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作压力过大: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需要面对学生的学业和行为问题,需要准备教案、批改作业、参加会议等,长期累积会导致职业倦怠。
2. 工作内容单一:教师的工作内容相对单一,需要不断重复教授相同的课程,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 收入不高:教师的收入相对较低,长期处于经济压力之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4. 工作环境差:教师的工作环境可能不够舒适,如教室设施不够完善、噪音过大等,容易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
5. 人际关系复杂: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多方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这些关系可能会出现矛盾和,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
6. 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有限,缺乏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的动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一样有,可能还更严重。可以按以下三方面来判断一下自己是不是职业倦怠症,该如何应对。
职业倦怠症主要指的是我们对职业和工作失去了热情,工作状态消极,并且长期没有成就感。
有很多人,其实是性格和工作之间不匹配。比如我们通常说的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其实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区分并不是说一个人喜欢跟别人打交道,或者喜欢独处来判断,而是根据他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是能量的消耗,还是能量的积累,你可以理解为是充电还是放电。
比如我们常说外向的人和内向人比较大的差别是当外向的人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她是会感觉到舒适兴奋,并且觉得能量是在积累的,是一种充电的状态。
而内向的人恰好相反,当他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他会感觉到消耗很大的能量,在快速放电,疲于应付。一次社交下来以后会觉得浑身乏力,能量消耗严重,要独处很久才能够恢复。
而这就是典型的性格与工作之间的匹配,你的性格适不适合你的工作匹配这个事造成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即便是性格和兴趣很匹配的工作方向,你的工作能力和成就感在工作当中也能够得到满足,但是当我们长期处在不健康的工作压力环境下,我们依然会让自己和工作知己建立很不健康的映射关系。
比如说我有的人很擅长销售,但是当它的工作岗位调离到售后部门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在工作当中积累下来的压力反馈,导致他在生活当中是很害怕听到的震动、响声,厌烦没完没了的售后问题。
也有的同事会有长板和短板无法平衡的状态。当工作内容涉及到自己比较擅长的能力的时候,他就比较喜欢。
但工作当中难免会有自己不太擅长应付的方面,长期积累下来,原本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部分,也渐渐的会被自己不擅长的困难和瓶颈所抵消,最终会导致对工作的喜爱和厌烦。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快弥补短板,让自己能够突破工作的瓶颈,刻意的去练习和提高欠缺的能力。
工作是需要有目标的激励,有里程碑的记录的,当一个人的工作进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不论是普通的员工还是领导层,都会面临着工作的瓶颈期,可能是长时间投入精力和努力都不会获得成就的一个困难阶段或者是相当长一段时间枯燥乏味的工作环境,没有任何的变化和变动。
这个时候就会要求我们有很高的自我的工作规划,职业发展的规划能力,将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兴趣和性格相结合,规划出长期,中期和短期不同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将其拆解成更为细致的分解工作目标,这样会让自己的工作脱离职业倦怠的状态,在一个一个目标的完成过程中,恢复对工作的兴致!
