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教育 > 大学生心理

你认识自己吗,了解自己从这三步开始_认知和认识是不是同一概念,两者有区别吗

你认识自己吗,了解自己从这三步开始

认知和认识是不是同一概念,两者有区别吗

在我国心理学领域,“认知”和“认识”概念都用于表征人类个体反映客观世界的心理活动过程及结果.由于“认知”和“认识”术语所反映的心理活动形式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特殊主观现象,而且这两个术语在涵义上比较相近,所以在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方面造成了许多模糊、混乱的情况.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这两个概念的涵义和关系进行分析.
  一、我国心理学界对“认知”和“认识”概念的看法
  在我国心理学界,针对“认知”和“认识”两个术语的运用问题,大致可以概括出三种截然不同的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心理学家在心理学术语的运用方面应该注重历史继承性,不应喜新厌旧,随意更改多年使用已得到公认的术语系统,由于“认识”以及由此派生的认识过程、认识活动和认识系统等术语概念是老一辈心理学家在长期心理学研究与发展过程中形成和设立的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所以不宜更改或替换.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反对在心理学领域使用“认知”及由此派生的认知活动、认知过程和认知系统等术语概念.第二种观点认为哲学研究领域中的“认识”概念及由此派生的相关术语系统,与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认识”概念及与此相关的术语系统已经发生了意义混淆,为了更加明确地区分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对于“认识”概念的认识差别,所以主张在心理学领域完全使用“认知”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相关术语系统,以替代“认识”概念以及由此派生的相关术语.第三种观点认为“认识”与“认知”术语由于渊源相同,所以意义相容,没有必要严格区别这两个概念术语的差别,主张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甚至在非心理学研究领域通用这两个概念,根本不必对这两个概念的差别进行区分.
  朱智贤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和陈立教授主编的《心理学百科全书》都倾向于持第三种观点.两书对“认知”和“认识”的解释如出一辙,都认为“认知”和“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角度的“认知”和“认识”概念是相同涵义的心理术语,都表示“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个概念可以通用.狭义角度的“认识”概念涵义未被诠释.狭义角度的“认知”概念涵义诠释歧义较多.在我国心理学发展史上,心理学工作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和意图,对“认知”术语进行了不同的阐释.认知心理学在我国广泛传播以前,“认知”被看作是记忆过程的一个特殊环节,仅仅等同于记忆过程中的再认环节.伴随着认知心理学在我国的兴起和传播,“认知”概念涵义诠释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有人把“认知”看作信息加工过程;有人把“认知”看作问题解决或思维过程;有人把“认知”看作个体以已有知识结构接纳吸收新知识,使旧知识得到改造和发展的过程.这些诠释都具有一定合理内核,各种诠释间又存在明显本质区别,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认知”概念认识上的丰富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要区分“认知”和“认识”概念的本质并非易事,更加明确地界定和确认“认知”和“认识”概念的确切涵义具有必要性.
  二、从语义学角度看“认知”和“认识”概念的关系
  “认知”和“认识”概念同出一源,来源于英文"Cognition".在我国心理学界,“认识”概念及其派生的相关术语应用历史较为久远,运用范围也更为广泛,而且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认可.这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观对心理科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息息相关.“认知”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历史虽然也有五十多年了,但这一概念早年仅仅表征记忆过程的再认环节,所以运用范围极为狭窄.“认知”术语的广泛运用与西方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引进密切相关.特别是1986年荆其诚和张厚粲两位教授翻译出版了美国信息加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司马贺的《人类认知:思维信息加工理论》一书,在此书中完全运用认知及与此相关的术语系统,表征与"Cognition"相关的一切术语.此后,“认知”及与此相关的术语在心理学界,甚至在非心理学领域迅速传播,并且呈现取代“认识”概念及相关术语的趋势.
