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是:借鉴和模仿的只是形式,而打动人心的东西,需要自己付出真情实感.
他自我感动。就是觉得他已经做的不错了。
这样的话,我老公也说过。
当这个话出他口的时候。
我彻底的崩溃了。
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
我又没打你。也没骂你。还要叫我怎样?
当他这句话说出来之后。
的心完全冷了。
所以我奉劝。咱们女同志。
如果你觉得过不下去。
就早一点分手吧!
去寻找属于咱们自己的幸福。
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
这样对自己不负责。
酿出来的苦果。
还是自己的?
我觉得感动一个人不是爱,感动是别人付出让你心生悸动,而爱则是你自愿付出。
爱和感动本来就不是同一种感情。
感动了那么多人,也被那么多人感动,你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为爱,你无法靠故作亲密而得,无法靠谄媚取悦而得,无法靠凭空拉锯而得,无法靠时间堆积而得。因为感动缺少种冥冥之中彼此的燃料,叫爱的默契。
有人说爱情不是感动,确实,这两者不能划等号,但不能说爱情里就没有感动。纪念日的小惊喜,看上的东西被TA偷偷买来送给你,这些都包含着感动。 其实你真正想知道的是一段爱情会不会从感动开始。感动能不能成就一段爱情。
感动首先是一个短暂的动作,而爱情却是一个长久的状态。一天24小时你可以有十几个小时都在想TA,但你不会有好几个小时都在被感动。
感动是可以发展成为爱情的,只是这样的爱情并不牢固。一瞬间的感动也许真的可以打开一个人的心,让TA试着去接受你的爱并尝试喜欢你。但TA喜欢的只是这份感动,不是你。换一个人营造更猛烈的追求攻势,也许这份爱情就不属于你了。
这种从感动演化成的爱情,还不如一见钟情来的靠谱。至少你是被对方的外形所吸引,而每个人的外形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过最牢固最靠谱的爱情还是需要两个人相互了解。 其实爱情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对错,没有值不值得,只有你愿不愿意付出,用你的青春、你的一生作为赌注。
捡粮食的故事在我心里藏了许久,每每想起心里还是很痛。
小时候学校在秋季是有农忙假的,只是放的农忙假是有代价的,需要每个学生在返校后,交不同斤数的粮食,比如弟弟三年级需要交5斤,而我五年级需要交15斤。家里没有地,那个时候粮食买卖还需要粮票,更何况我家也没有多余的钱可以去买。每年的这个季节,便是妈妈最辛劳的时候了,她要出去捡粮食。
一大早吃过饭,她就带着干粮出发了,需要步行几十里到农民收完秋的土地上去捡漏。那个年代的粮食那么珍贵,能被剩下的几乎没有,所以妈妈需要从一个地翻到另一个地一点点寻找。天已经黑了,我早已学会了做家常便饭,等爸爸把她接回来。基本上先出现在门口的是一座小山,那是黄豆杆,还有腰间袋子里的玉米棒、土豆。妈妈用那瘦弱的肩膀,一天天的背回来了我和弟弟的学校任务,还补充了家里的口粮。
还记得妈妈自己做了个特别的袋子,类似围裙那种,系在腰间,捡到的玉米和土豆便放在里面,捡到的黄豆杆便拿麻绳捆起来炕上,一天就这样满上遍野的行程。
有次,妈妈照旧回来很晚了,吃饭的时候,她从袋子里竟然掏出一个苹果,我和弟弟两眼放了光,问她怎么来的。那个年代过年也基本吃不到苹果,只有冻梨冻柿子。她说在一个壕沟里掉的,怀疑有人赶集下壕沟的时候掉的。苹果不大,但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忍住口水说,万一有人下毒呢,我可不吃。弟弟兴奋的说我吃我吃,三口五口下了肚。我那辛苦了一天中午就靠干粮充饥捡粮食的妈妈,给我们捡回来了一个苹果,她有多么的伟大。
天气越来越凉了,有次已经8点多了妈妈还没回来,爸爸焦急的早早出去找她,过了好久才看到他扶着一瘸一拐的妈妈回来,弟弟胆小,吓得直哭。妈妈却有些兴奋,说没事,今天捡的粮食多,还捡到了几个甜菜疙瘩。也正因为背上背的太多、袋子里装的太多,在往家走过沟的时候,一下没站稳跌了进去。她顾不上疼痛,把摔掉的东西一个个又捡回来,才忍着痛往家挨。灯下看着她勒得血红的肩膀,淤青的膝盖,我发誓再不让她过这种生活。
夜灯下,她还要把捡来的东西简单分类,土豆进了地窖、玉米装在了筐内、黄豆杆堆在了仓房,甜菜也成了甜菜饼进了我和弟弟的肚子。待开学前夕,她拿个棒子,敲打那些背回来的豆荚,拿出铁秤盘称好,我和弟弟的农资就有着落了。
当我和弟弟兴高采烈的和其他同学一样拿着黄豆交给学校的时候,妈妈还在家里收拾那些战利品。秋天对我们是肆意玩耍的季节,但对她如同战场,只是她这个兵,似乎从来没觉到累。
新余市渝水一中 何伟成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即: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感受.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对自身效能的判断,决定其对目标和自我表现差距的反应:效能感高的人会进一步努力,效能感低的人会放弃努力.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的个体,当感到个人表现与目标有差距时,会更加努力,而低自我效能者却会减少努力.
数学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在进行数学活动之前,对自己数学能力的综合评价和判断,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自我感知.由于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在面临某一具体活动任务时对自己完成该活动任务能力的自信程度,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情感方法对于正处于数学自我效能感形成时期的学生来说,创设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相融、合作友好的课堂气氛,能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2、体验成功教师要在教学中设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学生体验到成功时,他就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来自于各种经验的关于自身能力的自我观念.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促成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在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体会成功的经验.由此,作为教师应从学习目标设定和学习任务安排着眼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而非失败的痛苦.对于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师要帮助学生设置明确而合适的目标定向.一个没有学习目标的人,在学习上是缺乏进取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即使获得好成绩,其成功感也不强.帮助学生制定明确而合适的学习目标,尤其是学习主动性不够强的学生,更给予充分的指导,制定出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恰当的目标,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教师的信任、同伴的鼓励,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心理上获得满足,提高学习兴趣.如数学课中有一道题是:已知
都是非零向量,且垂直,
垂直,求的夹角的题目.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上黑板写出了解法.这个解法显然不正确,但我没有立即纠正,而是询问这样考虑合理吗?该生疑惑了一下.我再进一步提问,该生这才醒悟过来,并写出了正确的答案.我带头鼓起掌来,全班学生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该生不但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更感受到了教师的信任,增强了自信心,也创造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自主学习 学习策略的运用,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具有积极意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比如教学指数函数时,可以问学生:当你知道函数
是不是指数函数呢?函数
是不是指数函数呢?指数函数中,
如何求? 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有些问题不一定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教育是引导出人自身善的东西,并进行培养,进而促进人的完善和和谐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提高其学业成就.最终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班杜拉说:好的学校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心理社会成长.有益于非职业领域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正规教育的主要目的应为学生提高影响其一生的智力工具、效能信念和自我教育的兴趣.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始终追求的目标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