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自言自语,自己发笑,如何理解TA的行为和内心世界?作为专科医生,我认为,当抑郁症的患者出现自言自语、自笑,那么他很可能不是抑郁症。我们都知道,抑郁症的病人情感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开心不起来。与这些情感反应相对性的是患者的自卑,甚至有轻生的想法,我们将这称之为与心境相协调的体验。反观,本来开心不起来,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人,出现了自笑,还有自言自语,这就是“不协调”的体验,与抑郁症的特点不符。既然不是抑郁症,那么可能是什么呢?不排除精神症的可能。现实中,很多家属在没有带患者去精神科确诊之前,都会将患者戴上抑郁症的帽子,在他们看来,精神病就只有抑郁症。患者的自言自语,自笑,可能与患者独特的思维有关。精神症患者有些存在思维逻辑障碍,这些想法荒谬、离奇,有些想法让患者痛苦,有些让他们感到兴奋。比如:患者认为人是动物进化的,所以人不应该吃猪肉,又想到动物是植物进化的,所以也不能吃蔬菜,这种想让患者继续反思到底什么是该吃的。再比如:患者自己到了结婚的年龄,于是幻想着结婚对象会是某某明星,这种想法持续存在,患者感到信以为真,于是,从内心来讲,她们是幸福的。除了思维奇特,患者还可能存在感知觉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幻听、幻视。举个例子:某某患者幻听耳边有人告诉自己了,要发财了,要娶媳妇了,这些内容当然会让他笑出声音来,甚至还可能与幻听“对话”,这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自言自语。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将持续更新相关医学问题
一人为单,两人为从,三人为众。一人势单力薄,众人力可移山。单木不成林,三木才是森。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人不可能真的独处,因为世界不是你一个人。小有家庭,大有国家,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成功,才能进步,没有哪个工程是一个人做成的,所以个人主义要不得。现在生活节奏快,有压力,有时想静一静,歇一歇,是正常的。如果就是想一个人呆着才高兴,那你一定得看医生了。
因为他把快乐都带给了大家,但是却忘记了自己心里还有阳光照不到的阴暗面。我以前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总是在给大家带来快乐,可是我去现在他后来跟谁说话,都是在尽力的想让别人开心,我曾经问过他,你觉得这样很累吗?他告诉我不累呀,我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可是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快乐的时候,你把快乐贡献了那么多,总要给自己留下点儿什么。希望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多考虑自己的生活,别人快不快乐,并不是你所有的指标。
不会。每个人都会有时不开心,有时失落,很多时候都有具体原因,但是有时也会是莫名的产生这些情绪,甚至另外一种可能是有潜在的原因引起,只是这个因素是长期存在的,并且又不容易发觉,所以你自己意识不到,就认为是莫名。世界上每个人的情绪,性格,遭遇都不同,有些人易悲伤,看待问题总是以悲观的角度。有些人又易怒,很小的问题也会一点就爆。还有些人情绪变化丰富,一个小时内,可能有悲伤,快乐,失落,兴奋,急躁,平和等多种情绪,因为情绪本来就是变化的。这都是正常的。无常才是有常,学会接受它,这是自然的道理。你如果是莫名不开心和失落,建议你不要去剖析为什么,也不要去担心会得忧郁症,不会因为这样就患上的。最好的方法是找让自己开心的法子,转移注意力,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打游戏,看电视剧,健身也可以。或者找个目标,有时候人有了目标,心思可能就不在自己的情绪上,就在目标那里去了。个人认为,越闲的人越无聊,越无聊的人反而会更关注自己多一些。如果是有原因的,或者有潜在原因的。建议好好回顾一下自己最近的事情,找到根本点。如果根本点在事情就去解决它,不要逃避。如果不是,那最好做一下自我调节,自己平静的想一想,分析一下,尽可能多的换角度想,往好的方面想。不要想太久,几分钟就可以,最好不要超过半个小时。这个我经常用,自我调节后就身心舒畅。但是有些人或者有些情况,可能会越想越乱,如果你是会在自我调节的时候,越想越复杂的那种人,还是用转移注意力或其他方法比较好。昨天我不开心,今天我不开心,明天我也不会开心的吧。但是我为什么会不开心,没有发生什么事啊,我这是怎么啦,不行,我要变得开心,我要每天对自己说,你一定要开心约,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对呀,所以我要开心。为什么这些道理我都懂,我还是不开心呢,我会不会得忧郁症呢。什么时候我才能开心呢。以上是我某一时间段的想法,本来没有忧郁症,一天都去纠结这个,注意力全在这个,然后我真的得了忧郁症。所以顺其自然最好。接受无常,在可以自我调节的范围内调节自己。不要过多的强迫自己就好。
我有两个熟悉的人,一个是抑郁症,一个是焦虑症神经衰弱。她们都是这类,有吃有喝,吃穿不愁的人。通过他们的故事,能找到些蛛丝马迹。第一个,远房的表姐,40多岁,家庭独女,条件很好,长得也漂亮。她是大学即将毕业患了抑郁症,刺激患病的原因,一个她暗恋的男同学,对人家表白后,人家拒绝了,她自认为她是因为那一年她脸上长痘痘,人家看不上她。她三次,一次特别离谱,约了个外省的女孩,一起宾馆,半路被她父母发现阻止了。实际了解的人都知道,她抑郁症来自于她妈妈,她妈妈太强势了,从小安排她的所有事,稍微有点逆反,就是各种数落,最后因为恋爱问题成为导火索,正式成为抑郁症患者。0年过去了,她现在虽然算好了,但是和正常人还是有区别,这辈子估计定型了。另一个,我朋友30多岁,焦虑症,神经衰弱,我亲自陪着去的医院。她症状,烦躁想事时,心跳加速,手指颤抖。她发病原因,爱人意外去世后,思绪太多,失眠,每天2-3个小时的睡眠都很难保证,一直在靠药物睡眠。通过两个案例总结,心理疾病,还真的不只是和生活条件有关,和人更有直接关系。最好的,远离让你患病的人和事,重新活一次,也许就会无药自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