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主要是孩子自小就在妈妈身边,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让孩子习惯成自然,有事就找妈依靠妈,这或许是母亲有些溺爱的结果,没有培养孩子独立性格,没让他们学点生活生存的本领。其实每人都有,人不管多大,在娘眼里永远是孩子,可如果成年了,心理也要慢慢的成熟,自己不能拿自己永远当孩子,太依赖母亲就不大正常了。
性心理发展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比如爱咬指甲的戴安娜王妃,再举个例子,电影《变脸》尼古拉斯·凯奇第一次出场在用吸管喝可乐,这可不是闲笔,你可别以为这是广告,这是用来塑造角色的——此人口欲期固结、童年缺失、边缘人格、自私残暴等等等等。
而日常生活中,“口欲期固结”人群我们经常可以遇到,大致分为两种:A类是戴安娜王妃式,基本落落寡欢,四处寻求关爱,这类人群还好办一些;B类便比较棘手,极度自私冷漠,缺乏同理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为了煮熟自己一枚鸡蛋,不惜烧毁别人一栋房子等等。
正如历史上穷奢极欲的法国路易十五国王一句名言——“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今天主要聊聊B类,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认出这类奇葩?远离垃圾人,从而提升个人生活质量?
在弄明白什么是“口欲期固结”之前,先弄明白什么是“口欲期”。
口欲期(Oral desire period),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口欲期源自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口欲期、欲期、性蕾期。
口欲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大致从一岁起,至两岁截止。这个时间段,婴儿开始用嘴巴不停地吸吮、啮咬,用以探索外在世界,因为婴儿还无法辨识身体哪些部位是属于自己的,哪些是属于母亲的。嘴巴是婴儿的生活轴心,吃奶是用口,饥饿或是不舒服时,用口哭叫发出信号,引起周围看护人的注意。这似乎是人类的生存本能。
然而有些婴儿并没有成功渡过口欲期,起因是关爱缺失,口欲没有得到满足,或是过度满足,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一个人心理上停留在婴儿时代的“口欲期”,直至成年,潜意识里仍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为人处世动机往往出于纯粹的自我满足。
这就是“成人口欲期”,或曰“口欲期固结”。
具体外在特征是嘴部运动频繁,热衷嚼食,譬如吸烟、吸吮手指(比如戴安娜王妃)、不停咀嚼口香糖、嚼食槟榔、齿间叼住牙签(周润发扮演的小马哥),甚至暴饮暴食等等等等。
在我看来,口欲期固结人群似乎撑起了好莱坞电影半壁江山。
再说回吴宇森的《变脸》,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大恶魔凯斯特,影片用了大量华美的道具、惊悚的情节塑造这个角色,却也不忘给予他一拘同情,片中,凯斯特俯下身来,亲自为弟弟波卢斯系鞋带,暗示这对惺惺相惜的亲兄弟,二人的童年都是缺乏关爱的。
再有,凯斯特在监狱里对卧底探员西恩施以一顿老拳之后,还要无情地嘲讽奚落他——“吼吼,他的童年一定很悲惨~”
这无形当中,似乎在概括他自己。
好莱坞电影拿“口欲期固结”说事儿的比比皆是,“喝可乐的坏蛋”这种艺术处理手法早已烂大街了,到了电影《霹雳娇娃》简直登峰造极!大反派塞门一出场是既吸烟、又喝可乐。看过这部电影的同学有印象,塞门尚在幼年时,父亲死于越战,导致他自幼父爱缺失,成年之后人格扭曲,越货,就连深爱的女友都年长他一二十岁,快成了。
我们在周星驰电影里也看到此类情节,《喜剧之王》有一场戏,尹天仇初见柳飘飘,教授小姐们演技。事实上尹天仇想教授的是弗洛伊德还有口欲期固结,然而大家不解其义,于是尹天仇拐弯抹角从“初恋”谈起,依然被学生们群嘲,妈咪问他“你在说什么奶嘴?”而柳飘飘干脆直呼他为“死跑龙套的!”
而这些底层依门卖笑的小姐们,自大和无知,又何尝不是人世间跑龙套的角色?
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稍稍学习一些人文科学知识,广采博收,明眸善睐,人生就能少走一些弯路,少接触一些烂人,不在烂人的世界里跑龙套。
青春期是指以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在人类及高等灵长类以雌性第一次出现为标志。
#有些人会隐藏事情,不愿与人交流;有些人容易性格偏向,容易暴躁不安;有些人总缺乏安全感,生活常常感到孤独不安;有些人会对某些事情,产生阴影难以忘却,从此生活缺少许多的欢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