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派即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现代批评流派。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1856〜1939年)曾是维也纳的一位精神病医生,他当时正处在近代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蓬勃发展的兴旺时期。在当时的学术界。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将人与其他生命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人最终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 德国科学家费希纳也对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做出了论证,从而使当时的心理学取得了与其他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所谓精神分析,就是指通过心理现象的分析达到对隐匿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原因的揭示。弗洛伊德认为,这些原因基本都是深藏在潜意识领域,而且大多与有关,此两点构成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基本前提。 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精神活动的潜意识方面,他将人的精神活动比作一座冰山,露于水面之上的是意识领域,仅占很小的部分。淹没于意识水平之下的为潜意识领域,是精神活动的绝大部分,而且是具有重要决定意义的部分。对于潜意识领域他还进一步加以区分,把十分容易进入意识领域的部分称为“前意识”,而将很难或很少进入意识领域的部分称为“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过程主要受三个决定因素的影响,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经常处于隐意识领域,“自我”和“超自我”一般来讲则可以进入意识领域,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虽然精神分析派的解释稍显牵强,但它的某些概念和术语被现代各种新的批评流派广泛地运用,例如梅尔维尔在《白鲸》中就采用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