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时候希望还没有完全破裂,但是母亲害怕这个全家唯一的希望崩溃,所以“吞吞吐吐”.
2.希望已经接近破灭了.此时母亲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失意,所以“哆嗦”.但很快又实际起来,生怕受到这个流浪者的拖累.
3.这是希望破灭时的暴怒,任何人都会有.这体现了在财富和利益的趋势下,人已经完全失去了同情心.
既然是失去信任了,最现实的一个词,拜拜啦!
问达语言学心理语言学PsychologyresearchStudy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有哪些有趣的研究和结论?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研究和结论,那么当心理语言学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引入了语言学研究之中后,有没有一些有趣或者有价值的研究呢?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研究和结论,那么当心理语言学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引入了语言学研究之中后,有没有一些有趣或者有价值的研究呢? Add Comment Invite to answer Report Share7 Followed Add Comment Invite to answer Report7Follower1 answer徐老鬼(Zhejiang University)早一秒不会遇到、来比赖… liked this post.首先,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心理学这门实证科学是如何和语言学扯上关系的。在很多人看来,语言学的学生就是学各种语言的。但是实际上,既然都已经自成一门学问了,那么必然就是要做研究了,简单点来说,语言学狭义上就是研究人类语言的一个学科。但是接下来,又会有人跳出来说,语言学和语言有关,那就是纯文科的东西啦。这就又是一个典型的刻板印象了。在语言学这门学科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的是诸如话语分析、画句法树分析成分这种定性研究;但是前面也有说到,狭义上,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但是广义上呢?语言学还要去研究人类是怎么学会语言的,也要研究人类在说出某些特定语言的时候大脑里是怎么想的,甚至还有研究某些人是怎么失去了语言这个能力的......以上列举的这些研究分别对应到目前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便包括了语言(二语)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心理、认知、神经?是不是听起来画风突变了?没错,属于我们语言学狗的bigger时间到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让心理学、神经认知科学得以将实证科学的实验和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中来。从目前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语言认知、双语机制、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等方面。虽然在形式语言学、生成语法学派眼里,与心理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认知语言学(以UCB的George Lakoff为代表,对这位乔老爷的死对头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和《别想那只大象》)基本就是跳大神搞忽悠的;也虽然现在心理语言学的很多研究其实是心理系的人做出来的,但是!按照我院院宝老刘的说法,心理语言学虽然还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但是严谨的实验方法和定量分析还是给语言学增添了科学性的色彩滴~好了,背景知识介绍到这里,往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可能会觉得有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吧。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 (2012) 这篇研究是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几个学者做的关于双语、语码转换和外语学习对于人们作出决定时的思维的影响。那么,大家觉得在用一门我们没有那么熟悉的外语进行思考和作出决定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吗?是更容易冲动,还是更加深思熟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B. Keysar等人通过三大组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他们提出了两种情况的假设:1. 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对这门语言的不熟练,可能会增加认知上的负担,从而让我们更依赖于直觉上和情感上的加工,因此外语的使用便会使我们的决策偏差加重;2.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外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距离机制”,使我们不会轻易地启动直觉系统,而是倾向于更深思熟虑的思维,也就是说让人们更依赖于一种系统的加工方法,也就降低了决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就是针对假设进行的实验了。实验的被试人员方面,挑选的都是在课堂上进行了某门外语学习的人(为了控制条件,这些人的母语相同,所学习的外语也都相同,且被试的父母都不是这门外语的本族语者);被试还进行了前测,用来确保他们对实验中涉及的外语掌握达到实验所需要的程度;实验材料方面,使用的文本原始材料都是英语,然后被翻译成目标外语,之后再翻译回英语,以便确保可比性。