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家庭对子女的不良影响情况分析我国目前有3亿多个家庭,由于种种变故,许多家庭已非本来面目,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经过建国以后两次离婚潮的冲击,到1995年我国离婚人数已突破百万大关,而许多离婚后的家庭不久后会加入新成员,组成新家庭;二是由于一些不治之症或突发事件的降临,夫妻双方中有一人去世,另一人再婚,也使得家庭成员发生变化.而在经历了变故后的再婚家庭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子女问题.子女对其亲生父母及家庭的依恋,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种依恋既可以逐渐发展成为利他主义的爱和独立自主的精神,也可以转变为抑郁,怒恨等不良心理.而没有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馨,失去了依恋的依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可能成为冷酷无情的人. 从再婚原因,子女所属者,继父母情况三方面考虑,再婚家庭可以分为12种不同情况.为了方便阐述,笔者将这些情况分为两大类,即以再婚原因作为主要分界点来进行叙述.再婚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由于原配夫妻双方离异而再婚. 当今社会,没有人会怀疑离婚这一举动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但很少有人注意离婚过程对孩子心灵的摧残,对于这些“打”离婚,“闹”离婚的夫妻,分手前后连绵不断的战争,双方相互视若仇敌,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也有的是谁也不想要孩子,不愿带个“拖油瓶”,孩子像皮球似的被踢来题去,无着无落,无依无靠。采取这种不文明的离婚,对孩子的打击和伤害,不亚于亲人的死亡。孩子在父母离婚其间及离婚之后,心理和行为上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和变化,如果这个阶段疏于教育,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和人格变异。 在这种情况下,子女所属的一方重组家庭,有可能使孩子得到温暖和抚慰,也可能使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这取决于再婚后父母能否与孩子和睦相处,这无疑是个双向问题,仅凭任何一方的付出是无法奏效的。 从子女一方来讲,普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痛恨离婚的,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以为父母离婚使他们失去了这种爱,特别是在单亲家庭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孩子,更是对继父母充满了嫉恨的心理。在孩子的眼中,家庭的破裂已经使他们得到的爱减少了一半。而如今继父母又闯入他们的家庭,是家庭的“侵犯者”,是剥夺了他们那点残留的爱的“敌人”,因此他们产生了各种奇怪的,令人无法理解的想法。从前也许曾是聪明的,优秀的好学生,逐渐会变得不可理喻,将他们的聪明用来挑拨亲身父母和继父母的关系,并希望亲身父母能对自己倾注全部的爱。这种盲目的行为,逐渐将自己推入畸形的怪圈。 而对于继父母来说,他们并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与孩子接触时间较短,很难表现出像亲生父母那样的爱。特别是当他们看到孩子的一些缺点错误时,往往较难容忍,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就看不顺眼,于是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夫妻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就会日益增多。 初次结婚的继父母,突然间拥有了一个不是亲生的孩子,却要对他视如己出,确实难以做到。何况他们初次结婚,对婚后的生活毫无经验,就算在婚前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客观地说,婚后将同时拥有配偶和孩子,这其中缺乏从结婚后到拥有孩子的时间准备,缺乏照顾孩子的经验,在婚后的生活中很可能导致在一些突况前不知所措,如孩子的无理取闹,恶作剧,对继父母视而不见,无事生非。常此以往,他们的满腔热情将消失殆尽,继而产生厌烦,失望的情绪,对孩子的态度也从迁就,忍让到不闻不问甚至辱骂欧打。 而有过孩子的继父母们,常常不由自主的将现在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不管现在的孩子表现如何,他们总是可以客观的找出与自己孩子的不同点,于是继父母与子女之间永远隔着一个影子,严重阻碍他们的相互交流。有这样一位再婚后的母亲,而对丈夫的儿子总是不自觉想起与他年龄相当的儿子。在她的心目中,自己的儿子才是她的教育对象,现在的儿子只不过是他的看管对象而已,她认为对自己的孩子所倾注的心血无须转移到现在孩子的身上,或者说,她对现在的儿子已不抱任何感情与希望,除了照顾他的衣食起居外不再对她负任何责任。是什么原因造成她如此的心理呢?她曾对孩子的姑姑说:“孩子要什么,我尽量满足他,他在外面做坏事我不方便管他,免得别人说闲话,要是自己的儿子我已经不能容忍了。”可见,继母较之继父的麻烦事更多。在人们的观念里,“后妈”的声誉一直不太好,一些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都刻画了自私,残忍的典型后母形象,这些形象已深深地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对继父母存在的偏见,给继父母们增添了许多障碍,使他们无法按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导致了他们对孩子心灰意冷,干脆置之不理的放任态度。而孩子更需要母爱,没有母爱的关心,爱护则会出现孤独,悲伤,情绪低沉的精神反应,甚至出现儿童的早期行为,如尿床,手指等。 那么再婚家庭中,如果同时存在两方的孩子,结果又将如何呢?当然会有相处得好,情同手足的情况,但这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双方表现得各不相干,形同陌路,或是一方热情,一方冷淡,导致双方孩子性情压抑,或是暴躁易怒,行为走向极端,他们常出现破坏性行为,如偷东西,骂人,斗殴等。 