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是的
如果一个人抑郁了多久能被人发现要看这个人的工作性质,一般刚刚抑郁的患者还是可以完成本职工作的,而且精力减退感让人完成日常工作后分外疲惫,会很想休息,这样就很难被人发现。那一般有些人抑郁初期就伴有明显的焦虑,这样的患者往往更容易被发现,所以临床上很多抑郁患者到医院求治的时候主诉都是烦躁不安,周身不适等焦虑症状。抑郁症的潜伏期可能会很长,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自己不说别人很难发现变化。
疯了,通常是指患有精神上的疾病,患有神经错乱和精神上的失调。轻度抑郁症是属于抑郁症的一种,属于心境障碍,是指以情绪为主导的,持续的情绪高涨或者是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精神障碍。有精神障碍就是疯了吗,并不是的,现代相当多的精神障碍,研究的还不全面,还不能找出精神障碍的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暂时称其为脑功能的障碍。已经放弃使用精神病一词,而是用精神病性来坐代替。要强调说明的是,精神病性,是指具有一定症状的情况: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或者是活动过多。由于抑郁或者焦虑而引起的持久而严重的社会退缩,不可称之为精神病性。我们通常用精神障碍来描述心理异常。世界万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人们的心理活动也是同样,个体存在心理正常,也会形成心理异常的状态。这两者是动态的过程,心理活动的异常,在经过治疗和恢复之后,也会改善到心理正常的状态。同样的,心理异常的人,并不是展现所有的东西都是异常的,在其它方面例如感觉、知觉等,都是处在正常状态的。怎么判断心理正常还是异常呢?根据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提出了三条判断心理正常或者异常的依据:1、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保持相统一当一个人主观上产生了某个思想,但是客观现实上却并不如此,但是他坚定的这样认为,他的精神和行为与外界环境就失去了同一性。例如一个人坚持认为自己听到了什么,但是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相应的刺激,我们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个体的心理与实际的发生的环境不相符了,并且长期的持续,无法自拔,我们可以判定他的精神活动出现异常。自知力,是指自我认知和自我现实的同一性,通常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他是不具有自知力的,也就是说他常会认为自己是正常的,是没有疾病的,因为他无法客观的认识现实的自我。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们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各部分统一协调合作去完成的,知觉、情感、意志等等,统一的协作,使得人们对于外界产生合理的行为和反应。但是当一个人的心理协调发生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可以判断他产生了异常的状态。例如在遇到一件令其高兴的事情的时候,却用痛苦低沉的情绪去讲述这件事情,这样的精神和行为就产生了不一致的现象。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们的人格在形成后,虽然会改变,但是都是处在相处稳定的状态下。若一个人的性格突然发生了特别大的转变,现实的生活中又找不到促使其改变的原因,我们可以考虑其精神活动偏离了正常的状态。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心境障碍又称作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东西都失去了兴趣,失去了愉悦感、思维变得迟缓,对于社交活动总是想要逃避,内心感觉到孤独。常有自罪、自责的感受。意志力减退,语言动作减少或者迟缓,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且会出现睡眠障碍等。符合以上几个症状,并伴随两周以上,影响基本的社会功能,就该多加注意了。抑郁情绪的产生不可怕情绪的产生是以个体的需求为基础的,当我们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而当我们的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抑郁就是一种个体正常产生的消极情绪,不能有一些不开心就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生活中的小事、小烦恼,常会带来很多的心理压力,因此人们很容易处在消极的情绪当中。但是这样的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你本身认知上的改变,或者是遇到开心的事情,而发生改变的。生活中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当你能用更加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事情的时候,你就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消极情绪的产生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焦虑、抑郁变得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想要更加健康快乐的去生活,我们就需要乐观满足的去生活,维持好亲密关系,从点滴中去体验幸福。