  以我国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用一字之差的“认知”和“认识”两个概念术语表示同一英文单词的心理涵义,肯定有其特别道理.所以,我们尝试从一个特殊的视角,也就是语义学角度探讨这两个术语的关系.在本文中,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探讨“认知”和“认识”概念的意义演变,我们仅仅讨论这两个概念术语的字面涵义,以及我们对这两个概念术语的字面涵义的理解.查阅《汉语大词典》,我们可以看到“认”包含“认识;辨别”、“认为;看作”等涵义,根据我们对这些解释的分析和理解,我们认为个体的“辨别”、“看作”、“认为”都属于动词形式,表明了个体的特殊反映活动过程,而且这些反映活动必须以个体特写感官的感知为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理解“认”包含的涵义是:个体在感知基础上的“辨别”、“看作”和“认为”等反映活动过程.“认知”和“认识”都包含“认”所具有的这些涵义.“知”表示“知觉”、“辨别”、“晓得;了解”和“见解;知识”等涵义.当我们把“知”理解为“知觉”、“辨别”等涵义时,“认”与“知”涵义基本相似,这种情况下,“认知”概念属于动词.当“知”表示“晓得;了解”时,“知”的涵义比“认”的涵义深入了一层,这时,“认知”概念也用作动词.当“知”表示“见解;知识”时,反映的是“认”的反映活动的结果,这种情况下,“认知”概念就用作名词.根据我们对“认”和“知”所具有的这些涵义的理解,所以,综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认知”概念包含的总体涵义大致有三层:第一,“认知”是个体对主客观事物的知觉辨别过程;第二,“认知”表示个体对主客观事物属性或主客观事物间关系的晓得或了解过程;第三,“认知”表示个体对主客观事物的知觉辨别和了解过程基础上获得和内化的相应知识经验.根据我们的理解,综合起来看,“认知”概念表征的涵义是个体对于主客观事物的感性反映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这种活动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性知识.
  “识”主要表示“知觉”、“识别”、“知道;了解”、“知识;见解”和“思想意识”等涵义.所以,“知”与“识”涵义不尽相同.当“识”表示“知觉”、“识别”、“知道;了解”和“知识;见解”等涵义时,“识”与“知”的涵义基本上是相同的,这种情况下,“认知”与“认识”可以作基本相同的解释.我们看到“识”还可以表示“思想意识”的涵义,当“识”作“思想意识”解释的时候,“认识”作为一个名词概念使用,这时“认识”所包含的涵义是个体经由“认”的反映活动所达到的“识”的结果,在这里“认识”概念反映的涵义就较“认知”概念深入了一层,它表示的是个体的理性认识,这是“认知”不具备的涵义,而这正是我们努力探寻的“认知”和“认识”的最主要的区别所在.所以,根据“认”和“识”所具有的这些涵义,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认识”概念大致包含四层涵义.第一,“认识”表示个体以知觉形式对主客观事物的辩认识别过程;第二,“认识”表示个体通过对主客观事物的辨认识别,了解或知道了主客观事物的基本特点;第三,“认识”表示个体对主客观事物辩认识别后获得和内化的相应知识;第四,“认识”表示个体在获得和内化的知识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产生的特殊个体化见识或见解,以及由此构成的某种有组织的思想、观念或意识等.综合起来看,“认识”概念表征的涵义不仅包含个体对于主客观事物的感性反映活动和感性反映活动结果,而且也包含个体对于主客观事物的理性反映活动和理性反映活动结果.这种理性反映活动结果也就是个体的理性知识.个体的理性反映活动以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观念为基础,理性知识的获得和内化能够促进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深化、广化和结构化,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个体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水平.“认识”所具有的这层涵义恰恰是“认知”所不具备的.所以,从语义学角度来说,“认知”和“认识”概念所具有的相似性是显著的,因而也难怪在这两个概念的运用方面出现了相互替代的倾向.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有些情况下,两者不能混用.
