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举例儿童同化顺应例子数学(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是谁提出的)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是谁提出的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指的是儿童用来适应环境的认知结构,可以理解为一个“金字塔系统”或者树状图,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同化和顺应则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两种途径。顺应指的是改变图式以适应新刺激,这一般适用于学习新的、完全不同的知识。

皮亚杰的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意思区别

1、概念不同

(1)图式: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例如:骑自行车就是一种行为图式。

(2)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没有质的改变。

例如:学会骑车以后,再学怎么左拐弯,怎么右拐弯,去适应不同路况。

(3)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是质变。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慢,于是换了辆摩托。

(4)平衡: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就会想办法来调整自己以重新达到平衡。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实在麻烦,怎么办?正好手边有摩托,重新学习一下怎么使用,就可以重新上路了。这就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2、作用不同

(1)图式:图式使个体能对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信息的理解。

(2)同化:在认识过程中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引起图式力量的变化。

(3)顺应: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主体适应环境。

(4)平衡: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认识的发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考点

学习迁移分类

一、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划分: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1)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简单讲,前对后的影响就可称为顺向迁移。例如,学完汉语拼音再来学习英文字母;学完电子琴后再学习弹钢琴,都体现的是顺向迁移。

(2)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简单解释,后对前的影响体现的就是逆向迁移。例如,学完高等数学后再来巩固初等数学,即可体现逆向迁移。

二、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划分:正迁移、负迁移

(1)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作用。在做题时,题干体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都属于正迁移。例如,学完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骑三轮车,抓住有助于这个关键词,体现的是积极促进作用,即正迁移。

(2)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阻碍的影响。与正迁移相反,只要呈现消极阻碍作用,即可作答:负迁移。例如,学完汉语拼音再来学习英文字母容易造成混淆,抓住混淆,产生的是消极阻碍作用,即负迁移。

在这里,我们还需注意,前两个分类比较容易结合在一起出题,也就是说,考试中经常会在题干呈现一些例子,根据例子来判定是属于顺向正迁移、顺向负迁移、逆向正迁移、逆向负迁移。例如,学完高等数学有利于巩固初等数学,体现的是逆向正迁移;前摄抑制指的是前对后的干扰,故属于顺向负迁移;那么,倒摄抑制指的是后对前的干扰,因此是逆向负迁移。

三、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不同划分: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1)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没有上下位之分,也就是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例如,苹果和香蕉都属于水果,学习过苹果后再学习香蕉;或者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属于三角形,学习锐角三角形后再学习钝角三角形,这都属于水平迁移。

(2)垂直迁移(纵向迁移):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较高层次的经验,或者也可理解为先学习小的概念再学习大的概念,如,先学习苹果再学习水果;先学习锐角三角形再学习三角形。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较高层级的经验影响较低层次的经验,即先学习大的概念再学习小的概念,如,学完水果再来掌握苹果;学完三角形再来学习锐角三角形。

四、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划分:一般迁移、特殊迁移

(1)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例如,在语文学习中掌握了一种阅读方法,在学习英文、法文的时候也可运用此阅读方法;在数学中学会了乘法口诀表,可以把乘法口诀表这个一般原理运用到生活中进行结账。

(2)具体迁移(特殊迁移):指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即具体经验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例如,学习过“日和月”,原有经验不发生改变,只是把“日和月”重新组合,移用到另一个学习,即学会了“明”;学会了“木”这个生字后,把原有经验组合,能够学会“林”或“森”。

五、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划分: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1)同化性迁移: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事物中。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

(2)顺应性迁移:指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原有认知经验能适应外界的变化。

(3)重组性迁移: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例如,掌握了eat这个单词后,原有经验成分不变,重新调整,即可学会tea;学会了dog,通过调整,即可掌握god。

同化性迁移和顺应性迁移的区别

同化性迁移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了某种充实。即“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够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例如学习加法之后运用加法去解决连加问题,遇到连加一万个二的情况,运用加法没法解决这个问题,就产生学习乘法的概念,用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改变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举例说明同化与顺应

概念不同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没有质的改变。

例如:学会骑车以后,再学怎么左拐弯,怎么右拐弯,去适应不同路况。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是质变。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慢,于是换了辆摩托。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