抑郁症不是狂躁症,也不是反社人格障碍。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它的主要症状是人的情绪低落,兴趣爱好丧失,活动能力下降,伴随着各种各样社交及生活机能的丧失,甚至会引发严重的极端行为。抑郁症者不一定就是仇恨父母,恰恰相反,抑郁症之所以成为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是因为一些不良的情绪和心里,包括仇恨,不满,猜疑,自责,自卑,妒忌,疏离,并不是向外宣泄伤害他人,而是转而向内伤害自己。抑郁症病人往往不会谴责他人,更多的是自责自罪。当前社会非主流心理咨询界所谓原生家庭理论造成父母成为万恶之源。这个结论过度强调父母对于孩子一生的负面影响,这为很多现实生活中过的不如意,对自己人生感到不满和厌倦的人,找到了出气的借口,父母成为了孩子长大后不成功的替罪羊。根据原生家庭理论设定,所谓成年后的生活,绝大部分受到同童年时代原生家庭的影响,其个性,气质,命运都被原生家庭关系所塑造——原身家庭父母不和则孩子缺少安全感,表现为一种焦虑依恋;原生家庭父母过于严格,责任性受到压抑,孩子成年后变得拘束,表现出强烈的讨好人格;原生家庭的母亲过于强势,这男孩变得懦弱胆小回避,在长大之后无法承担生活的重责,变成一个窝囊的男人;原生家庭贫困,对物质匮乏产生焦虑,则长大以后生性吝啬,害怕匮乏;原生家庭父母家暴,则还将来长大,长大后同样的是充满暴力和各种人格障碍,这种暴戾会遗传下去。因此原生家庭这个理论成了一个万能的垃圾桶,它成功地帮助了失意者轻松甩锅。很有可能这个理论的推广者,本身就极度自卑,对原生家庭充满着愤恨,他把传播该理论作为怨愤的发泄——而众多粉丝把原生家庭理论当作某种心理防御,凭借这个扭曲的理论,让自己感到更加舒服一些。这就是心理学的供需市场双方的平衡:一边输出理论,一边消费情绪。凡是在成年之后生性胆小,一事无成的人,错在父母;凡是不善于社交,人群中感到恐惧焦虑的人错在父母;凡是情商不够,无法和异性愉快相处的人,错在父母;凡是生性冷淡,爱,对婚姻感到失望和恐惧的人错在父母;凡是敏感多疑,看人脸色生活,又倍感痛苦的人,错在父母;凡是生性孤僻不合群,无法与人共同配合相处的人错在父母;凡是在内心隐藏的角落里感到极其自卑,无法见人,怨天尤人者,错在父母…但是有没有人反思过,同样在一个原生家庭中,为什么有的人性格健康,而有的人生性阴暗?为什么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延续千年,至今代代相传,优秀者辈出,反而实到如今则个个成为了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既然童年时代深受家庭的困扰,而长大之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为什么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反而将所有的失败躺倒在原生家庭阴影上?可能这些人都已经是没有心情去认真反思原生家庭理论的合理性,但是他们却非常乐意于父母的罪恶滔天,父母简直成为了社会危机和人生悲剧的始作俑者。在原生家庭理论拥趸者眼中,天下父母皆是祸害,只有不合格的父母,没有不合格的孩子。而在他们的眼中,的绝大部分的家庭,父母都不配为人父母,几乎每个家庭都是原生家庭的牺牲品。这就是当代年轻人对父母的仇恨之源头。
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抑郁症 判断自己有没有抑郁症最好、最精准的方法是尽快就诊,由医生明确诊断。 抑郁症无法自己明确判断,但如果出现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缺失、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负性认知模式、自责自罪、观念和行为、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焦虑、自知力缺乏、精神病性症状、睡眠障碍、自经功能紊乱症状、进食紊乱、精力下降、性功能障碍等多种复杂的症状,且无法改善,应当加以重视,尽快就诊,由医生明确诊断。 明确诊断抑郁症,必须进行全面的心理、社会和生物学评估,包括内分泌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其他血液检查、尿常规、便常规等,以及脑电图、头颅CT/磁共振成像、胸片等。之后,可以依据相关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如《国际疾病与分类第10版》中,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三条核心症状:①心境低落;②兴趣和愉丧失;③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七条附加症状:①注意力降低;②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③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④认为前途暗淡悲观;⑤自伤或的观念或行为;⑥睡眠障碍;⑦食欲下降。 本内容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乔颖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