  我们根据从语义学角度的这一分析可以发现,在心理学领域运用“认知”和“认识”概念时,必须考虑到“认知”和“认识”同为心理反映形式具有的共和特殊性.共表现在“认知”和“认识”都可以用于表征个体的心理反映活动过程和心理反映活动结果,原则上都适于表征个体的感性反映活动和感性反映活动结果.它们的区别表现在“认识”概念包含的范围较“认知”概念为广泛.“认知”概念反映的范围仅仅包含个体的感性反映成分,而“认识”概念反映的范围同时包含感性反映成份和理性反映成份.“认知”概念反映的范围相当于哲学中的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认识”概念反映的范围既包含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也包含理性认识和理性知识.由于“认知”和“认识”概念反映的范围存在区别,因此,两者的具体适用范围不尽相同.《辞海》把“认知”看作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把“认识”概括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我们认为这种概括具有合理性,这种概括既揭示了“认知”和“认识”概念所具有的共,也反映了这两个概念存在的差异性.
  三、“认知”和“认识”概念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语义学角度而言,“认知”和“认识”概念在反映的范围和适用的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认知”和“认识”概念在有些场合可以通用,在有些场合则不宜通用.
  第一,当我们需要表征机械反映活动形式或动物的简单反映活动形式时,用“认知”概念远较“认识”概念贴切和明确.托尔曼根据白鼠迷津实验提出认知地图概念反映动物在知觉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有关特定空间环境的意象,这里用“认知”概念较合适,用“认识”概念就显得小题大作.伴随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科学兴起而产生的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核心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反映活动过程类比于电脑识别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用“认知”概念表征人的心理反映活动形式比较贴切.由于电脑识别必须以人类预设的特定程序为前提,电脑不可能产生与人类一样的思想观念.所以,电脑识别与人的心理反映活动有本质区别,用“认知”概念表征电脑识别模式更加合适.
  第二,人为主体的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心理反映活动一般来说用“认知”和“认识”概念表征都可以.学习和掌握"Cognition"单词,了解其涵义是“认知”和“认识”,加工水平可能仅仅停留于单词表面感性形象的反映,是对这一单词外部特性及联系的反映.也可能这一单词得到了个体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并与个体头脑中相关知识取得了广泛联系,最终成为个体的结构化知识.这种情况下用“认知”或“认识”概念表征都合适.在文艺理论研究中,用“认知”概念及相关术语表征个体的艺术反映活动,包括艺术创作活动和艺术欣赏活动,这种指称是贴切和恰当的,有助于更加确切地体现艺术反映活动的感性特点.这比传统用“认识”及派生术语表征更加妥当.但是对于文艺理论研究本身来说,由于研究过程有赖于个体的分析、推测和逻辑演绎,所以具有明显的理性特征,所以,这里运用“认识”及相关术语系统加以表征更加贴切.
  第三,深层次或高水平的心理反映活动用“认识”概念表征更合适.哥白尼认识到托勒密“地球不动”的地心说存在明显谬误,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上帝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信条.牛顿因苹果落地引发思考,想象苹果与地球间存在某种引力关系,最终揭示了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定律.弗洛伊德研究认为人类心理和行为不仅受理性意识影响或支配,更主要的是同时还受非理性的潜意识本能、冲动和的影响、支配.其它,如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这些反映活动极其复杂,不仅包含科学家对于自然现象和人类心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包含着科学家具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特征的大胆设想和合理推理,科学家的这些发现颇有见地,构成了独特的观念系统,影响了人们的主观认识世界.所以对于这些反映活动用“认识”概念表征更合适,而不宜用“认知”概念加以表征.
  总之,我们认为,“认知”概念更适宜于表征机械反映活动形式、动物的简单反映活动形式和人类感性反映活动过程及结果,而“认识”概念虽然也可用于表征“认知”概念表征的基本涵义,但是更适宜于表征人类高级心理反映活动过程及结果,特别是创造性的高级心理反映活动过程及结果.

