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意识的创造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2021-08-24

创新思维的概念特征

前苏联学者卡尔梅科娃认为,人类的思维可以划分为“创造性思维”与“再现性思维”两大类.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其产物的高度新颖性”,“获得这些产物过程的特殊性”,以及“最后对智力发展的重大影响”.再现性思维的特征不是没有创造性而是“较少创造性”.划分“创造性思维”与“再现性思维”的根据是在思维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的新颖程度.衡量创造性思维目前还难以找到它的基本指标以及定量标准.总的说,创造性思维具有深刻性、独立性、稳定性、预见性等特征,其总的标志在于其“思维的效率”,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捷径的思维效率”. 那么,什么叫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把信息、知识加工自理变成理想、行动,实现创造性成果的意识活动.要明确以下要点: 第一,是以完成创造性活动为结果. 第二,应把整个创造过程作为背景,而不应只重视产生的结果. 第三,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综合性的思维活动. 这里提到的“创造活动”是广义的.应当包括:给出新的概念,作出新的判断,提出新的假设、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技术、新的产品等. “创造过程”应从整体进行系统综述.“四环假说”,是对创造过程一种生动、形象的描述.四环,即定题、发散、收敛和验证四个“环”.四环连成一链,表明了创造过程的总的走向.环环相扣,相互作用,前环引导后环,后环对前环有肯定、修改或否定等作用.其表示如图. 定 发 证 收 图3-2 创造性思维,应以整个过程为背景,才不至于以偏概全. 创造性思维是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一方面表现在它解决问题的难度,是新问题的解决,或是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它的特征(1)非常规性,也称“新颖性”(2)主动性,或称“能动性”(3)流畅性,也称流动性(4)灵活性,或多向性(5)综合性,是指创造思维往往有全身心的投入: 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花中牡丹.确如科学家富兰克林所言: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对于一个想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青年来说,应该以具备创新思想而自豪.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创造思维的奥秘吧!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基本形式 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由于创造性思维的复杂性,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过程与活动阶段,很难做出精确的分析与研究.目前,不同的人对其阶段的划分及认识也极不一致.我们只介绍最一般的划分方案,即把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分为四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 (一)准备阶段 这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和整理资料,储存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准备必要的技术、设备及其它有关条件等. 对于任何领域的创造,都必须首先对前人在这个领域内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有比较完全的了解,必须对必要的塞础和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例如,爱迪生为发明电灯,所收集的有关资料据说竟写了200本笔记,总计达4万页之多),因此,就创造性思维的整个过程而言,准备阶段是它起点的第一步.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形体上来说,表现既注意外表,也先修内心为内外统一。言语谈吐说出话来比较恰如其分就事论事,时刻为他人着想。做事有头有尾,踏实可靠,言行一致。有较好的文学,心理地理及天文数学等知识方面的修养。而且是一个有远见,有担当务实的人。

人为什么要创新呢

创新是一事物区别于别的事物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公民,没有创新精神、缺乏创新意识,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公民,就不可能有希望的.
创新,是对旧我的否定;创新,是对向前迈开步伐的起始;创新,是突破现状的根本.

物质会产生意识吗

感谢邀请。

回答过类似题目。首先要说,题主把物理学的“物质”概念,当作哲学概念来理解了。在物理学层面上,“物质”不是与“意识”对等的概念。

“物质”概念是分门类和层次的。

比如,物理学对其研究的“物质(material)”,所下定义是——指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这种“物质”,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超固态、中子态六种常态。也包括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费米子凝聚态、夸克-胶子浆等新的物质状态。还比如,化学对其研究的“物质(Substance)”,所下定义是——指任何有特定分子标识的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这种“物质”,包括整体或部分地由化学反应的结果产生的物质,或者天然存在物质的任何化合物,以及任何元素或非化合的原子团。化学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含其中添加剂、杂质)、副产物、反应中间体和聚合物。独立存在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原子结合形成分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自然科学中,各个门类的学科,都对自己研究的“物质”有自己的定义,各个学科对“物质”的定义必然会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是不同学科对同样的客观物质世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化学研究的则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不同自然科学学科对“物质”定义的这种不同,不矛盾、不、不相互否定。这种不同所反映的,恰恰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普遍联系。 也正因为物质的这种多样性和普遍联系,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才越来越多地产生了交叉科学,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生成的新学科。如物理学与化学的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形成了生物物理学等等。这种学科交叉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

新的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提出了对其研究的客观物质对象做出新的“物质”定义的新课题。这样的新定义,也仍然不是对原有定义的否定,而是对原有定义的新诠释和深化。不同的具体学科对“物质”的定义不同,或者换个说法,定义的角度不同。 那么,这些“物质”有没有共同特性呢? 有。谁来给这些自然科学的“物质”的共同特性进行总结和概括呢?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个“物质”定义,概括了所有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共性——“客观实在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所有自然科学学科所研究的“物质”,都是不依赖人的感觉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没有任何例外。

任何概念,都包括内含和外延两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也一样——内含,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外延,则是一切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也有两种定义——一种是从自然科学的脑科学角度;另一种,是从哲学的角度。

从脑科学的角度,人类已经对 “意识”从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等等方面,有了逐渐深入的研究。但客观地说,现在还没有完全揭开“意识”之谜。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意识”是人类独有的,是人脑的机能;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有本质的区别;在地球上的生物中,除了“动物界”,其他的“四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真菌界,存在“刺激反映功能”,但不存在“心理”和“意识”。

在此基础上,辩证唯物主义对“意识”做了哲学定义——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它的基础是物质,内容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物质能不能产生意识呢?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比如人脑这种物质。再重复一遍,动物心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意识”,而是动物心理。除去动物大脑之外的其他“物质”,都不能产生“心理”或“意识”。这就是说,“恨别鸟惊心”是可能的,这是动物心理;“感时花溅泪”是不可能的,这只是杜甫的自我感受的拟人化,是一种创作方法。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