孩子爸爸的关系,注意说话的语气,多关心多问候对方,虽然心里还是有很多怨怼,但尽量让自己大爱,不去计较,因为我知道我最终想要看到的是孩子能回归正常轨道,而不是和自己的另一半去争个谁对谁错,包容他看到他理解他允许他,慢慢的,关系紧张的两性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去年九月中旬我给孩子报了艺术专业,也想通过这个她感兴趣的专业来慢慢调动她学习文化课的动力,感觉孩子是因为落下了太多的文化课,即使有想学习的心但不知道从何开始,迷茫,没有头绪,畏难情绪严重。还有就是内在动力不足(这里补充一下,孩子以前活泼开朗,爱唱爱跳,是班级里的班干部,但因一次九校联考成绩没考好,她难过的哭了,主动去找班主任,想探讨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改进什么的,结果班主任误解她,以为她是为没考好找理由而批评她并激将她,然后孩子就压力特别大,在接下来的期末考又成绩不理想,然后高一下学期开学就不愿意去学校了,说害怕考试,上课无法集中精力,不想听也听不进去)。自从报了专业课后,艺术课上课氛围轻松,互动式的,师生关系融洽,也交到几位好朋友,她学习也很认真努力,几次阶段性考试成绩都是第一,这给她没有色彩的生活添加了一点亮色,也有了一些信心。去年十一月份到现在我把一切都彻底放下,不再顾此失彼,自己完全做到心安、心静下来,全身心的陪伴她,陪她睡懒觉陪她看电影刷电视剧,陪她发呆陪她胡吃海喝,吃平时不让她吃的辣条等垃圾食品,陪她喝红酒啤酒(她喝过后也说没什么意思,以后再没提喝酒的事)还让她试着抽一支烟缓解压力(结果抽一口就呛的大咳,再不说想吸了)就是在被允许被看到被理解下,让她充分体验这些可以缓解压力的,不再催促她,给她时间,让她经历(这几天上海十七岁孩子跳桥事件几乎,很多心理专家都在分析说是母亲的原因还是孩子的原因,而我在倍感痛心时,看到了一位母亲说出的心声:如果可以,我想让孩子趁他还小把该犯的错都犯上一遍,小时候犯错成本最低,大了再犯代价真是太大了!大到孩子毁灭家庭毁灭人生毁灭!)因为胡吃海喝,我们母女俩都不同程度的发胖了,因为孩子一直都很爱美,所以感觉这样下去不好看不美了,就提议我们需要节食减肥了,然后我们就去健身房跑步做瑜伽骑动感单车,通过这些运动才发现,运动出汗对于这些负面情绪的排解真的很好,每次从健身房回来我们的情绪都很饱满,内心充满愉悦感(在这里我也说一下我自己,当孩子出现这一系列问题时,我被打懵了,感觉天塌了,那么一个出色的孩子突然不上学了,以后该怎么办?感觉孩子没有前途没有出路了,周围的亲人朋友更是不理解,甚至还埋怨指责,说是我溺爱的结果。我背负着这些不理解,指责,痛苦,绝望,迷茫,为力,在痛定思痛后在深思熟虑后,我冷静下来,开始了自学心理学,开始一边自我拯救,一边修补不正确的教育缺陷。一开始收效甚微,看不到一点希望,我感觉自己也抑郁了,去年一年的时间,我大量脱发,迅速衰弱下去,后脑勺大椎穴旁长了几个大大小小的头癣,奇痒无比,从没有头皮屑的我一摇头肩头都会落下一层密密的白色皮屑,免疫力也下降厉害,内分泌严重紊乱并伴随失眠)2019年,或许该改运了,这个四月,月初,因为孩子播音专业在她们学校成绩突出,她被推荐代表她文化课学校二高去参加区团委的演讲,初步审核通过并被看好,她一下内心有力量了,她说:妈妈,看来我快调整好了,真是越努力越幸运啊,如果不是我不愿意放弃自己,我不会去选择播音课;如果不努力学习专业课,我不会被推荐,我也不知道自己还是有能力的,被认可的;如果我不爱美不会想着去减肥而去健身,不会把消极情绪发泄出来,也不会有运动后的舒适感与愉悦感。现在孩子状态回来了,每天自己安排时间,自主自学数学,做测试题,背英语单词背语文古诗词(这是我们共同初步规划的,先把她有把握的数学英语语文搞起来,有感觉了有信心了就可以逐步一门门解决再解决物化生,如果按计划这几个月能把所有课程梳理一遍,基础知识基本掌握,然后可以的话她高三再回学校跟上学校的进度,然后顺利艺考,高考)她也知道她接下来的任务非常重,毕竟落下了一年半的课,她们班级现在已经进入一轮复习了,她还要搞演讲还要专业课集训),但是她说她有信心,看到孩子现在的状态,感觉笼罩在我们家两年时间的乌云终于要散了,突然有种拨云见日,风雨过后见彩虹,重获新生的感觉,感觉孩子的春天终于来了,一切也都有希望了!那份欣喜是经历过了才有深刻体会的,也才知这一路的坚持不放弃真的很不容易,很不容易!说了这么多,是想让和我们家情况相似的家长们可以参考借鉴一下,我知道这个时候,家长的,特别是母亲的痛苦绝望,为力,是多么想找到有效方法救自己救孩子于水火之中啊。总结一下,主要想说的是:一,孩子出现种种问题,要认识到我们的家庭这个“土壤”出现问题了,需要改善土壤。父母关系一定要和谐,家里的能量场得到改变孩子才有安全感。