求详细解释下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世界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世界观是社会意识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思路方向,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向性的失误.
  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并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人的自我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每一个人从他来到人世的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地认识和领悟人生.到了一定年龄,无论自觉与否,人都会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关于人生的根本看法、价值判断和生活态度,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有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现实生活说明,一个人即使曾经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但在人生实践中,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放弃了为服务的人生观,那么,正确的世界观必然也会丧失.

名人正确认识自己的事例

.吃完后就悄悄地走了.当牛顿把题计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备吃午
饭时,看见盘子里吃过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没有吃饭呢,我还是吃了.”
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并不关重要,不过表明了牛顿是一个怎样沉思默想,不修边幅,虚己敛容的人,他对科学极度的专心,总是想着星辰的旋转,宇宙的变化,而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学风
“宽阔的河流平静,学识渊博的人谦虚.”凡是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都有谦虚的美德.牛顿每当在科学上获得伟大成就时,从不沾沾自喜,自以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扬名于世.
当牛顿费尽心血算出“万有引力定律”后,没有急于发表.而是继续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数年,研究了数年,埋头于数字计算之中,从未对任何人讲过一句.后来,牛顿的朋友,大天文学家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在证明一个关于行星轨道的规律遇到困难时,专程登门请教牛顿.牛顿把自己关于计算“万有引力”的书稿交给哈雷看.哈雷看后才知道他所要请教的问题,正是牛顿
早已解决、早已算好了的问题,心里钦羡不已.
在一六八四年十一月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顿的寓所拜访.当谈到有关天文学的学术问题时,牛顿拿出写好的关于论证“万有引力”的论文,请哈雷提意见.哈雷看后,对这一巨著感到非常惊讶.他欣喜地对牛顿说:“这真是伟大的论证、伟大的著作!”他再三奉劝牛顿尽快发表这部伟大著作,以造福于人类.可是牛顿没有听信朋友的好意劝告,轻易地发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经
过长时间的一丝不苟的反复验证和计算,确认正确无误后,才于一六八七年七月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世.
牛顿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从不自高自大.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它秘诀,唯有勤奋而已.”他又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这些话多么意味深长啊!它生动地道出牛顿获得巨大成就的奥妙所在,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献身的精神,勤奋地创造,开辟出科
学的新天地.
“观察”
李嘉诚
他获得2000年国际杰出企业家大奖;
他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巨子;
他是潮人的骄傲
李嘉诚这个名字,自70年代以来一直震撼着世界,特别是地产界和金融界.李嘉诚这个名字,对于人来说更意味着是财富.李嘉诚刻苦诚实、孜孜不倦的个人奋斗精神,和独到的判断力、果敢的决策力以及善于用人,构成了成功的因素.于是他也拥有了“超人李”、“大哥诚”、“塑胶花大王”、“地产猛龙”、“地产大王”等称号.
李嘉诚出生于潮州城面线巷内的书香之家,自幼聪颖超脱,学习勤奋.1939年,日寇侵占潮汕便随父母流落,饱尝了战乱、贫穷、饥馑之苦,也培养了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精神.1950年,22岁的李嘉诚先生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命名,初创了“长江塑胶厂”表达了他的赤子之心.经过数十年的努力,1988年他已拥有“长实”、“和黄”、“港灯”等五大公司,100多家附属公司和50多家联营公司,形成资金雄厚、实力强大的李氏“经济王国”.2000年,他本人成为全球五大富豪之一.李先生已从面线巷走向世界,地位如此显赫但他并没有因此不可一世、颐指气使,依然是那样的谦逊、平和.有一次,李先生参加汕头大学的奠基典礼,本来,他作为汕大创建人,应是当之无愧地在贵宾签名册首页上写下他的名字,但李先生没有这样,而将自己的名字签在第三页上.在这次宴会中,他不论地位高低,都跟每一位宾客敬酒、握手、交谈,的确没有让人产生“隔离感”.李嘉诚先生已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巨富,但他并不骄奢淫逸、大肆挥霍,依然是坚持以俭养德、养廉、养身,淡泊宁静、朴实无华.
更令人钦佩的是,李嘉诚先生虽已功成名就,但仍不忘祖国、故乡.他曾充满感情地说:“本人旅居数十年,无日不怀念国家,思念故里”,“作为炎黄子孙,必须奋斗自强,发达不忘家国,来日以报效桑梓”.李先生深知:“教育的重要,实关系于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兴衰,以及时代的进退”,而拥有万余平方公里面积,上千万人口的潮汕地区,在八十年代前尚未有一所高等学府,不能不说是一桩憾事.为此,他从1980年开始,便开始出资创办汕头大学,到去年底为止,共捐资12亿多元,已建成36万平方米的校舍,设立了文、理、工、医、法、商等9个学院、16个学系,为国家,为潮汕地区输送了一批批人才.在去年召开的汕头大学第五届校董会上,李先生虚怀若谷地对在汕大成长的每一位同仁再三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谢.在此,不禁想起李先生曾经在汕大讲的一句话:“成就加上谦虚,才最难能可贵”.
李嘉诚的人格挽救力是崇高的,他取得的成就更是任何人都望尘莫及的.2000年6月,他获得了2000年国际杰出企业家大奖,李嘉诚先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华人企业家.大奖提名委员会弗雷泽先生在颁奖时说:李嘉诚先生在全球的商业地位显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他获得此奖是名至实归.
这位伟大的企业家,尽管获得无数殊荣,他依然把自己作为一个平常人,一个市民和一个商人,并尽一切所能来报务社会,几十年来,他向各界捐款逾38亿港元.用他的话说:“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追求金钱和权力,而置人类高尚情操于不顾的话,那么,一切进步及财富创造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如何提高自身得道德修养

