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了青春期,这时的孩子已经由长大成人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心理上开始出现一些叛逆,在心理上有不良的情绪要宣泄,可以能够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常以大人自居,不愿意被父母过多地管理。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变化,没有对孩子进行引导,而是还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对孩子严格管理,造成孩子在心理上的疾病。青春期的孩子得了抑郁症怎么办呢?侯妈从事亲子教育多年,现在跟大家谈下青春期孩子如果心理有问题父母该怎么办。1.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成人了,父母要与他们平等地交流沟通,注意与孩子说话时的语气,反思自己,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调整管教,以应对青春期的孩子。2. 父母要鼓励和夸奖孩子,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多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暗示,不否定孩子。3. 多和孩子沟通,对于孩子内心的想法,父母要帮助孩子一起去处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孩子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4. 父母要相信孩子,对孩子要放手,要相信让他自己能够处理自己的事情,不去过多的干涉孩子。5. 父母不拿孩子进行比较,对于孩子的错误不要老调重谈,会让孩子感到心烦而排斥父母。6. 对于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压力,父母要帮助孩子缓解,如果孩子的抑郁很严重,父母可以带孩子去看一下心理医生,让医生给他一些建议。父母们想学习更多的家庭教育知识,可以关注我。
我女儿十七岁,抑郁症三年,住院治疗四次,门诊复查N次,经历太多太多。“青春期学生为什么很多患有抑郁症?”提的问题一点也不夸张。门诊挂号要靠抢,网上一放号,很快就无号了。住院要预约、要排队,床位十分紧张。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抑郁症越来越低龄化。2019年第一次住院时,14—15岁为主流,有一两个12岁的小孩。但到了2021年一看,12—13岁成了主流,最小的8岁!多么触目惊心。老家的两个镇也正修建精神病医院,一个医院1000个床位,另一个医院350个床位。所以说,提的这个问题绝对很客观,很现实,绝非虚言侗吓,博眼球!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生病?我们又该如何防患于为然?如果孩子已生病,又该怎么行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肯定很多人第一时间会让学习背锅。的确,过大的学习压力、过高的学习强度、长年累月的缺觉、无休无止的排名……让人不寒而栗,难以忍受。但这些只能算诱因,而且社会大环境除了适应,普通人也无法去改革。我认为根源在于原生家庭,在于不幸福的童年。不幸福的童年,早已剪断了孩子高飞的翅膀,蒙上了孩子探索世界的眼睛,熄灭了快乐新奇上下求索的心,造就一颗伤痕累累的心,一个惊惶惶、不快乐、缺少勇气和信心的灵魂,怎么有能量去经历人间风雨、去承受压力?我猜想,现在的孩子回到我们的过去,一样能健康成长。而我们穿越成如今的孩子,大概率一样心理不健康。想想我们的童年吧,那是真真正正金色的童年,亲近大大自然,野蛮生长,轻松快乐,向阳而生,很少彷徨。第一、学习压力小到几乎不存在。每天上课时间较短,课后作业很少,老师不逼,家长不迫,顺其自然的态度。我有一次考了八十几分,到外公家做客,外公得意地到处炫耀,心里美极了。现在呢?八十几分铁定被打个半死。现在呢?焦虑的老师、家长、孩子!随着“中考定终身”的教育制度改革,焦虑感直线上升。长期严重的睡眠缺失,也增加了患病风险。上学、补习、刷题、排名、上重点……缺少娱乐、运动、放松,缺少快乐作为坚持学习的动力和底气。孩子们承受的压力和焦虑,不是一天、一月、一年,而至少是十二年!这种无边无际的绝望,了无生趣,真的让人抓狂,何况是小小的孩子。第二、信息量少;从前,是“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的时代。我是一个农村孩子,交通不便,连路边偶而经过一辆汽车,也会成群结队去看、去追随。电灯,没有,是煤油灯。手机,没有,连。电视、电脑,更是天外之物。所以我们生活的半径就是自己生产队。去乡场赶个集就算出远门了。因此认识的人就那么固定一群,接收的信息较纯朴单一,内心的很少。第三、劳动健壮了我们的体魄,哺育了我们的心灵。专家李玫瑾教授就多次提到,现在的孩子们患病率这么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身体锻炼得太少。我们小时候,田间地头,帮着大人伺弄庄稼、收割粮食、打猪草、上山打柴等,劳作健壮我们体魄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丰裕的心理营养。还记得小时候赶做农活看见过的满天星光、皎皎明月、旭日东升、彩霞满天的绚丽景象吗?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满满的感动和向往。还有一位专家曾经提过治愈抑郁症的方案,让病人去农村种庄稼,去亲历播种、发芽、吐穗、结果、采收、晾晒、装仓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四季的变化,感受挥汗如雨的酣畅,感受植物生命的历程,感受天地灵气,感受丰收的喜悦。这样,病就好了一大半了。第四、相爱相杀的同胞姐妹、小伙伴们。