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的没错,这就是本乱七八糟的小说,这里的乱七八糟不是指作品的水准和品质,而是指传达的文学信息和气质。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人间失格》就是此类代表。或者说这本书很有些门槛的,不适合大众阅读的,尤其是中学生,不可能真正喜欢《人间失格》,只是因为名气大,传达的信息比较酷,什么绝望、、冰冷、孤绝、无助、窒息、抑郁、精神世界……太酷了有没有,比较契合中二年纪逆反心态装逼心理,用来为赋新词强说愁再合适不过,可以俾睨那帮看网络小说的少男,可以轻视那帮看穿越剧的少女,轻易就能满足青少年那种虚荣心和陶醉感。 不熟悉基本的日本文化,不经历过太宰治经历过的心境和阅历,不了解一些基本的日本文学精神,是根本看不懂这本书的。 不要说中学生,大部分说喜欢《人间失格》的成年人也不过是跟风心理——大家都说好我也得凑个热闹,不然就落伍了。人间失格,多有逼格,生而为人,对不起,我靠,倍儿深沉,积极阳光上进,那是傻帽儿,哎,我什么时候才能患上抑郁症呀,愁的我快抑郁了,好歹我也是读过太宰治的人,虽然只翻了开头就读不下去了。 在大部分所谓的读者中,《人间失格》已经不是一本书,而是就有了社交属性,只有提起这个名字你才会觉得没被主流抛弃,自己还拥有文艺青年这个标签。就像你不厌其烦地谈论劳斯莱斯和百达翡丽一样,尽管你这辈子都不可能买的起一个发动机,但这种谈论会让你觉得自己离它很近。 老师让读文学经典一点没错,中二阶段恰恰容易忽略这一点,总是瞧不上教科书和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其实那才是适合培养青少年文学素养和阅读习惯审美能力的好东西,用猎奇和跟风的心态读文学书,基本上最后都落个四不像,还可能染上偏激、愤青、虚妄、自大、眼高手低等毛病。
这类电影主要想让观众体会一下自己的心境
可以算是太宰治的自传。以下观点还是结合叶藏跟太宰治本人的经历来说太宰治这个人的。他家条件非常好,但不好的一点是,家里太多孩子,父亲的关注不在某一个孩子身上。小时候的太宰治可以说是缺少父爱的,于是为了让父亲更多的注意自己(获取更多的父爱),太宰治从小就有了讨好型人格,这点书里也有提到过。小时候的太宰治总是在想方设法的成为父亲严重的好孩子,年少的他根本不算叛逆,真正的叛逆应该是选择搬出去离职成为作家的时候吧。太宰治这个人长得又高又帅,加上写文又好,一直都很受欢迎,基本算是人群中最亮的星,因为长相与才华,外加生活有家里支撑,他一直都是受尽甜头的人。太宰治的妻子跟文中的完全不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妻子对太宰治完全是相当宠溺的那种;好像除了中原中也打过他,其他人对他也是相当友好的,毕竟要啥有啥嘛。但这样一个顺风顺水的人却还是要写《人间失格》还是要一次次的。我想可能还是跟他的童年有关,一个渴望得到父亲的爱而变成讨好型人格的小孩,基本上是不太有可能去表达真实的自我的。说点真实的案例啊,讨好型人格的人,一般都很敏感切敏锐,总是把别人的感觉看得很重,为了讨好别人,总是会选择压制自己。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法表达真实的自己是很容易出问题的。而太宰治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就算中原中也对他相当不客气,他还是能给他钱花。个人觉得(还是有心理学研究做基础的啊),太宰治一直有的念头跟他长期无法表达真我,一直在扮演别人喜欢的角色有关,长期这样的折磨,他始终无法确定真实的自我到底是怎么样的。好了,不过多的说他了。《人间失格》恰恰是他在给世人一个“合理的”解释吧,现实中妻子对他宠溺容忍,加上高富帅小有名气有顺风顺水的人生,人们做梦都不可能相信这样一个人会想。但书中叶藏的老婆“背叛”了他,无论是自愿还是,却都背叛了他,于是叶藏有了堕落的借口,甚至有了了解自己生命的借口。太宰治有可能就是想要借书给打中一个交代吧,真实原因或许他自己都说不清,一个幸福美满的人,这种事一定是不被理解的,但说是写书太入戏,可能还是会被理解的,于是《人间失格》就特别想他的自传,当然,这部分仅为个人猜测。至于这本书为何评价高,可能是因为这是他死前最后一本书,可能是书商出于炒作的目的吧;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里表达了很多太宰治的真实想法吧,早些年,他的文章都是很积极向上的那种,当然只是纯粹为了赚钱。《人间失格》相对阴暗很多,但也为研究他的真实原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综上,如果非要说这本书的价值在哪?我想楼主可能需要先去了解太宰治这个人的生平还有就是去看他生平的著作吧。ps:给个小八卦,也是我觉得太宰治应该很自负的原因。他的文章没有被川端康成看上的时候,他曾经写信去骂过人家,可能是在讨好型人格的驱使下,后边他也有写信道歉。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写的是老葛朗台自私贪婪吝啬,给女儿造成终身未嫁孤独,无依无靠贫穷潦倒一生。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写一位天才音乐家的贫穷生活。亨利、戴维、捘罗的《瓦尔登湖》写出了他热爱大自然。他的手不但能拿斧子也能拿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