一、自我学习,提高师德认识
提高幼儿教师自己的师德认识,是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而要提高自己的师德认识,就必须加强学习,接受教育.所以,进行自我修养的第一要旨是学习.
1、认真读书,善于向书本学习读书能让幼儿教师获取职业道德及其修养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幼儿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理论水平,获得真知灼见,正确的把握自己,就要善于学习.
2、虚心求教,善于向他人学习学习还包括实际知识的学习,如听取他人传授、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向他人请教、观察他人言行等.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各种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
3、积极进取,善于向榜样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战线涌现出来的大批优秀幼儿教师,是具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模范代表,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优秀幼儿教师的优良品质、高尚情操作为自己的榜样,立足现实,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不懈追求,积极进取,就会使自己有所作为,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幼儿教师.
4、参加实践,善于向社会学习
在加强师德修养过程中,学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教师师德认识,激发师德情感.为了使这种认识和情感进一步深化,转化为幼儿教师的师德意志、师德信念和师德行为,形成自己的良好品质,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实践一点,就收获一点,实践得越多,掌握得就越多.这种实践愈持久和深入,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越巩固.因此幼儿教师还要向社会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习一切教书育人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把道德规范要求转变为实际活动,从而正确处理幼儿教师与幼儿、幼儿教师与幼儿教师、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是现成的,也不可能在一个早上或者一年半载中形成,而是在长年的道德实践中逐渐磨练养成的.
二、自我激励,发掘修养动力
缺乏师德修养的动力,师德修养过程就无法启动.师德修养的动力来自于师德修养的需要,而师德修养的需要是否产生,又取决于幼儿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师德意识”
.也就是说,强化幼儿教师意识,才能不断产生师德修养的需要,继而产生师德修养的内驱力,最后激发和维持师德修养的行为.
三、自我设计,确立修养目标
有了师德修养的动力,还需要明确修养的目标,才能保证修养活动的有效.毫无疑问,在我国现阶段,各行各业的人们根本的道德修养目标,就是以为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这是体现世道精神的总目标,它是所有为人师表者所要身体力行的修养方向.再具体到幼儿教师个人,每位幼儿教师还应为自己制定一份针对自己实际的修养目标计划和时间表.幼儿教师个人不妨对自己作一番冷静、理智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为自己设计一系列的短期、中期、长期的师德修养目标,当我们一步步接近或实现目标时,成功的喜悦感受定会油然而生.
四、自我陶冶,积累情感体验“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说明感情不会凭空而降,感情需要培养,感情也可以培养.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幼儿教师从不情愿地走进师范生的行列,无可奈何地扮演“孩子王”的角色,到发现培育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这一工程的精彩,再到着迷于执教讲坛,走过一条培养、积累、发展对教育的热爱的路子.的确,既然我们已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当是不甘平庸地度过一生,而“干教育则爱教育”是我们事业有成的首要条件.有了对教育之爱,我们可能因工作上的负荷而身体疲惫,心里却会是轻松愉快的;我们可能会因一些调皮的幼儿而付出大量心血,却会从他们的转变中获得巨大的乐趣和成功感;我们可能物质上并不富有,但精神世界丰富充实,以一身雅兴、两袖清风为荣.
五、磨炼践行,培养意志品质古人云:“积善成德.”说的是优秀品德的形成要经历知微见著、积小善为大德的过程.师德的形成也不例外,只有长期坚持、刻苦磨砺,才能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格长城”在新世纪开放环境下,幼儿教师主体内部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增多,幼儿教师外部的各种诱惑也大量存在,要做到排除干扰和诱惑,严格进行自我要求、自我监督,意志这一心理因素也就显得尤为关键.那么,如何做到自我磨炼、不断践行、增强意志、积善成德呢?以下几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加强自我反思
幼儿教师在自我修养中要重视反思,即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评价,通过反思,发现长处,看到不足,扬长避短,不断进步,使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自我修养中不断形成、深化、完善,塑造“新的自我.这样,当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违背师德要求,即使没有别人的指责的和的压力,也能从良心上受到“指责”
,纠正过失.
第二,提高自我审美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幼儿教师是从美的更高层次、更高境界中塑造和把握自己的,他使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展,他将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自己的创造能力,以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使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放射出真正的美的光彩.
第三,巩固自身职业思想
幼儿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每时每地都在“进攻”着我们.惟其这样,我们更应该守住精神的家园,甘于淡泊,严于律己,自觉抵御“诱惑”
,以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事实上,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几年来,幼儿教师的工资和各方面的物质待遇在不断的提高,而且,可以预见到,今后还将继续提高.可以这样说,幼儿教师作为一项职业,固然不可能发财,但是,也绝对不是贫穷的选择,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不安于位,“这山望着那山高
面对新时代,幼儿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的道德境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请问这句什

