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瘾是一个现象,背后有着很多的内容,如果是恋人或者很好的朋友之间,为了能与彼此有更好的链接,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多想一想。1、先说为什么会玩手机成瘾。有以下几个原因,欢迎补充。性格孤僻,不善于沟通和表达情绪,有情绪的时候闷在心里。无处发泄只好诉诸网络。精神空虚,无法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和充实感,只要一闲下来就被虚无感吞没。现实压力,工作、经济、父母以及育儿等等,都会让一个人想要找一个自己的空间待一会,手机这时候就成了隔离外部的工具,可以让人暂时性逃离。手机本身,很多游戏设计团队里面都有资深心理学家坐镇。知道我们要什么,比如即时反馈,比如有一点点挑战,比如不断的新鲜感,这会让我们从游戏中获得现实生活无法比拟的乐趣,大人们都很容易上瘾,不用说孩子。总结一下,无非是从手机中获得乐趣,或者用手机逃避痛苦两个方向。2、这样的行为会对我们的关系造成怎样的影响。有正面,有负面。正面:缓解尴尬,交流心得,更方便快捷的找到对方,及时回应。负面:忽略对方,面对面却不交流,少了很多有温度的对话,很难及时感知到对方的情绪,用看手机的回避等等。。。这里面的负面部分,一定让很多想要靠近伴侣或者朋友,却做不到的人很头疼。3、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手机而不是关注对方的感受呢?可能“我”已经非常疲倦了,别说关注对方的感受,自己的感受都关注不到。可能“我”和对方的关系中,有让“我”不舒服又不想面对的部分。可能“我”只是单纯想要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可能。。。。。。4、要怎么做如果是“我”让对方有了被忽略的感受,那么首先需要觉察为什么手机如此吸引我,我放下手机以后会不会有莫名的焦虑,有没有别的可以缓解的减轻,比如与对方一起做点事情。其次,要觉察我和对方的关系中,有没有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能不能通过一些有效的沟通,好让关系对双方更有滋养。最后,与对方沟通自己的感受,确认对方的真实想法。这样做的动力在哪?因为我们除了手机,还想要爱和真诚的链接。如果是被忽略的一方,首先要觉察自己的情绪来源,真的是对方忽略了我还是我在对方身上了太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如果是后者,那么要充实起自己的生活,找到除了对方以外的乐趣,过多的关注,可能会让对方觉得窒息从而更加回避。如果是明显被忽略,可以用非暴力沟通的表达给对方自己的感受,例如这样的句式1、我最近发现。。。。(陈述观察到的现象)2、我感觉到。。。。。(表达自己的感受)3、我希望。。。。。(表达需求),然后给对方足够的空间等回复。要说明的是,很可能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和体贴,对方也不会改变忽略我们的行为,那么这时候,我们需要反思一下,是什么让我们留在这样的关系中。这个画面在我的来访者描述中非常常见。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深意和隐藏的情结,看到这些是经营好关系的必修课之一。愿你们都能在现实中感受到有滋养的链接,而不需要每天捧着手机。
孩子手机上瘾会有很多种原因,手机作业或许有影响,但绝对不是主因,题主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或者甩锅给老师。梁老师根据孩子的成长的一般因素谈谈自己的想法:孩子手机上瘾,父母可能是“元凶”。上高中之前的孩子,其成长的途径主要是模仿,在家模仿父母,在外模仿看到的人,在校模仿老师和课本,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意识很少。因此,这个阶段孩子所接触的环境非常重要,身边最重要的人的所有行为都会被孩子思考、模仿。父母不妨想一想,孩子幼儿园之前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机?那时候孩子虽然没有什么意识,但是觉得手机肯定是很好玩的,不然父母为啥老拿在手上。父母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是不是经常在孩子在家时用手机刷短视频、看新闻,甚至玩游戏?当孩子写作业时,有些父母在玩;当孩子写完作业无聊时,父母孩子玩。孩子就会想,为啥你一直在玩手机,为啥你有得玩,而我却只能闲着无聊,于是他们来了兴致,一些孩子开始缠着父母要手机玩,甚至发脾气、动手抢等。梁老师总结,很多孩子爱玩手机,原因主要出在当孩子在家无聊时父母没有陪孩子玩耍,而是自己一个人玩手机,手机夺了孩子的重要位置,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一些父母,经常没时间陪孩子,与孩子在一起时总是说教个不停,没有一句话可投机,但手机可以任由孩子把玩,不高兴了在网上随便骂街,能给孩子更多的满足感和自由。孩子手机上瘾,同学可能是“帮凶”。家有妹妹,上小学1-4年级非常乖,每天都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按时睡觉,除了动画片不爱看其他电视节目。五年级时转到了县城的小学读书,突然有一天问我手机上有没有“吃鸡游戏”和“王者荣耀”,她听班里男男每天都在谈论,觉得很好奇,也觉得自己融入不了班级团体。妹妹六年级时开始疯狂看电视,周末从早上到晚上都在追综艺,问及原因,满嘴都是谁谁谁最帅,谁谁谁最美,班里多数女生都在追谁谁谁,还听说因为追的明星互不对付,班里的女生分成了两派。这是发生在梁老师身边的非常实际的情况,孩子在学校的成长,多半会受到同学的影响。同学玩游戏,他就想玩;同学追星,他也想追;同学拍抖音,他也要拍;同学报班,他也要报。