其实你所说的问题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期”。具体多长时间会产生一次,这和企业的大环境、员工个人素质等有直接关系。
一般情况下,基层员工每三个月就会遇到职业倦怠期。每一次职业倦怠期来临,身处其中的基层员工有很多倦怠症状表现。
心神不定,无精打采;工作乏味,甚至消极怠工;觉得什么都懂,而对什么都是一知半解停留在表面;埋怨公司,埋怨团队,埋怨领导,埋怨同事,埋怨客户,牢骚多,怨恨多;总感觉麻烦缠身自己一团糟,逃避现实,总有辞职的冲动……
基层员工无论学识还是见识,无论阅历还是资历,无论思想还是心智,都还很“嫩”,对于事物的理解和看法都处在初级阶段,所以他们在职业倦怠期的症状基本一致。
解决的办法有两个途径。
组织层面。企业可以借助于集中培训,对他们答疑解惑,或者进行精神激励;组织团队活动,给大家有足够释放压力的出口和机会;建立上级主动与下级的沟通机制,作为组织把经常性思想工作纳入各级领导日常工作之中,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与纠正;建立员工之间“比、赶、帮、超”这样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自我突破。个人要从理性上认识到,职业倦怠是员工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其中的各种不爽或者矛盾,和自己生理活动有关,也跟自己成长、认知水平不够有关,所以要主动调节和突破。比如,集中一段业余时间看上一部大片,看一本有价值的书籍,外出听听老师的课程,主动和同事和朋友聚聚会,可以和死党吐吐槽求得他的开导,走动向领导谈心、汇报工作求得帮助等。值得强调的是,越能自我认识,越能主动突破和调节的人,成长性会越好,是走向优秀员工的表现。最不应该做的是,随意跳槽,因为养成跳槽习惯后,就像选媳妇,眼花终究难以成婚。
一线经理,或者中基层干部,一般半年会迎来一次职业倦怠期。虽然这个层级的领导并没有身居高位,但是,他们一旦不能及时调整好职业倦怠期的状态,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一线基层员工,因为他们影响的是一个团队。
这个层级的干部在职业倦怠期间,会表现为,没有责任心,该组织的会议不组织,或者走过场,不愿意和基层员工相处,更不愿意理会他们内心的想法,甚至带头说风凉话,对前途失去信心,总是站在这山看着那山高,有跳槽的冲动。
尽管一线经理较基层员工,在知识、经验、自控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但是,依然需要组织层面和个人重视起来。组织层面,可以半年集中进行培训一次,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无止境,挑战无止境,帮助认识差距,树立新的成长目标,并给予榜样激励和教育。同时,作为刚刚在职场上卖好第一步的一线经理人,也要学会防止职业倦怠期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冲击。平时主动学习或者充电,主动树立和修正自己的成长目标,时刻注意自己的榜样形象,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团队和下属完成业绩目标,和他们打成一片,汲取集体智慧的同时,享受团队给予自己的成绩感,和信心。
中高级管理者,同样有职业倦怠期。他们的职业倦怠期,更多是隐隐约约的发展瓶颈所带来的心理焦虑。
这个时候,一般年龄在35岁到50岁之间,有一定的能力和阅历,可以说到了职业发展的黄金期,或者到了职业经理人的快速发展期和高峰期,随之可以供自己往更高处发展的机会和路径不多,同时,也很快见到自己的职业尽头。所以,他们的职业倦怠表现的更多是新的发展需求和离职业发展尾期只有一步之遥的双重焦虑。具体来说就是,他们的社会“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并不一定已经实现,还没有最终的成就感,而且一不小心已经走向了职业发展末期。
这种焦虑到一定程度,往往有三个结果。一个是通过跳槽到更高职位,一个是选择自己创业,一个是一不小心因为懈怠而业绩差从此沉沦。无论哪种,都有不同层次的风险。所以自己要从三个方面整理自己。
第一,把自己放在整个职场江湖,认清自己的才能、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定位自己处在什么段位。如果你在成长过程中本来就有一定的机会主义成分,就更要慎重。无论选择跳槽还是创业都不要轻举妄动,也就是要从根本上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对目前自己所服务的公司和所处的岗位,进行深度思考,你对它到底还有没有热爱,对于你的职业还有什么样的隐性价值,最重要的负面结果是什么。比如,你自己依然在这里还能为公司做很多事情,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走的更远,本身就是你的价值,不用想的太多。当然,你的离开并不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有能力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你作出新的选择会更有价值。
第三,人更多时候是自己难以认清自己,常常做出高于自己实际水平的判断,原因是自己的见识和认知能力有限所致。所致,可以给自己树立更高的工作目标和成长目标,加大自己知识面的涉猎学习,更多的清楚自己的差距,并将其作为自己努力改进的目标。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战胜职业倦怠期带来的困惑。
重复的工作,没完没了的统计数据是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比如期间天天的核酸检测,网格化管理的户户登记。真倦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