此外,作者还请了双语本族语者对文本材料进行了鉴定,确保翻译的材料意义得到了准确的表达。第一组实验(测试的是frame-risk的决策偏差效应):作者先找来一群英语为母语,学习日语的美国大学生,然后让他们回答一道关于“亚洲疾病”的决策题。(注意!!!这里题目的第一种表述用的是Gain-frame,也就是说会让人们觉得作出的决策是让人们可以“获救”;第二种表述则是用的Loss-frame)接着,作者又分别找来一群以英语为外语,韩语为母语的大学生,以及一群在法国巴黎学习的英语母语者,让他们回答类似的题目,只不过这一次题目的主题从挽救生命变成了扭转失业局面。在这组实验中,被试人员被随机安排使用母语或者外语进行回答Gain-frame或Loss-frame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Medicine A,还是Medicine B,最终的收效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A给出了一种确定数字的结果,B则用了概率的表述 :)三小组实验结果都表明,被试在使用母语作答Gain-frame时,会倾向于选择有确定结论的Medicine A,而作答Loss-frame时,由于表述词从“saved”换成了 “die”,被试因此受到“框架”思维的影响,选择Medicine A的人大大减少。相反,当被试使用外语做出选择时,这种gain-loss的不平衡现象,即决策偏差情况得到了大大改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马上得出结论说,使用外语做决定确实就能降低我们的决策偏差了呢?作者告诉我们:不是!作者提出了另一个假设:有没有可能被试根本就没管材料是母语还是外语,只是随意地在确定事件和概率事件里做了个决定呢?基于这个假设,作者又做了一组控制实验:这次的被试是一群以西班牙语为外语,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大学生。题目材料依旧是以改善失业问题为背景,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在Gain-frame的情况下时,确定选项A的数字比之前变少了。(也就是A和B两个选项的最终收效不一样了)最终得出的结果,还是与前面的实验一致:在使用外语作答时,被试的决策偏误被大大减轻了;同时也表明,这一结果是不受被试所使用的母语或外语种类的影响的~第二组实验,作者们又针对“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在这里,作者假设人们使用不同语言(母语或外语)进行赌注时,“损失规避”的现象会不会发生改变?在这组实验里,被试(母语为韩语,英语为外语)被给出的都是概率相等的bets,只不过有一半拥有更高的赌注(输掉119,000或者赢得170,000);另一半则赌注低得多(输掉200或者赢得500),这里的金额都是虚拟的假设。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金额涉及较大时,会选择损失规避,而在涉及金额较少时,则不会有这种表现。而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外语做选择时,被试的这种“损失规避”行为被减少了。第三组实验中,作者将赌注由虚拟的金额换成了被试自己的钱,使用的语言也进行了改变。最终得出的结果,同样地,在使用外语进行选择时,被试进行“损失规避”的行为减少了。好了,通过上面这三大组一共六个实验,作者最终得出了结论:使用外语会增加人们的情感距离和认知加工过程中的负担,因而才会使得第一组实验中的framing效应被减轻,而使得后两组实验中的loss-aversion现象也被减弱了。那么,作者做了这一堆实验又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是有的~比如说,经常使用外语进行日常决策的人(例如进行储蓄、投资理财等等决定时),他们可能会比用母语进行选择的人更少出现偏差,因为他们那种相对短视的损失规避行为被减轻了(所以啊!论学习一门外语的重要性!论每天开口说外语的重要性啊!)———————————————————以上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我觉得还比较有趣的一个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啦,类似的研究还有一些,也有另外一些关于认知隐喻和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后有机会再介绍~参考文献:Keysar B, Hayakawa S L, An S G. 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23(6): 661-668.首先,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心理学这门实证科学是如何和语言学扯上关系的。在很多人看来,语言学的学生就是学各种语言的。但是实际上,既然都已经自成一门学问了,那么必然就是要做研究了,简单点来说,语言学狭义上就是研究人类语言的一个学科。但是接下来,又会有人跳出来说,语言学和语言有关,那就是纯文科的东西啦。这就又是一个典型的刻板印象了。在语言学这门学科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的是诸如话语分析、画句法树分析成分这种定性研究;但是前面也有说到,狭义上,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但是广义上呢?语言学还要去研究人类是怎么学会语言的,也要研究人类在说出某些特定语言的时候大脑里是怎么想的,甚至还有研究某些人是怎么失去了语言这个能力的......以上列举的这些研究分别对应到目前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便包括了语言(二语)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心理、认知、神经?是不是听起来画风突变了?没错,属于我们语言学狗的bigger时间到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让心理学、神经认知科学得以将实证科学的实验和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中来。从目前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语言认知、双语机制、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等方面。