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人格障碍怎么相处?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女,17岁,高三学生。 从小不愿与人相处,为了考上好高中,一直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高中后发现一切都与自己想象的不同,失望至极。
半年前被发现话少,反应迟钝,不高兴,疑心重。 当时被医院诊断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服用奥氮平和舍曲林,症状缓解不明显。 后来转学,仍然不喜欢和同学相处,经常在家不去上学,生活无规律。 曾经因为回避跟同学一起,自己用刀划伤手腕,不参加集体活动,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心情不好时会自残。
后来换另一家医院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服用奥氮平、丙戊酸钠、舍曲林和碳酸锂治疗,病情仍未好转,不能继续上学。有一段时间经常出现割腕未遂的行为,无法与人相处,一直在家复习,准备自学参加高考,但在家仍无法静心学习,经常和父母发脾气,自残。
这是一例比较典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人,从这个病例几乎可以总结出:
一,患者人际关系、情感极其不稳定;
二,反复出现自残行为;
三,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四,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效果不明显。
如题主所言,边缘性人格障碍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通常不晚于成年早期,可存在于各种背景之下。
往往这类人群,认为一旦被人拒绝,将会感觉失去所有支持,而失去这些支持后可能导致自我形象、情感和认知方面的改变。所以,在他们面对现实中短暂的分离或计划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恐惧和不安,为了掩饰或抵抗这种恐惧和不安,患者可能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如割腕、酗酒、吸烟等。就性别而言,女性发病更多见。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个体通常发病不晚于成年早期,最常见的问题便是情绪失控,由于人际关系不稳定而影响学业,其中不乏有些出现其他品行问题,如打架、酗酒、、过早的性行为等。还有一部分人群,与其他精神疾病共病,如抑郁症或双相障碍,为此增加了治疗难度。
第一,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如我前面所说,边缘性人格障碍,之所以频频做出疯狂举动,是因为自身的不安全感,所以第一件事,我们要给足他安全感,让他感觉我们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心理学讲:公众距离在3.7-7.6米,社交距离在1.2-3.6米,个人距离在46-76厘米,亲密距离在15-44厘米。所以,想要与这类特殊人群建立稳定关系,至少要在个人距离范围内。
第二,采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技术:通常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来讲,我们既要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又要鼓励其保持乐观心态,又要提醒其时刻对自身情绪进行管理。单单从理论上就已经这么繁琐,操作起来当然更加费力,这里面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忙做系统的治疗方案。
第三,抗精神病药物并非完全无效,可选择带有情感稳定剂作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丙戊酸钠等。
第四,鼓励其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一个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患者形成稳定的情绪体验和思维模式,这里面,我附加一项,希望保持运动的习惯,因为此病的根本在于焦虑和不安,而运动恰恰能够对抗紧张焦虑。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关注,后续内容更精彩!
感谢邀请,首先人格这个词在医学上不存在,医学上有型和样两种人格障碍,这两种人格障碍也被划分在一组,也被成为奇怪或古怪组。患者症状的表现接近于精神症,但不像精神症患者那样完全脱离现实,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现实检验能力。他们的言行会显得偏执或怪异,甚至有些人还存在一些异常的信念或感知,但是没有达到妄想或幻想的程度。
首先人格异常可以是精神症的早期表现,尤其是青少年,早期表现的学习不专心,与人打架,逃学,说谎,偷窃,在家与父母对峙,情绪变得不稳定,动辄对父母动怒,甚至殴打,无目的外走,家人为此经常外出寻人,令人烦恼,事后有时会后悔和道歉,并表示改过,或称发怒时心烦,要发泄,家庭内虽频频寻事生非,然而在陌生人面前却会表现的规规矩矩,因此不易被外人发觉。那么精神症在发病阶段也会出现人格异常表现,我接触过一些精神症的病人,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其实都存在人格方面的问题,比如患者除了有幻觉或者妄想表现,还会偷窃、纵火,但这些异常行为缺乏明确的动机和目的,按照正常情况了解,精神症患者会在幻觉或妄想支配下出现紊乱行为,而人格障碍的病人出现了冲动行为时往往解释为胸口憋闷,想要发泄,发泄之后会感到轻松。
在精神医学中,人格障碍位于正常人格和各种类型神经症或精神疾病之间,其心理或精神状态虽不正常,但尚未达到某种神经症或精神疾病的程度及其诊断标准。不过在三者之间有时还存在着相互演变的微妙关系,正常人在长期不良环境影响下,可导致人格障碍或改变;有些人格障碍则可能成为某种神经症或精神疾病的病前基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缓解后也可遗留有人格改变。
至于抑郁症是否转变为人格障碍或精神症,抑郁症之前有过解释,属于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少等核心症状,伴随着病人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情感变得脆弱,易激惹,食欲下降,疲乏感强烈;整日郁郁寡欢,甚至经常以泪洗面,严重时有悲观厌世想法或轻生行为;它和人格障碍、精神症完全是不同的疾病。