梁老师认为,同学环境的推波助澜,让孩子对手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长简单粗暴的应对,或者无所谓的态度,让孩子逐步也变成了一个网瘾少年。孩子手机上瘾,家长该怎么办?相信很多父母都因为孩子玩手机的事情而苦恼过,发过火也揍过人,但效果依然不佳,最终开始怪社会、怪科技、怪老师。科技在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无可避免,孩子迷恋手机也不是什么错,有自制力的大人都迷,何况是更容易被诱惑的孩子?1.家长得转变观念,接受信息时代和智能手机进入孩子的生活。孩子游戏玩的溜,手机用的好,何尝不是一种进步。父母没必要将手机和网络当作洪水猛兽,因为它就在那里,孩子在你眼皮底下时,你可以挡得住,孩子不在你视线内呢?你怎么挡?唯有家长转变观念,接受信息时代和孩子爱玩手机的习惯,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孩子手机上瘾的问题不是出在手机上,不是出在网络上,而是出在“过量”上。任何事情都会过犹不及,手机上瘾也是因为玩的时间太久造成的。家长唯有明白这一点,就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拒绝和打骂。2.家长可以尝试“第三者插足”,先将自己融入孩子的世界,再徐徐图之。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永远都是心平气和,平等交流。若你已经让孩子对你产生了戒备,直接去和他讲玩手机不好的道理,他是不会听的。他把你当朋友、当信赖的人,才有可能听你的。孩子玩什么游戏,家长可以喊孩子教你一起玩;孩子在追什么剧,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追,和孩子探讨。当家长“插足”成功,孩子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也就失去了“掌控权”。梁老师经常陪家里的妹妹追剧,之前是她掌控遥控板,别人要她很戒备,不知道哪一天,在她也没注意的情况下,梁老师就开始掌控遥控板了,看到某集结束,梁老师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就会提议,一起去做饭、一起打扫卫生之类的,妹妹也就从电视剧中被带了出来,劳动之余还可以谈谈剧情,教她一些从中得到的道理。试想,陪孩子玩一小时游戏,你提议说:“妈妈(爸爸)手有点酸,我们出去散步吧,我们去逛公园吧,我们去参观博物馆吧?”孩子能不同意?他已经不知不觉被你带偏了,因为他觉得你和他是同伴、朋友。3.家长也可以尝试“适时打断”,让孩子从游戏瘾中自拔而出。“适时打断”就是通过转移孩子玩游戏的注意力,破坏孩子游戏专注力,进而破坏孩子游戏体验,让他变“菜”。这种并不是每个小孩都适宜。这种方法同样有个前提,你得和孩子关系不错,孩子得愿意帮你。比如,你正在做饭,孩子游戏玩的正high,你可以对他说:“宝贝儿,妈妈现在手忙脚乱的,你能不能来帮妈妈摘下菜,就占用你2分钟。” 对孩子说话客气些,以请求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多半会接受,只要把他成功骗过来,2分钟就可以变成5分钟。当他回去再玩游戏时,思路就会被打断,可能手机距离眼睛也没有之前那么近了,手感也没有之前那么好了。梁老师曾经就遇到个因为游戏体验极差,总被父母打断游戏的孩子,他自己主动退游了,最终也明白了父母在自己玩游戏时坑自己,也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总之,很多时候,孩子其实并不是不讲理,也不是不懂理,只是玩起手机时失控了。这个时候,父母稍加干预,只要不引起孩子反感,待孩子恢复理智,他自己就会停止玩手机。很多时候,孩子玩手机只是因为无聊,因为在家和父母聊不到一起,玩不到一起,作业又提不起兴趣,只有去玩手机了。大家可以对号入座:您家的孩子手机上瘾是什么原因?您都采取过哪些措施呢?欢迎探讨。
还没有人回答
如何判断性成瘾 “性成瘾”可以通过出现高强度或高频度的性渴望、、性冲动、性行为等进行判断。 关于性成瘾障碍这一行为模式如何界定及如何命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有观点认为性成瘾属于成瘾,有观点认为是冲动控制障碍,也有观点认为是强迫性性行为。在被心理学和临床精神病学奉为经典的《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中,性成瘾障碍被归类于精神障碍中的非物质成瘾障碍,“诊断标准”如下: 1.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有反复的和强烈的、性渴望或性行为,并满足以下5个标准中的至少3项: ①有计划和发生性行为时,花费大量时间; ②反复的,性渴望或性行为,引起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沮丧、厌倦、易怒); ③反复的、性渴望或性行为,导致了紧张的生活事件; ④反复不断地做出控制或减少、性渴望或性行为的努力,但是还是没能成功控制; ⑤反复不断的性行为,忽视了对自身和他人带来的身体与精神上的伤害。 2.这些、性渴望或性行为的高频率和高强度,给个人在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带来了苦恼或影响。 3.这些、性渴望或性行为并非由于使用外部物质引起的生理性反应,如滥用毒品或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诊断标准”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可,如果怀疑自己得了“性成瘾”,应到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寻求帮助。 本内容由深圳市康宁医院 老年精神科 主任医师 吴东辉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