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我的奶奶和妈妈晚年都得了老年痴呆,表现完全不一样,我的感受也不一样。我奶奶快八十岁的时候,说话不着调了,她的表现不认识我爸妈,却认识我们几个孩子,妈妈说奶奶是装的。我小时候,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一个人带着我们在老家,奶奶跟着叔叔生活,给叔叔家做饭洗衣带孩子。还总是欺负妈妈,偏向叔叔婶婶。爸爸寄回生活费,奶奶就找妈妈要,给叔叔买酒喝,给叔叔家的孩子买布缝衣服。奶奶对妈妈说很难听的话,还说过很多次,她老了不用爸妈养老,我听了都很生气,甚至想和奶奶吵架,妈妈总是这样说我:“奶奶是你爸爸的妈,别捣乱,别让爸爸惦念家里。”在奶奶快八十岁的时候,慢慢地就干不了家务了,婶婶也没有了好脸色。爸爸也退休回到了老家,为了让奶奶吃上可口的饭菜,妈妈做好饭爸爸第一个会盛上一碗,端到叔叔家给奶奶吃。又过了一段时间,奶奶腿不能走路了,大小便也控制不住,每天都很脏。爸爸就和妈妈把奶奶背到了我家,那时奶奶就傻了,不认识爸爸,不认识妈妈,可他认识我哥哥、弟弟。那段时间,奶奶总说自己13岁了,跟妈妈叫好心的邻居大婶。去串门的人,开玩笑就问奶奶,你这是在谁家呢?奶奶就说:不知道,我迷路了,是好心的大婶赏我口饭吃。我爸爸一跟奶奶叫妈,奶奶就急,说:我才13,你叫我妈,不是骂人吗?奶奶傻了以后,不捣乱,也不为难谁,就是不认识你们。我妈妈就不一样了,妈妈六十多岁时,就天天和我们找事,让谁都不好过,不是说这疼,就是说那痒,不知从哪听了个颈椎病的名字,就天天说她有颈椎了(妈妈没有文化),最后没办法,带到天津脑细科检查,医生说:“颈椎问题很轻微,基本不影响什么,主要的问题是脑白质。”当时,我们都不相信,但医生说了几种初期表现,妈妈陆陆续续都有了,控制不住自己发笑,一笑就停不下来,忘事,吃饭喝水会呛。妈妈特别折磨人,根本不听别人的劝说,就认为是颈椎病,隔天一次让弟弟骑摩托车带他去县医院做颈椎按摩,持续了一年多,弟弟苦不堪言,弟媳也不高兴。后来不按摩了,改吃颈痛颗粒、颈复康等,爸爸每月的退休工资,不够妈妈吃药的。为了减少矛盾,我和哥哥承担妈妈的药费,我还给妈妈买过好几个理疗仪。妈妈是那种想让每个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她身上的人,记得有一次我回家看爸妈,吃饭的时候,我挨着妈妈坐,妈妈一会就歪的坐不住了,几乎靠在了我身上,我就把妈妈扶正了一些说:“坐好了咱吃饭呢”,妈妈就不愿意了,当场大声怼我:“你不用管我,让我摔死”。妈妈痴呆后,还变得特别自私,把所有喜欢吃的都看的很严,东藏西藏的,有一次我也在家,妈妈吵弟弟,说偷吃了她的蛋糕,弟弟说:“怎么是偷吃,你和我还分那么清楚,不都是我买的吗?吃完我再去买。”但是,不行,只要让妈妈看到,那就是她的。痴呆以后,大小便控制的不太好,后自己够不到擦,吃饭勺子送不到嘴里,还特别爱哭,只要不依着她,就哭给你看。说句儿女不该说的话,我弟弟说过,我妈妈瘫痪不能自理了,家里才清净点了,但跟前不能离人,她会害怕。有一次妹妹看着妈妈,中途看她睡着了出去了一个多小时,结果还没进院子,就停妈妈哇哇大哭,妹妹问她那不舒服,妈妈说:“没有人,我怕大老虎。”总之,家里有个老年痴呆病人,儿女是很受折磨。因为是自己的父母,不能吵不能骂,只能哄着。
只想活着吧!不为工作拼命,不为念书熬夜,不为家人操心,不考虑这一生会不会结婚,什么时候结婚,能不能生小孩……只希望自己可以平安健康的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再难的时候终会过去的,始终相信否极泰来。然后按时上班,有空就读书、写字、跑步,加入读书会、参加马拉松跑步、一个人去旅行……让自己走出去看看家外的世界和人,慢慢就会发现世界之大如此美好,即使此刻我已崩溃,但痛哭之后只要我还活着那就是最幸福的事情,因为还可以从头再来。
说到既反映现实生活又幽默搞笑的作品,《马大帅》第一部算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从剧情、表演,到台词、拍摄,该剧都算是同类中的巅峰,虽然在豆瓣拿下了7.9的分数,可如今除了一些忠实粉丝外很少有人提及,与其应有的地位相比绝对被低估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就从决定影视剧精彩与否的三个主要因素来展开讨论下。 经典台词成就鲜活角色 台词是角色表达情感的载体,是矛盾推进的直观驱动,是构建一部剧质感和层次的基础。《马大帅》在台词方面做到了极致,结合每个人物设计了最符合身份的说话,立足每个角色打磨了最真实接地气的语言。 