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情感缺失症的人(默默的喜欢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自卑感)

默默的喜欢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自卑感

因为总会害怕对方不喜欢,总感觉自己还不够好,明明做的很好了,还是会觉得做的不够

为什么自己感情上会变得如此卑微

【何知了观点】爱情是相互的,一段感情出现问题,肯定不是一方造成的。感情上的卑微,一方面与你伴侣处理两性关系的态度和有关,另一面与你自身的原生家庭以及成年后的自我价值认知有关。下面具体来说说我的看法:

一、爱得卑微的原因

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一书中提出:女人爱得越来越卑微,是因为父亲以及她的伴侣是“控制型男人”。

“他们通过语言和情绪,长期对女性施以精神暴力,进行感情蹂躏,导致女性渐渐变得逆来顺受,甚至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疾病。”

  • 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们和谁相处、如何相处,多半取决于我们对父母婚姻的认识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第一任,也是最关键的老师。我们会通过观察母亲的一举一动,学习怎样做一个女人,怎样与男人相处,而父亲是让我们知道男人怎么做事,怎么对待女人的第一任老师。

此外,父母之间的交流为子女今后如何经营婚姻上了第一堂、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课。

父母的婚姻决定了我们将来对男女关系的观点。

家庭里,父亲是一个嫉妒心和占有欲强的人,他掌控着妻子的一举一动,要她听任他摆布,而且动不动就发脾气,对她恶语相向。

相反,母亲对父亲的发火动怒,只会忍气吞声,郁郁寡欢,以泪洗面,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卑微地维持婚姻。

孩子会从父母的行为中读取信息:从母亲的行为,她了解到男人对女人的挑衅,女人只能唯命是从,只能把愤怒不满等情绪忍下去,并且女人无法离开男人;从父亲的行为,她了解到男人可以为所欲为,女人只能忍受。

这种观念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长大以后,她会认为女人应不惜一切代价找个男人,哪怕这个代价是丧失尊严和自我价值。

这破损的印象也害得她们成婚后,心甘情愿地忍受伴侣的语言暴力“”。

我们从小接收、理解的信息决定了今后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

父亲是女儿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个男人,他树立的榜样,是女儿今后对男人寄予希望的模样,他对女儿的态度也决定了她的自我认知。

如果父女间的主调是慈爱和尊重,女儿会形成对男人的信任和安全感。

如果父亲动不动对孩子恶言恶语,经常挑她的毛病,不允许她发表观点和袒露情绪。

她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自己的感受不值得一提,以后就算一个男人对她再不好,也要忍气吞声。

长大后,每当事情出了错,她都会有一种孤苦无助的感觉。一遇到伤心事,她不是寻找安慰,而是斥责自己,认为自己没出息,内心极度自卑和缺乏安全感。

一个女孩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开始融合形成一个成年人。

这样心智不成熟的女人,哪怕她再下定决心要惊经营一个温馨的家庭,一家人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最后却发现,她的一切努力仍免不了在重蹈父母的婚姻。

  • 女人的卑微,也因为有个控制型人格的伴侣

控制型男人打压女人的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控制型男人“”伴侣的内心动机,不过是为了掩饰他对女人极度的惶恐,他们身陷对女人爱的渴望和对女人根深蒂固的恐惧之间,始终无所适从。

对于控制型男人来说,这些渴望让他们感到恐惧。他们想与另一半亲近,又担心她用感情将自己俘虏,利用他的爱占有他、伤害他,最后又抛弃他。

为了打消这些顾虑,控制型男人往往下意识地压制他生命中女人的权力。他会在伴侣日常生活的行为中打压她的自信和内心的底气,让她认为只能依靠他才能生活,从而乖乖地依赖自己。

所有这些强烈又矛盾的情绪,使得控制型男人的伴侣不仅是是他深爱的女人,也是他的出气筒,是他恐惧、担心和仇视的对象。

控制型男人的问题,源于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

男人成年后对女人矛盾、纠结的心理,多半源于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当他们把这种情绪转嫁到伴侣身上时,他们才相信自己,和离不开母亲一样也离不开他的伴侣。

暴虐的父亲吓坏儿子,把儿子赶进母亲的怀抱;窝囊废的父亲因为孤僻、不近人情,也把儿子赶回了控制型母亲的怀里。

无论是控制性母亲,还是懦弱母亲,男人都想永远依赖母亲和担心被抛弃。

心智不成熟和情感缺失的人,越爱越卑微

在这样家庭背景下长大的男女,年龄上,他们是一个成年人,但心理上,他们依然是那个战战兢兢的孩子,他们会迷恋上帮他们发泄那些不舒服感情的人。

许多从小不敢发脾气、坏情绪憋在心里的女人,会被控制型男人所吸引,她们看中他们的魄力、强悍和活力,看中他们想发怒就发怒的做法。她们指望控制型男人替他们发泄那些一部分怒气。

