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行为并不一定就是抑郁。出现自残行为是存在多种的可能性的:1.用痛苦转移注意力,用以缓解精神痛苦。(有一些人比如说正在戒烟,为了克制自己的吸烟冲动,可能就会出现自残的行为)。2.为缓解一些难以忍耐的痛苦,用更强烈的痛苦去覆盖。(曾见过有女性来时难以忍耐,把自己掐的青一块紫一块的。)3.由于强烈的自恨产生的自我惩罚行为。(这种常见于抑郁患者,对自己强烈的攻击性,导致的自伤行为。)4.通过自残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或操纵别人。(常见于表演型人格,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使自己成为中心而出现的自伤行为。)5.精神障碍发作时无意识的自残,不一定有特定目的。6.适度痛感可能会引起少部分人的欣,此类行为类似成瘾。(英剧《黑镜》中有一集的内容就是痛感共享,通过共享患者的痛感使医生更好地诊治病症,某个医生从患者濒临死亡的痛感中感受到了,便开始了自伤行为。)7.作为强烈的知觉感受,在一个人与现实逐渐脱节时,痛苦可能可以帮他清醒,甚至确认自己还活着。8.个别人有模仿成分在里面,如看到某个片子觉得痛苦时这样搞一下很酷,自己也试一下,但这一般不引发持续的自残。所以根据对方自残的原因,我们可以得知对方是否属于抑郁情绪的自残。
二级抑郁应该指的是继发性抑郁(secondary depression),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这里说说继发性抑郁症,继发性抑郁是相对于原发性抑郁来说的,继发性抑郁是指个体在脑器质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等),严重躯体疾病,使用某种药物,除外情感性精神障碍之外的精神疾病(比如精神症、焦虑症)基础上出现的抑郁症状。继发性抑郁与原发性抑郁症的症状表现相似,但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又各有特点。继发性抑郁常见于到精神病院就诊的患者,每5个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中,大约有2个应该被归类为继发性。此外在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和病房也很常见,内科门诊病人有抑郁症状者占12-36%,内科住院病人约三分之一有中等程度的抑郁症状。1、脑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抑郁: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后,帕金森病,癫痫,路易体痴呆等均可能伴有抑郁症状的出现2、药物引起的继发性抑郁: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氟奋乃静、甲基多巴、、口服避孕药、激素等能引起药源性抑郁。3、除情感障碍之外的精神疾病:精神症患者可能会出现继发性抑郁,还有型人格障碍,焦虑症,酒精依赖,癔症(分离转换障碍)等也可出现。4、躯体疾病:肿瘤、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肝炎、艾滋病以及其它严重躯体疾病可能出现继发性抑郁继发性抑郁的治疗上也是抗抑郁药物 心理治疗。但首先需要明确引起抑郁的上述可能原因,并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根据患者躯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抗抑郁药物,比喻肝炎选择对肝脏损伤小的药物,心脏疾病引起的选择对心脏副作用小的药物,阿尔茨海默病选择对只能影响小的药物。在药物剂量的选择上也要考虑患者躯体疾病的耐受情况,可能剂量要减小,同时积极配合心理治疗。
不知道你女儿有多大,初中?还是高中?但现在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确实有明显的升高,甚至说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工作的重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远比成年人更容易出现自伤行为,因为消极悲观的情绪令其绝望,但又缺乏的勇气,所以很多孩子的自残实际上是一种宣泄和减压的行为,但自残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失控行为了,人如果失控了,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当务之急,联系你女儿同学的家长,将情况告诉她的家长,然后很肯定的告诉他不管怎么样也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去看一看,孩子是不是抑郁症,需不需要治疗,一定不要从非专业的角度去考虑,去决定,一定要听专业人士的意见,稍一不慎,可能就是一生的悔恨。其实与其说割腕,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用小刀轻轻划开皮肤,这也是我接触到孩子们最多的自残,主要位置就是前臂内侧,不容易被家长发现。我曾经的一位刚上大学的女性患者,在大学被导员发现双侧前臂上有近40道深浅不一的划痕,她说这是从上初中一直到大学前用小刀偷偷划的,每次感觉自己忍不住了就划一刀,疼痛带走了自己的绝望。女孩父母离异,从比较小的时候就和妈妈一起生活,可疲于应付生计的妈妈竟然在漫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发现女儿的自残行为。所以,可能你女儿同学的家长也并不了解他们孩子的真实情况,没有发现他手腕上的伤,起码并不了解他们的孩子正处于有多危险的境地。去年我的一名住院治疗的初中小患者对我说,她们班级像她一样问题的,她知道的还有3个人,其中一个同学的问题最严重,曾经有过未遂的经历。而我们的家长往往对这种情况很不理解,觉得孩子们也没有什么愁事,怎么会抑郁呢?但这是疾病啊,谁又能说得清自己会不会发病?当抑郁症状来临的时候,谁又有信心完全免疫抑郁的侵袭?千万不要忽视孩子们的抑郁问题,对于任何人来说,抑郁症都是沉重的负担,甚至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排名中,抑郁症被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对人类造成巨大负担的世界第二大疾病。而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远远没有发育成熟,对于困难和负面情绪也缺乏抵抗的手段,所以在抑郁来临的时候并不知道如何去应对。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和整个社会欠缺的地方,不过随着国家对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视程度,相信不久这样的现状将会真正改变。如果真的确诊抑郁症,一定要去就医,一定要去接受系统的治疗,因为任何一个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的早晚和治疗的是否正确,有很大几率直接决定了患者今后的转归问题,如果因为没有及时治疗,失去了救治的最佳时机,导致今后复发几率的进一步增加,那么痊愈的机会也就渐渐离孩子们远去。相信这样的结果谁都不愿看到。正视孩子们的情绪变化,重视抑郁症,从我做起,改变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偏见,我们是参与者,同时也可能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