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派即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现代批评流派。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1856〜1939年)曾是维也纳的一位精神病医生,他当时正处在近代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蓬勃发展的兴旺时期。在当时的学术界。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将人与其他生命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人最终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 德国科学家费希纳也对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做出了论证,从而使当时的心理学取得了与其他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所谓精神分析,就是指通过心理现象的分析达到对隐匿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原因的揭示。弗洛伊德认为,这些原因基本都是深藏在潜意识领域,而且大多与有关,此两点构成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基本前提。 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精神活动的潜意识方面,他将人的精神活动比作一座冰山,露于水面之上的是意识领域,仅占很小的部分。淹没于意识水平之下的为潜意识领域,是精神活动的绝大部分,而且是具有重要决定意义的部分。对于潜意识领域他还进一步加以区分,把十分容易进入意识领域的部分称为“前意识”,而将很难或很少进入意识领域的部分称为“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过程主要受三个决定因素的影响,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经常处于隐意识领域,“自我”和“超自我”一般来讲则可以进入意识领域,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虽然精神分析派的解释稍显牵强,但它的某些概念和术语被现代各种新的批评流派广泛地运用,例如梅尔维尔在《白鲸》中就采用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人能体验到的部分;而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的部分,这些和冲动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的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虽然不被意识但未被泯灭,仍在不断活动,随时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之中,这可召回的部分就是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前意识。人被压抑的以为主,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促使人去寻求一种不受约束的快乐或,他称之为"力比多"。 "力比多"是人的本能能量,是人作出一切行为和人格发展的源动力,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与有密切关系,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冲动e而非理性的,以寻求快乐为原则;超我则按社会的道德准则行动,按至善的原则活动,遵循伦理原则;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即刻要求,又要按超我的客观要求行事,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 人格这三个系统在人格发展的各阶段--从口唇期一直到期的五阶段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外,梦的解释,生本能和死本能,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等也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点内容。 弗洛伊德之后,美国心理学家阿德勒和德国心理学家荣格等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 阿德勒认为,所有人都有一种自卑感,他们为克服缺陷以达到优越目标,所以人是不断地超越自卑。人们对付困境的方法和策略,不断加以总结和归纳,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殊的行为,即"生活风格"。他还认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及所处地位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例如,他认为最后出生的儿童常受到娇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也可能发展起异乎寻常的性格。他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现阶段在临床中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但是这并不代表精神分析理论被淘汰了。现阶段在临床中提倡整合式治疗。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一直是各大理论和治疗技术的渊源。心理疾病的治疗更提倡的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在初期比心理治疗更加重要。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的压制下。人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与“生殖本能”对应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人除了维护自身生命生长发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为本能)之外,还有着将自身生物肌体带入到无机状态,即死亡状态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战争、仇视、杀害、自残中得以非常明显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