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可以啊,而且不仅可以,事实看,能否康复,必须靠自己努力啊。除了药物之外,你心理上的调节,只要弄懂焦虑症的规律和特点,知道努力的方向,然后其他的全靠自己鼓励自己,不断行动,然后去调节,去好转。做到这些,必须做好知识的储备,你得了解你的焦虑是怎么回事,建立起来科学的看法,认知,知道怎么面对症状,怎么调节,有能体会出一套方法,然后执行,这样才行。如果你糊里糊涂,只在家烦恼,而且内心不够强大,力量不够,坚持不到底,这样自我调节,治愈有点悬。
首先可以排除题主人格的嫌疑,因为人格的人是没有自知力的。医学上的人格指的是一种解离性身份疾患,也称为多重人格,以行为反常、言语怪异、表情冷淡 人际关系冷漠、有超现实知觉体验为特征。"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易被误用,一个人在生活中,有时表现得内向不善言辞,有时也会活泼开朗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在家人面前和陌生人完全是两种模样,这只是性格的不同侧面而已。还有一点是表现出的人格,是否与环境相协调,比如在庄重的场合嬉笑,在欢乐的氛围下哭泣,如果除去特殊原因外,是不正常的表现。如果自己的亲人朋友有诸多行为反常表现,既要谨慎留意,但不可随意贴标签下结论,毕竟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很多,在极端情绪下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也时有发生。人格要经过专业性的医学诊断才能确诊。
感谢邀请,你父亲的担心显然没有必要啊,而且他这种担心本身就是焦虑症的症状之一,可以说你父亲的焦虑症明显加重了,而不是什么担心焦虑发作会引发癔症。关于你父亲的焦虑症你说到你父亲有轻度焦虑症,说明可能已经到医院进行过医学诊断,那应该对于焦虑症也是有所了解的。抑郁症最突出的症状就是过分的担忧和预期的焦虑,比如你的父亲,只是单纯的焦虑情绪,却觉得自己会严重到引发癔症,这本身就是对没有发生的事情预期的焦虑,而且还是过分的担忧。我们先不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严重的焦虑症状可能引发癔症,但癔症本身是有明显性格基础的一类人,在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情感爆发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疾病。这么说吧,在我这个精神科医生看来,你父亲就是焦虑的开始胡思乱想了,为什么说胡思乱想,起码工作十多年来,我没见过,也没听过任何一个病例是因为焦虑症状严重引发的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所以,你说这种担心有没有必要??!为什么焦虑的人会过度的担心某些明明没有必要的事情呢?这些年和焦虑症患者的接触不可谓不多,因为焦虑障碍本身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精神障碍。在与焦虑症患者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有一些共性的地方:不断地在周围的环境或是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威胁的因素;为解决问题而担忧;总是习惯用恐惧、担心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无法容忍自己不能确定的事情;担心忧虑的不可控制性和可能带来的危险后果;预期的、提前的担忧可能开始于数天或是数周。另外一个有趣的症状,因为笔者是女病房的医生,所以日常工作中,我发现我接诊的焦虑症患者远远多于男病房的医生接诊的焦虑症患者,这也从日常工作中印证了一个疾病特征:焦虑症患者的患病率,女性大概是男性的2倍。你父亲需要的帮助如果想要尽快控制你父亲的焦虑,也许及时的药物治疗会帮助明显。在焦虑症的治疗中,药物治疗的起效要远远快于心理治疗。但心理治疗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比如没有任何的不良反应,长期效果好。只是心理治疗对于每一个人的疗效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治疗接受度,个体差异显著。而且心理治疗的起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可能要2-3周才会看到效果,但很多焦虑症患者是感受到明显的痛苦的,所以也需要尽快控制焦虑症状,缓解痛苦体验。希望我的回答对你和你父亲的疑问有所帮助,有问题可以评论区留言,我会帮你解答的。祝你的父亲能早日摆脱焦虑,轻松起来。
焦虑症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广泛性焦虑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情绪情感方面:持续或经常性的无明确对象或者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也或者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有过分的超出实际情况的担忧或烦恼;植物神经失调方面:胸闷气短、头晕、心慌、多汗、疲惫、尿频急等症状。惊恐发作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情绪情感方面:强烈的惊恐状态,伴有濒死感、失控感;植物神经失调方面:心脏剧烈地跳动、呼吸困难、胸口憋闷、腹部坠胀、四肢麻木等症状。 惊恐发作导致的濒死感、失控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崩溃感而陷入极度的恐惧和紧张不安。