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人类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开始,心理学一直是包括在哲学之中; 说它年轻,因为它是十九世纪中叶才开始从哲学中分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只有百年来的历史.因此,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的诞生是以德国心理学家、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创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时刻都在产生着的,因而也是每个处于清醒状态的人所熟悉的.人在一切活动--劳动、工作、学习中都会有心理现象.例如,我们看电视时,能听到电视中优美的音乐和看到电视中壮丽的山水;我们吃饭时,能闻到饭的香、 甜之味等,这些是人的感觉和知觉;我们对看过的电视片还能“历历在目”,这就是记忆等等,这些都是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喜、怒、哀、乐等)和意志过程(目的的确定、 困难的克服等).
心理过程人人皆有,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共性.另一方面是个性,包括个性倾向(动机、需要、信念、理想、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是心理现象的个别性,正象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找不到两个心理特征完全相同的人.心理学正是从这两大方面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
学习心理学,对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体会,其意义有:
①“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刘华山教授,在谈到心理学的意义时,这样开门见山地对我们说.人的心理是有规律的,企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选拔、安全生产、人际关系等等都需要了解人的心理.学习心理学,有利于人们更好、更完善地了解这些问题,处理这些问题.
②有助于了解自己,加强自我修养.心理学知识对于自我教育很重要.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能使人正确地评价自己个性品质的长处和短处,确定个别的特点,正确而自觉去努力发展积极的品质,克服消极的品质.
③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个人难免会碰到种种心理难题和心理困惑.例如,恋爱问题、 婚姻问题、自卑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失眠、焦虑、忧郁等等,学了心理学,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不致于陷入心理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最后导致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病.
④学习心理学,能开阔人的视野.尤其是从事文学、哲学、美学、医学等学科的人们,再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它能丰富人的思想和观点.
⑤实现自我价值.现代社会越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将越来越重要,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心理学亦将越来越重要.对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来说,能把自己所学的一点心理学知识奉献于社会,服务于,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当然,心理学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在商业领域,在医学领域,在司法领域,在教育战线领域,心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里就不多说了.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
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开始学心理学的时候是因为职业需要!有一份工作,恰巧又是自己喜欢的领域,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爱上了心理学,因为和之前相比,学了心理学之后,无论生活工作都感到轻松了,懂得了自己在不顺的时候不再抱怨,不再迷茫,慢慢的培养了自我的觉察的能力,现在依然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咨询工作的深入,视野开阔了,见的人多了,见的事多了,当自己遇到问题时,就有一种微不足道的感觉,一个问题能找出成千上万种解决的方法,无论什么事也都能过得去。学心理学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让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提升幸福感的工具!
人生,一个值得思索的话题,我们来到人世间,每个人出生的家庭背景都不一样,人生下来就是活着,而人生的价值呢,更值得每一个人去定位,任何人生,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跟本无色无味,大海,有潮起潮落,花朵,有花开花谢,人生,不能混光阴,还是追求美好生活,这样人生才是精彩的,活着就要活出自己的价值,可以不轰轰烈烈,但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你想实现的东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努力达成你要达成的目标,不要停止奔跑,值得期待的只有前方,人生千姿百态,活出自己的价值意义![比心][比心][比心]
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都是好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有这样困扰的人通常都是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们善良、在意别人的感受、内心敏感、感情丰富。然而,他们也很难建立真正和谐深入的人际关系。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在沟通中顾虑太多,显得优柔寡断畏首畏尾;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很怕做错说错,于是干脆不做不说;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惧怕太过于靠近另一个人,错失了许多机会。为什么有那么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呢?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样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背后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和我们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有关。自我价值感是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身的价值。过于在乎别人看法的人常常是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别人说我好我就是有价值的,如果别人说我不好我就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价值感,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所以对这些人来说,被别人说不好就等于抹杀他生存的意义。别人的评价变成了生死攸关的事儿,当然会非常的在意。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呢?这主要跟儿时的经验相关,特别是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儿童在发展早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后逐渐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得到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反馈,才形成并发展起自我价值感。因此,自我价值感是在个体与周围人及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后天产生并逐渐建立发展起来的。著名心理学专家HaleS等认为,由于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最频繁和最密切的社会基本单位,儿童的内在自我价值感主要是通过父母及其他亲密的家庭成员之间密切的、频繁的、广泛的互动而形成的。而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很少获得过父母“无条件的爱”,即“无论我做得好还是不好,父母都是爱我的”。在很多人小时候,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和自己的外在表现息息相关的,比如:“如果我考了第一名,那么我就是个好孩子,我的父母就会爱我;如果我考砸了,那么我就是个坏孩子,我的父母就不再爱我了。”因此,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我们一直都陷入在好孩子和坏孩子的评价中,我们一直被这样外在的评价束缚着。虽然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但是在过去的经历中,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建立内在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儿时的习惯被沿用至今,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且更为可怕的是,成人的世界更为复杂,很多时候事情是没有评价标准的,我们无法预知自己的下一个行为会得到怎样的评价,这种失控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恐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莫名烦躁恐惧的部分原因。那么这种状况有办法改善吗?答案是肯定的。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从“在乎别人看法”到“不那么在乎别人看法”的转变,当然,这个过程也不会一蹴而就,是需要一点一点来改善的。第一步,看到自己;许多人内在的情绪和感受是从来没有被看见过的,包括他们自己。所以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学习自己看见自己。这个步骤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情绪来临时,什么也不做,只是深呼吸,安静下来,然后试着去分辨自己的情绪分辨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刚才的情绪是什么?烦躁?自卑?愤怒?”。第二步,认识自己;当我们可以分辨得出内在的情绪和声音时,就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和自己对话。“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情绪,我希望得到什么?”“为什么我希望得到这个?”“为什么我需要他的肯定?”总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问自己现在追求的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我们就可以更加看清自己。当对自己有了可观的认识后,我们面对别人的评价时就不会那么的盲目那么的激动。第三步,接纳自己。简单来说,我们认识自己后,会发现自己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如果我们陷入在自己的缺点里不能自拔,那么就变成了自卑,不利于后续个人的成长发展。关于自我接纳也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详细来分享。最后,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来结尾: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祝愿我们早日活出心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