再婚的另一原因,则是由于夫妻双方中有一人因故去世,"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无法预测的一些突发事件,如车祸,凶杀,不治之症的发生,使原本完美的家庭变得残缺不全,是家庭中剩下的成员受到无以名壮的伤害.永远的失去父亲或母亲,也许会使孩子无法面对现实,沉湎于过去的温馨,快乐中无法自拔.其实死是生活的一部分,必须被接受,我们自然不愿意看到孩子为失去亲身父母而受伤害,但悲痛,苦恼并不能使死者复生,死亡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人们又必须坚强的活下去,尽管这不太容易,但孩子还是要有勇气继续生活.由于亲人死亡原因不同,孩子的心理反应也不同,有的是亲人得了无法治愈的病,一步步接近死亡,有的是突然遭遇飞来横祸,顷刻之间生命便不复存在。前者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目睹了亲人从得病到死亡的过程,即使没有完全目睹,至少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知道他们由于得病而最终将永远厉害自己.而后者是突发事件,很可能令孩子无法承受,对生活失去信心.亲人去世后,孩子能否从悲痛中恢复,当然会有时间上的过程,而后者的恢复时间显然比前者长.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如何对待这两类孩子是个关键问题. 如果父母想在这时候再婚,则需要与孩子彻底的沟通,否则将导致婚后无止境的问题,如父母再婚,可能会令子女认为他们已经望了死去的父母,与别人共组家庭,父母已不再管他们的痛楚,他们的情感需要,因此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接受任何劝说与鼓励,终日漫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父母一方,或许是他们想尽快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使孩子在爱的呵护下振作起来,而子女却变得如此不可理喻,令他们无可奈何. 再婚后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不闻不问,任其发展,这种态度极端恶劣.也许父母认识时间可以冲丹一切,殊不知孩子需要的不是时间,而是爱.失去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不幸,特别是逝去的一方是母亲,对孩子的打击更大.歌中唱道,"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孩子感受不到母爱的温暖,渐渐变得情绪低落,悲观,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或是冷酷极端.另一种态度则是过多的表现为同情,怜悯,这种态度往往会产生副作用,怜悯是负向的情感,它会使孩子更渺小,一方面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损害他们的生活的信心. 有个事例很是说明了这个问题.十岁的查理和七岁的维多利亚在暑假时去姨夫家度假,在这期间,他们的父母在瑞士出车祸,双双去世.当姨夫告诉他们这个消失时说:"你们要勇敢,姨母,我和外婆都和你们在一起,我们要相互照顾."孩子们仍在痛哭,但声音减弱了,这时外婆走了进来,抱住两个孩子大声的哭喊:"可怜的孩子,你们怎么这么不幸啊!"两个孩子重又大哭起来,外婆的话重重的打在他们的心上,他们的确觉得自己太可怜了.可见,外婆的怜悯使孩子士气败落,换成父母也同样如此,他们的加倍怜悯,只会加重孩子对自己的怜悯,认为生活对他极不公平,这种自怜情绪可能会长时间延续下去,甚至终生.这样的话,孩子将不能承担生活重任,总是逃避现实,他将很难成为社会的一个活跃成员.因为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他总是愤愤不平埋怨生活,将自己的所有遭遇都归诸于命运对他的不公平,成为一个地道的唯心主义者.总而言之,再婚虽然给了子女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是这样的家庭多数是貌合神离的,我们常常偏重于注意孩子们在家庭变故时所受的伤害,却容易忽略他们进入家庭后的心理状态,由此引发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件,使很多孩子背离了原先的发展轨道,走上了一条令人痛心的不归路.再婚家庭究竟如何摆脱对子女的不良影响,希望通过人们的不断研究,给再婚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一个圆满的答案.
孩子在妈妈的肚子呆了十个月,和妈妈血脉相连。
孩子喝母乳喝了十个月甚至更久,每天看到妈妈就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孩子在三岁前都觉得妈妈是自己,自己是妈妈,妈妈和自己还是一体化的,不能接受妈妈离开自己太久。
我们会发现问两岁多的妈妈,你叫什么名字,他可能会回答,你叫XXX。因为他还没有主体和客体的概念。
所以母子最亲密的依恋关系一般在三岁之前。
在这之前,妈妈出门孩子一般都会想跟着出门, 妈妈回家孩子出会很开心。
而到了三岁之后,孩子就发现除了妈妈之后外面的世界也很大,他想和小伙伴一起玩,他需要发展伙伴关系,所以这时候送孩子上幼儿园了。
但是孩子还是觉得妈妈最好,最亲,最喜欢妈妈,最爱的是妈妈。
而对妈妈还是会表现出非常亲密的感觉。
而看到妈妈白天和小伙伴玩时遇到的委屈会在妈妈的怀抱中慢慢消失。
所以三岁后孩子和妈妈的依恋关系慢慢变淡,因为孩子有小伙伴了,但是是小伙伴那里受的委屈还是需要妈妈的这样依恋关系来安抚。
所以睡觉前亲亲抱抱也是正常的。
菁妈,混迹育儿界的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四栖生物,家有菁妞,各平台原创作者,希望给焦虑的妈妈们一点支持和帮助。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印记。随着年龄增长,无论是在言语,还是是否标准、价值取向、择偶理念和标准等诸多方面,父母的行为应该说对子女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有的甚至比较深刻。大多被称为“小棉袄”的女孩,对父母的生活观察相对细致。父母的婚姻关系,对绝大多数女儿择偶以及婚后夫妻关系是有影响的。为人父母为人师,为了子女的幸福,夫妇当相互真诚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