比如范德彪的口出金句,既让这个人物贴上了独一无二的标签,更让其鲜活地走进观众的心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大帅的专业打岔,在自然引出笑料和包袱的同时,也让这个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形象变得极其丰满立体。 当然,在两个挑大梁的主角之外,编剧也为其他角色量身打造了适合的台词风格。 小翠的惜字如金,把一个农村女孩的朴实表现得淋漓尽致; 退休副局长的满口官腔,把一个仕途失意之人的特点诠释得极其精准。 在这部剧中,人物所说基本没有废话,要么逗笑观众,要么推动剧情,要么引出矛盾,可见编剧的功力和用心。 精湛表演充满温度张力 拍摄《马大帅》时正值赵本山和范伟演艺生涯的最好时光,当时的他们意气风发,刚刚凭借《刘老根》引起巨大关注和反响,还是央视春晚的常客,两个人的合作也处于黄金蜜月期。在这部剧中,他们奉献出了精湛的演技,对角色揣摩、拿捏恰到好处,对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无论动作还是表情都惟妙惟肖,把底层小人物的状态演得活灵活现,堪称大师级。 赵本山与范伟这对黄金搭档,最精彩的部分当然是两人飙戏。 本剧中两人关系复杂,既是前姐夫和小舅子,又是喜欢同一个女人的情敌,是见面就掐架,有事又相互惦记的“冤家”。 这样的多维关系,为他们的表演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看不惯的眼神,反问式的回怼,质疑的神态,讽刺的话语,是马大帅对待范德彪的四大标配模式,将自己对他不靠谱的担忧,不成器的愤怒、不上进的无奈、展现到了顶点,也让观众看到了赵本山对人物角色得心应手的演绎。不屑一顾的神情,自以为是的态度,批评教育的语气,是范德彪对待马大帅的三大常见套路。 这样的状态是范德彪身上最明显的特质,也调动了范伟最自然和擅长的表演,让这个人物充满了笑料和张力。 真实剧情折射讽刺鞭策 现在的很多影视剧,一说搞笑就走进了夸张无厘头的怪圈无法自拔,是为了搞笑而生搬硬套地搞笑。 《马大帅》则完全不同,主线清晰,剧情完整,关注的是农名工进城的命运,聚焦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活,展现的是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 剧中所有的幽默都是立足在这样的背景中,每处幽默都有符合实际的情节作为支撑,情节一环扣一环,矛盾入情入理。 这部剧的三观很正,传递的也是拼搏奋进的正能量,没有各种身体有缺陷的角色,没有够扯羊皮式的狗血内容,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真实折射,并对一些社会陋习进行了讽刺和鞭策。《马大帅》是赵本山和范伟影视剧表演的巅峰之作,也是同类作品难以逾越的标杆。 成就这样的经典,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那时的赵本山和范伟令人怀念。 如今二人在分道扬镳多年后重新相聚《刘老根3》,虽然引起众多关注,但大多数观众都明白,这只是一种情怀和看点罢了,曾经的默契配合和逝去的美好年华不可能再回来了。欢迎关注,了解不一样的影视娱乐解读。
我记得应该是高中那会儿,可能是年少轻狂,也可能是因为没人来给我推荐小说,所以不知不觉就看了好多虐文,像什么《十年一品温如言》《花千骨》《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都看遍了。现在大概是年纪大了,完全看不了虐文了,看到一点虐的都想绕道走。不过有很多小伙伴想看虐文,可能大家总有想不开的时候,想虐虐自己?哈哈,所以,我还是给大家准备了一波。
回答这个问题先撸撸思路——为什么选择忘记?是爱的痛了?还是那份爱不在了?在爱的世界里,没有人愿意选择忘记,除非是情非得已!爱一个人需要多久?可能是一见钟情,再见倾心,许下三世三生。忘记一个人需要多久?绝对是刻骨铭心,辗转徘徊,挥之不去,!如果想忘记便可以,那世上也就没有这诸多的怀旧伤感之词流传,吟唱不绝。情路尽头多是伤透之后的绝望。。。没有人可以像鱼儿一样简单快乐,它那只有七秒钟的记忆,相对来说竟然是最大的幸运,有些曾经,不是你想,就能忘的。有些爱和伤,已刻满了今生的词牌,书来写去,难掩的心绪会不经意间飘落砚台,沁入笔墨,往事重现。。。曾经的两两相依,变成了两两相忆,就像彼岸花一样,只能在对岸灿烂,守望来世。。而你我,亦只能是往事的守护者,将思念进行到荼蘼。。。所以说,有些人事,不须刻意忘记,与岁月的长河中,任其生,任其灭,随缘而已。。这或许才是最无奈又最现实的遗忘[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