二是做到有效陪伴,当孩子的同事朋友,给与聆听配合。三,不要唠叨催促,如果因为多说可能会激起矛盾就选择闭嘴,给孩子空间,让自己静下来,静能生智慧。四,及时发现看到自己的情绪,如果做不到情绪平稳,不能顺畅交流憋的想发火就走开,不要硬碰硬。五,常常审视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安静下来,不再焦虑,不要心急,急也没用,反而会更糟,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既然已经这样了,就先接受,然后冷静想对策想补救措施。六,让自己放松的同时,该怎么着就怎么着,闭口不提学习的事,这样孩子感觉心安了,才有力量考虑她的人生她的未来她要走的路,只要她内在的力量出来了真的是可喜的,人的潜能真的很不可思议。七,一定要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起来,身体大脑产生的毒素才能排出去,运动能使人快乐,运动非常重要!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帮助到正好需要的您[愉快][握手]
轻度抑郁症不具有精神病性特征,中、重度抑郁症虽然未必具有精神病性特征,但也可具有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具有精神病性特征就意味着具有精神病性症状,例如幻觉、妄想等,这些症状的内容通常与抑郁心境相协调,例如贬低性、讽刺性等幻听和自罪妄想、被害妄想等。抑郁症出现幻听,一定要分清是非言语性幻听还是言语性幻听。非言语性幻听是指听到的为手机铃声、音乐声等不同种类、不质的单调或复杂的声音,这类幻听正常人偶尔也会出现,不属于精神病性症状。言语性幻听则是指听到的为言语,即人语声,人语声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清晰的,能分辨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的声音,是一人还是多人的声音,能指出人语声出自何处,是人们在互相议论自己还是直接在与自己对话;内容可以是评论性、讥笑性的、也可以是辱骂性或威胁性的,甚至是命令性的,这类幻听属于精神病性症状。
伴精神症状的重度抑郁症有发呆症状吗?是的,有发呆症状。这种症状主要体现在内源性抑郁症患者或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身上,在正常能力受损的情况下,所出现的迟滞状态或精神抑制状态所形成的发呆症状,既有懒、呆、变、忧、虑“五种特征”,属于大脑生物胺引对绝对不足而形成的症状,在抑郁程度极为严重时,还有可能出现抑郁性木僵状态。在重度抑郁症患者身上,发呆症状的体现并不少见,主要体现在患者的行为缓慢而产生的迟滞,在表现方面是很多的,比如走起路来与常人走路的速度相比相比非常慢,就是在医院进行检查病情过程中都呆坐不动,面无表情,甚至有些患者有轻微的木僵症状出现,在语言表达上也是很缓慢的,显示出犹豫,有气无力的样子,每一句话都很简短,字数又非常少,基本上都以“是”或“不是”来回答问题。考虑一个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出回答,在回答过程中每个词句之间也会有很长的停顿,常常呆板的表情,似乎是受到了精神抑制方面的作用而产生的,而如果受到了精神抑制作用而体现出的症状正是精力缺乏、思考困难和行动迟滞的表现,伴有精神症状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体现出的精神抑制所产生的思维迟滞,造成发呆症状的出现,在患者当中比例是很高的,这也与大脑生物胺应对引对不足造成的这种症状有一定关系。不过近期针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当中发现,许多患者的语言和运动迟滞现象,也就是发呆的症状的体现,在以前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是过分强调了客观的症状,而在主体上忽视了主观的迟缓体验这一核心现象,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发现语言和运动迟缓并非思维迟缓所致,而是因为患者的注意力过于分散,以及先占观念和思维困难所致,但这一研究成果在业界并没有达到一定的共识,其理论正在充分的论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