精神症是一种原因较复杂的重性精神障碍,特点是以幻觉及妄想为主,伴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不协调表现,社会功能受损严重,预后较差,患者一般对自身疾病无明确的认识能力,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但又无法说出自己异常行为的原因,也不愿意为自己辩解,情感淡漠,行为孤僻,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大多处于退缩状态,脱离社会。
其实从临床经验来看,人格障碍和精神症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疾病,虽然很多精神障碍的病人经过住院治疗和分析后发现存在一定的人格障碍,但单从人格障碍疾病本身来看,不一定会发展为精神症这样的重病,人格障碍包含多个分型,多数情况下患者年龄的增长,对自身控制能力的加强,很多人格障碍的患者会恢复一部分社会功能。
偏执型人格障碍常始于青春期,约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男女均有,以女性居多。其特点表现为持久而固定的敏感多疑、固执自傲、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由于怀疑别人对自己有恶意,因而他们常常把别人的好意也看成动机不良而加以防范。他们还常常深信自己被别人议论或受了委屈,因此经常与他人发生争执。这种人格者人际关系紧张、孤独离群、忧郁、不开朗,经常处于警惕、焦虑的状态中。
他们大多是因为某些原因或多或少的自卑,因为自卑变得虚荣,容易钻牛角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又因为自卑,有时候会自负地做出判断,武断、消极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平心静气地和他摊牌,把我们所想的告诉他,解除他的顾虑,让对方尽可能的平静和理性,为他们创造一个促进人格成长的环境。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点导致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常常猜忌多疑。首先,你千万不要去同情。没有人会喜欢的,和人格无关。你要的就是尽可能多的为对方着想,将心比心。不要画蛇添足,不要过分热情。但是一定要笑脸相迎,让他感觉到你确实对他无害。
在交心的过程别要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告诉他凡事都往好处想。当他真正地视你若知己、密友的时候,他的忠诚度绝对不是一般的好友可以比较的。如果发生误会一定要尽快解决,否则,他会一直耿耿于怀。
与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相处,不要试图短期内可以将他变好,他需要长期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让他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能和偏执型人格的人相处愉快,又不被他影响,基本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你都能相处好。
——大话精神,用科学重塑身心健康——
哪有一个人有这么多诊断的,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确定诊断,不要自己妄下定论,如果真的是某家“专业机构”给你下的这么多诊断,我建议你换一家专科医院看一看。
精神障碍疾病,往往症状很多样化,不是单一症状,比如一个精神症的患者一般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症状群,比方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比方焦虑症状,比方抑郁症状,比方强迫症状,比方躁狂症状等等症状,但不一定都会有诊断,因为本身精神症自身的症状群就很多。
对于精神障碍疾病的共病问题还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比如抑郁症的患者大多伴有典型的焦虑症状和非常普遍的睡眠障碍,但这都可以看做是抑郁症的症状表现,而不是去单独另下一个诊断说明。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精神科都在遵循等级诊断制度,比方说一个同时满足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我们都是按照抑郁症诊断,而非焦虑症诊断,因为抑郁症在等级诊断上一定比焦虑症要严重的多,所以如果满足了抑郁症诊断,是不是考虑焦虑症诊断的。但这种等级诊断制度不会丝毫影响患者的治疗计划,因为精神医学上一般的治疗基础是对症治疗,有哪些症状,应用哪些相应的药物,当然也会考虑患者的躯体情况和基础疾病,已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你说的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无外乎: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症。就个案考虑,如果我的患者同时满足躁狂和抑郁的双相障碍以及精神症的部分症状,我个人是倾向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虽然按照诊断等级症可能更严重一些,但是同为重性精神疾病的双相障碍可以存在精神病性症状,而精神症一般不会有明显的躁狂和抑郁表现。当然,治疗方面可以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
之前在上海进修期间,有幸参加了江开达老师的疑难病例分析,当时一名双相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的患者,既往20年诊断强迫症,但江老师认为不应该共病诊断,应该单一应用双相障碍诊断,因为强迫和焦虑都可能由双相情感障碍引起,因为双相障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所以造成强迫症状和焦虑症状慢性迁延。
我觉得你的疾病应该优先治疗双相障碍,根据目前的具体症状表现,选择适合你的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去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当然,如果伴有严重的焦虑是可以加用抗焦虑药物治疗的。
有的时候不是更多的药物治疗就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如果按照所有的症状去用药,可能会用到很多药物,这样很有可能会加重药源性焦虑,让患者的体验更烦躁,更痛苦。
所以,临床上的做法是尽量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单一用药,尽快控制主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