不要整天担心没有人了解你的价值,要担心自己到底行不行.
不要整天担心没有人了解你的价值,要担心自己到底认不认识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在南怀瑾老先生看来: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乍一看来,我很困惑,一个人怕的是自己不了解自己,为什么变成自己不了解别人?了解别人对自己又有什么用?细细想来,大概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自己吧,也就是现在的换位思考,不然,局限在一个视野,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
道理明白之后,思绪就霍然开朗,对于自身,现在这两句话完全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心胸开阔了很多.介于实际的情况,我也只能结合学者的诠释孔子思想,吸取自身所需要的.建议后来者都应该尝试理解一些大智若愚的道理,所以,《论语》,必读.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他们之间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在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在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发源于实践,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这体现了认识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认识的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达到对事物的质、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变革现实,改造世界,这体现了认识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感性认识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来进行;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它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以语言文字等感性形式来表达.所以,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没有的,它们的区分也是相对的,我们不应当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它们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是可靠的.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空洞、不可靠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有唯心和唯物的区别.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则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它们都背离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原理,在实际上都是有害的,曾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危害.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然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打好基础;在认识中要重视调查研究,注意材料的积累.既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的认识上,有其局限性,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要相信科学,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了解的英文短语know

know;
vt. 知道;认识;懂得;
vi. 了解;熟悉;确信;
短语;
know about 了解 ; 知道…的情况 ; 知道有关于 ; 知道;
know better 明事理 ; 有头脑 ; 有不止如此的了解 ; 大街上踢足球;
To know 都知道这事 ; 了解 ; 知道 ; 要知道。

大家去旅游,会从哪个渠道,哪个平台了解旅

大家去旅游,会从哪个渠道,哪个平台了解旅游信息?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要出去旅行,主要通过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还有百度地图获取旅游方面的相关信息。

首先我会在抖音刷视频短片,我喜欢什么类型的短片,抖音就会给我不断的推送关于旅游之类的视频短片,唯美的短片加上动听的卡点音乐马上就回激起我对某个景点的兴趣,然后我登录西瓜视频搜索相关景区的长视频欣赏片和旅游资讯,再登录头条号搜索目的地的旅游攻略,查看路线怎么走,有什么注意事项,要去地方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俗,最后再用百度地图查找目的地的行驶里程和途径地点,计算本次要去旅游地的花销大约是多少,就这样完成一次旅游计划书。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围观!再见,请喜欢我回答的朋友关注我。

认知和认识是不是同一概念,两者有区别吗
标签: [db:tag]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抑郁症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