我们那时候,家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独生子女是不存在的。好多家聚集在一齐形成一个大院子。每到傍晚,一群同龄的孩子欢笑着,追打着,多少的憋屈、伤痛随风而散。第五、满足生理需求即为幸福。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吃一顿可口的食物,穿一件漂亮的新衣,满满的幸福,纯纯的快乐,千金难买呀!还记得小时候吃过的爆米花、红薯干、牛肉干(生产队耕牛病死了),真的是天下美味,难以替代。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第一、生理需求;第二、安全需求;第三、社交需求;第四、尊重需求;第五、自我实现需求。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衣食无忧,生活方面得到很好的照顾。获得幸福感的起点本来就高,但父母们还停留在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不重视,对心理营养的供给缺少认知。您看,大部分的父母在照顾孩子吃喝拉撒时,无微不至,和蔼可亲,宝贝幺儿温柔呼唤。但一遇到学习,但立刻翻脸不认人,凶言厉色,面目可憎,宝贝幺儿已变成了动物“笨猪!”,甚至直接“摘除掉”孩子重要器官:“你这么蠢,是没长脑子吗?”更甚者,怒下逐客令:“你考这么点分,对得起父母的操劳吗?不要你了,滚!上街讨饭去!”我女儿生病后,经常会问:“你们爱的是我这个人,还是我的好成绩?是不是我成绩差了,你们就不要我了。”唉,这种极端的“爱”,真的会让孩子惶恐不安,缺乏安全感,受伤的孩子久病成疾,也是在所难免了。综上所述,让这些生病的孩子们穿越回从前,他们一样能健康成长,一样能磕磕碰碰、跌跌撞撞闯岀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如果是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我会给他(她)办休学一年,全程伴旅游半年,后半年和他一起找个工作干。运动和换环境对他(她)有好处,再加上劳动睡眠好了,自然而然就好了。
抑郁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可以说精神疾病。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但前提是病人是否配合治疗。抑郁症和其他心理疾病一样,是患者精神长期压抑后所导致的。心理咨询师可以治疗轻度抑郁症患者,心理医生则配合药物治疗比较严重的患者。说抑郁症不可治愈者,一般是把已经发生了严重后果而问责心理医生。但是,患者或者家属没有告知患者的实际情况,或者有意隐瞒了患者的病情,从而导致心理医生用错了方法。抑郁症患者都有一种急需脱离现状的心理愿望,这在发病初期已经有明显的表现了,早期治疗效果好。凡是病都怕拖。越拖时间长了越不好治。承认并能积极配合治疗者,都康复了,或者基本康复了。
抑郁症大多是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加强运动使人体机能增加,这个周期会有点长,可能需要一年左右,需要坚持。孩子十个月病程就出现好转,说明她治疗效果还算理想。家长这个时候提出这种问题,可能反映了家长有些焦虑,这种焦虑尽量少在孩子面前表达出来,以免加重孩子病情。抑郁症不仅消磨着人的意志,还会危害到身体健康。那么作为一个家属和朋友该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呢?希望这篇文章能解答你的疑惑。如果你想要维护你们之间的亲情/友情,并帮助她更快走出抑郁,应从“知 情 意 行”开始改变。一、知(改变你的认知和观念)1、私下多了解抑郁症相关常识,更深刻的了解她。如果太直截了当的去问她状态,对她来说不太好,她会感到更加压抑。2、鸡汤对于她没有任何帮助,抑郁症是一种很难克服的心理障碍。所以不要试图“说教”和企图治愈抑郁症患者,对于她们来说太过热心的鼓励和指导反而会是一种压力。3、抑郁症只是弱化人们沟通的能力,但是不会减少交流的渴望。4、抑郁症并非喜欢独处,她们也渴望成为对她人有用的人。二、情(调整你的情绪和情感)1、不要一谓地产生同情,而是“共情”,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她、理解她的内向世界,并支持她、帮助她调整心理状态。不带批判的接纳比言语上的鼓励更加有效,所以禁止说“往好处想”、“过去了就好”这样子的话。2、接纳和尊重她,抑郁症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冒”,所以你不要把她当做异类,对她产生恐惧并渐渐疏远她。每个抑郁症患者其实心也都是比较脆弱的,人人都是有自尊的。3、不能一直关注抑郁带给她的消极影响,而是尝试分散她对疾病的关注,多关注她表现出的积极点以及发现她变好的点,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她,多夸奖她能让她变自信。三、意(明确你的意志)一定要有耐心,作为她的知心朋友,要做好陪她度过这段痛苦时期的决心。多支持她坚持治疗,要帮助她树立康复治疗信心。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带她一同咨询心理医生开导,听从心理医生的建议,逐渐康复治疗。四、行(拿出你的实际行动)1、真诚与她谈心,多热心的与她交流。注意要用正常的口吻跟她们交流沟通,把她人当做一个正常的普通好友。多为她设想,适度的谈论乐观和极向上的东西,不能小心翼翼或是故意用一些悲伤的口吻,这样子可能对方会更加难受。2、让抑郁症患者参与到日常生活中,邀请她们帮你一个小忙,让她明白自己对身边的人是重要的,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3、保护她的隐私,不要随意把她的个人情况或秘密说出口及转述给其她人。4、跟她一起参加户外运动。多参加户外运动,会使人精神好,感受大自然的风景,感受更美好的,慢慢调节心境。户外运动也有利于减轻情绪紧张,精神压力,缓解不好的心情,避免使抑郁症的人生活得太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