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目前的诊断标准是不存在单独躁狂发作的,符合躁狂发作的患者一定被认为有或者即将有抑郁发作,所以一定是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躁狂和抑郁两种截然相反的心境状态交替或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一般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发作形式包括: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轻躁狂发作。目前医学上的普遍认知是不存在符合躁狂发作,但不符合抑郁发作情况的,也就是说抑郁发作的患者不一定会有躁狂发作,但是躁狂发作的患者一定会存在抑郁发作表现,并且满足双相障碍诊断标准。她说她09年到现在发作过几次,我倒是觉得可能是个双相障碍的混合发作状态,所以表现的更像是突发突止的情感爆发一样。混合发作是双相障碍的一个特殊发作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存在数条于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相一致的症状,症状往往同时发生或快速转换,至少一周内,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持续存在。混合发作的心境紊乱严重程度导致个人、家庭、社会、学习、职业或其它重要领域功能的显著损害,或伴有幻觉和妄想症状。我们的临床医生,对于混合发作的识别率是不够的,所以混合发作常常被误诊为精神症,癔症等等疾病。如何辨别混合发作其实我们细心一点观察患者日常行为,是有迹可循的。当躁狂占主导时,抑郁症状常表现为烦躁、无价值感、无望感、和意念。当抑郁占主导时,躁狂症状常表现为易激惹,思维奔逸或思维云集、语量增多、精神运动性激越。在不稳定的混合发作中,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快速转换,这种起伏可表现在心境、心境反应性、动力和认知功能等多个方面。几点建议1.到专业的精神专科医院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混合发作的治疗存在一定困难,只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可以给你最科学的治疗。2.最好住院治疗,这种心境快速转换的变化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即使目前为典型的躁狂发作,也不适合自行服药。3.尊重你们的感情,但双相情感障碍存在明显的遗传易感性,直系亲属的发病率要几十倍于普通人,我想你可能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三思而后行。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疑问可以随时私信我留言,我会依依帮你解答的。
心理老师左叔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一位从事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你提出的“怀疑有精神病的人是假装的,通过什么办法做鉴定?”的问题,我根据自己做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来回答你的提问。先不管他是不是假装的,一个人有没有精神病,是什么样的精神病,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咨询实践中都可以通过一套比较标准的测验方法诊断出来。第一,凡是有精神病症状的人,一般而言他的自知力是缺少的,即他本人基本上不知道自己有病,特别是如重性的精神症、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等,在发病期间,他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了,反而会否认说自己没有病。在精神病和心理咨询实践中,我们观察他有没有自知力,就可以判断他是否有精神病。 第二,有精神病的人都会有一些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例如精神症,这种精神病的典型症状是思维的联想障碍,情感障碍,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出现幻觉、幻听、幻视等,有妄想心理、包括被害妄想、钟情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等,行为与动作障碍、自知力丧失。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通过观察他有没有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他有没有精神病。第三,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来判断他有没有精神病,在精神科或心理咨询中,一般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问卷(MMPI--2)这两个心理测验量表来检测他是否有精神病,因为这两个测验中有许多测验项目就是测试一个人有无精神病倾向的。 第四,也可以采用观察法,通过观察他的举止言谈、穿衣打扮、情绪表现等来判断他有没有精神病。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再次感谢你的邀请!
双向思维双向思维也就是双向人格。具体指一个人具有两个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人格(若相对独立的人格数目为两个以上则为多重人格),并以原/初始人格(未出其他人格时的患者)为主人格,/衍生人格为亚人格的一种精神变态现象,是为双向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又称解离性同一性障碍。
癔症是指具有某些特征性格的人,在一些精神因素的作用下,急剧发生的一种心因性的疾病,属于神经症范畴。青少年时期是高发阶段之一,女孩儿更多见。癔症的发作有一定的个性基础,如敏感多疑,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再加上刺激性因素诱发。癔病的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精神症状或意识状态改变,二是躯体功能障碍。患儿可能会有头痛、呕吐,甚至失语、瘫痪、歇斯底里等多种表现。“其实孩子是有这些真实感受的,绝不是装病,家长事后千万不要责骂。”医生说。医生建议家长首先不要溺爱孩子,对孩子的物质需求百依百顺。其实,相对于吃好穿好,孩子更看重的是家长对自己的关心和沟通。除了分数,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与师友的相处情况等。如果孩子找家长寻求帮助却一再受挫,他们会向父母关闭“心门”,可能引发其他问题。医生提醒,在孩子青春期到来之前,家长自己要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对孩子的变化心中有数,万一发生问题,要清楚如何应对和引导。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了解青春期知识,让他们遇到身体心理的变化时,不至于惊慌失措,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