然而,控制型的男人恰恰耻于承认自己的需要。他看中伴侣,指望她替自己表达一部分脆弱的感情。

他们在一起,除了互相吸引,更多是替对方发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女人需要从伴侣身上索取自己匮乏的情感需求时,面对控制型男人的打压,她更是一味地讨好和忍气吞声。

这是心智不成熟和情感缺失的女人,为何越爱越卑微的原因。

二、为爱卑微到骨子里的女人

张爱玲说:“爱一个人卑微到尘埃里,却仍然渴望从尘埃中开出花来。”

23岁从未谈过恋爱的张爱玲,遇到年长她14岁的胡兰成。张爱玲对他是完全死心塌地,没有二心。

他与张爱玲谈诗论文,侃侃而谈,让张爱玲觉得自己遇到知音。然而胡兰成在爱情上是个荡子,朝三暮四,风流成性。

但张爱玲不在乎这些,为他低到尘埃里,不顾世俗流言,只管情书往来,沐浴爱河。

胡兰成就连和她在一起期间,还与人私会。张爱玲尽管有万般不满,也因为他答应会许她一世安稳,而忍气吞声。

他们结婚的时候,他曾许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这个男人却先是爱上护士小周,后又爱上范秀美。

张爱玲就此责问他:“你与我结婚时,婚书上写“现世安稳”,你给不给我安稳?胡兰成却含糊不清。

无奈之下,张爱玲用一封信和30万元分手费断了对胡兰成的思念。

胡兰成的三年,张爱玲的一生。对于胡兰成,她爱的卑微,丧失自我。

回顾张爱玲的童年,我们会发现她是不幸的,她父母并不相爱,父亲抽大烟,母亲对她不管不问。家庭带给她的,只有无尽的争吵和怨恨。

她从小经历了世态炎凉,看透了人间冷暖,看清了人性的阴暗,却没有看透自己。

她的笔下都在诉说人间的情情,却没有看透自己的爱情。

即使后来再婚,也只是个搭档生活的伴侣,并不是真爱。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因为缺爱,缺了来自父母正确的爱和爱的教育,张爱玲错爱一生。

张爱玲卑微到尘埃的爱情,最终得来的却是一辈子的伤害。

三、女人走出卑微的方法

给内心的小孩一个家

对女人来说,童年被父母“伤得越深”,成年后,你越没自信。

小时候受到心灵创伤的你,成年后心里还是那个被父亲百般批评和挑剔的小姑娘,你会迫切希望得到男人的赞许和认可。

当控制型的伴侣对你发脾气的时候,你会觉得难堪、屈辱,认为自己和丢人。你会有这样的感受,其实更多来自父亲对她的打压和否定。

你需要治愈和重新培养小孩,以便从内心获得对自己的认可。

你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大声说出对父亲的怨气,并写出从父亲口中的负面评价以及想从父亲哪里听到的正面认可,从而原谅父亲的种种语言伤害行为,重新树立对自己正面的评价,来帮助自己达成和父亲的和解。

作为成年人,如果不培养自信,确立自我价值感,他人再多的赞许和认可恐怕也无济于事。

只有抚平从小烙在心头的伤痛,你才能不必迫切指望别人给你一个好心情,才可以脱离对他人的情感依赖。

设定底线,转变对伴侣的态度

女人通常为了息事宁人,图个安生,无不夹着尾巴做人,在无奈中忍受控制型丈夫的摆布,并依恋他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首先,女人要在心里明确和丈夫的关系是平等的,需要得到丈夫的尊重。你可以给丈夫的行为设定底线,改变他对你的态度。你可以明确告诉他你能什么能接受,你需要什么,让他怎样做才会对你好一点。

接着,女人要重新找回自我,摒弃无益的自我牺牲,不必唯唯诺诺、忍气吞声、自怨自艾。

做一个有爱心、甘心付出的女性与关爱自己、保护自己的最大利益并不矛盾。

你能送给自己以及与你相处的男人最好的礼物,是你的自我价值感。有了它,你才能得到男人的爱和尊重。

  • 总结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想要获得一段正常的、能够产生正向能量的亲密关系,必须要先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发展成熟的心智。只有能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自我追求的人,才能吸引到真正的爱和得到对方的尊重。

爱是相互的,更是相互滋养的过程,只有相互滋养的爱,才能持久。任何只有单方面一味付出和依恋的关系,最后都会如烟花般陨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让你自卑的爱,都是坏的爱;任何让你自信的爱,都是好的爱。任何让你弱小的爱,都是坏的爱;任何让你强大的爱,则都是健康、正确的爱。

女人一定要明白,再爱一个人,也不能太卑微,否则会丢掉自己。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