治愈焦虑症的方法也根据焦虑症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如果是中度或者重度焦虑,就需要及时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专业解决。焦虑症的发生主要由这样几个因素导致的:现实因素,即生活事件的压力感或者失落感(比如说亲人亡故、失恋、失业、婚姻失败、疾病等等);个性因素,具有自卑、追求完美、过度关心自己等个性的人容易罹患焦虑症;经历因素,过往的创伤性经历比较多或者比较重的人是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专业的心理咨询就是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陪伴和引导下,帮助患者提升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和信心、改善性格、修复创伤,一步步走出焦虑症。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心理咨询,焦虑症是能够治愈的。如果是轻度的焦虑症,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治愈。比如多跟家人朋友倾诉负性体验、多参加户外活动开阔心胸;坚持锻炼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体魄;多做放松练习缓解压力消除焦虑紧张情绪;多闭眼想象怡人舒服的美景带来放松愉快的心情;焦虑的时刻起身做做家务或者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多想想过往自己觉得做得满意、成功的事情提升自信;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以便维持正常的心态等等,只要拿出毅力来坚持,是能够收获效果的。如果感觉自我调节不奏效或者实施困难,建议及时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专业解决。
断奶改吃固体食物,代表着离开妈妈的;学会爬、坐、走路,代表着离开妈妈的怀抱;紧接着,上学、离家参加夏令营、到外地上大学等,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分离,因此父母应该趁着孩子年幼时,协助他学习处理分离的场面,这将有助于孩子未来处理不同阶段的分离情绪。 一般而言,在10个月大到2岁期间,许多学步儿在与父母分开时都会出现分离焦虑的情绪、露出明显的痛苦忧郁。有些孩子从未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形,但有些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会延伸至3岁,甚至到更大的时候。这类容易陷入分离焦虑情绪的幼儿,如果除了父母之外,得不到其他大人的关爱或很少接触其他大人,他们的焦虑情况会变得更严重。 以下几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解决分离时的焦虑问题。 重视孩子的焦虑情绪 当孩子哭喊着求父母不要离开时,父母要重视孩子的焦虑情绪,但不要反应过度与紧张,虽然内心会有不忍,不过仍得实事求是,该做的事还是要做。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时,父母应以冷静、同情的态度安抚孩子,但最后还是要坚定地离开他,千万不要因为心软而误事。 帮孩子建立安全感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早点学会独立,于是采取铁腕手段,经常刻意离开孩子,让他长时间独处。这种训练孩子独立的,就已经变成一个极度没有安全感、容易情绪焦虑的孩子。 在训练孩子独立的过程中必须要很有耐性,而且绝对不要随意或刻意离开他。当孩子面临生活的转变或遭遇压力时,父母更需要加倍关爱孩子,慢慢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等孩子有了安全感后,再与父母离开时就不会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同时学习独立的速度也会比较快。 千万不要偷偷离开 很多父母为了不想和孩子分离时,看到他伤心哭闹、难分难舍的情景,于是趁着他们不注意或睡着时偷偷离开。其实,这种方法不但无法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反而让孩子更觉得没有安全感,以至于下次更紧盯着父母的一举一动,只要发现父母有离开的征兆,就会紧粘着父母不放。所以,父母应该把握每次和孩子分离时的“程序”,借此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与安全感。 别让孩子掌控局势 许多父母为了安抚孩子的哭闹行为,会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孩子也很聪明且很快地察觉到,“哭闹”就是他掌控局势的最大筹码,从此渐渐学会以哭闹来得到想要的东西。 让孩子知道哭闹是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对孩子是很重要的童年课题。父母绝不要因为孩子大哭大闹就让他为所欲为,而是应该按照上述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在该与孩子分开时不要三心二意地犹豫不决,要让孩子知道局势是由你掌控的,同时也要让他习惯由别人来照顾他。 抛开愧疚感 大部分的父母在与孩子分离时都会感到不舍,尤其是看到孩子伤心哭闹的模样,内心更会浮现深深的愧疚。其实,父母难免会感到愧疚,但这样的愧疚毫无建设性可言,不但无法减轻孩子的焦虑情绪,反而会令孩子觉得你离开他是项错误的行为,所以才会充满内疚感。收拾起你的愧疚吧!想办法解决孩子的焦虑才是务实、正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