虽然在形式语言学、生成语法学派眼里,与心理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认知语言学(以UCB的George Lakoff为代表,对这位乔老爷的死对头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和《别想那只大象》)基本就是跳大神搞忽悠的;也虽然现在心理语言学的很多研究其实是心理系的人做出来的,但是!按照我院院宝老刘的说法,心理语言学虽然还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但是严谨的实验方法和定量分析还是给语言学增添了科学性的色彩滴~好了,背景知识介绍到这里,往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可能会觉得有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吧。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 (2012) 这篇研究是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几个学者做的关于双语、语码转换和外语学习对于人们作出决定时的思维的影响。那么,大家觉得在用一门我们没有那么熟悉的外语进行思考和作出决定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吗?是更容易冲动,还是更加深思熟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B. Keysar等人通过三大组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他们提出了两种情况的假设:1. 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对这门语言的不熟练,可能会增加认知上的负担,从而让我们更依赖于直觉上和情感上的加工,因此外语的使用便会使我们的决策偏差加重;2.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外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距离机制”,使我们不会轻易地启动直觉系统,而是倾向于更深思熟虑的思维,也就是说让人们更依赖于一种系统的加工方法,也就降低了决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就是针对假设进行的实验了。实验的被试人员方面,挑选的都是在课堂上进行了某门外语学习的人(为了控制条件,这些人的母语相同,所学习的外语也都相同,且被试的父母都不是这门外语的本族语者);被试还进行了前测,用来确保他们对实验中涉及的外语掌握达到实验所需要的程度;实验材料方面,使用的文本原始材料都是英语,然后被翻译成目标外语,之后再翻译回英语,以便确保可比性。此外,作者还请了双语本族语者对文本材料进行了鉴定,确保翻译的材料意义得到了准确的表达。第一组实验(测试的是frame-risk的决策偏差效应):作者先找来一群英语为母语,学习日语的美国大学生,然后让他们回答一道关于“亚洲疾病”的决策题。(注意!!!这里题目的第一种表述用的是Gain-frame,也就是说会让人们觉得作出的决策是让人们可以“获救”;第二种表述则是用的Loss-frame)接着,作者又分别找来一群以英语为外语,韩语为母语的大学生,以及一群在法国巴黎学习的英语母语者,让他们回答类似的题目,只不过这一次题目的主题从挽救生命变成了扭转失业局面。在这组实验中,被试人员被随机安排使用母语或者外语进行回答Gain-frame或Loss-frame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Medicine A,还是Medicine B,最终的收效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A给出了一种确定数字的结果,B则用了概率的表述 :)三小组实验结果都表明,被试在使用母语作答Gain-frame时,会倾向于选择有确定结论的Medicine A,而作答Loss-frame时,由于表述词从“saved”换成了 “die”,被试因此受到“框架”思维的影响,选择Medicine A的人大大减少。相反,当被试使用外语做出选择时,这种gain-loss的不平衡现象,即决策偏差情况得到了大大改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马上得出结论说,使用外语做决定确实就能降低我们的决策偏差了呢?作者告诉我们:不是!作者提出了另一个假设:有没有可能被试根本就没管材料是母语还是外语,只是随意地在确定事件和概率事件里做了个决定呢?基于这个假设,作者又做了一组控制实验:这次的被试是一群以西班牙语为外语,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大学生。题目材料依旧是以改善失业问题为背景,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在Gain-frame的情况下时,确定选项A的数字比之前变少了。(也就是A和B两个选项的最终收效不一样了)最终得出的结果,还是与前面的实验一致:在使用外语作答时,被试的决策偏误被大大减轻了;同时也表明,这一结果是不受被试所使用的母语或外语种类的影响的~第二组实验,作者们又针对“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在这里,作者假设人们使用不同语言(母语或外语)进行赌注时,“损失规避”的现象会不会发生改变?在这组实验里,被试(母语为韩语,英语为外语)被给出的都是概率相等的bets,只不过有一半拥有更高的赌注(输掉119,000或者赢得170,000);另一半则赌注低得多(输掉200或者赢得500),这里的金额都是虚拟的假设。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金额涉及较大时,会选择损失规避,而在涉及金额较少时,则不会有这种表现。而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外语做选择时,被试的这种“损失规避”行为被减少了。第三组实验中,作者将赌注由虚拟的金额换成了被试自己的钱,使用的语言也进行了改变。最终得出的结果,同样地,在使用外语进行选择时,被试进行“损失规避”的行为减少了。好了,通过上面这三大组一共六个实验,作者最终得出了结论:使用外语会增加人们的情感距离和认知加工过程中的负担,因而才会使得第一组实验中的framing效应被减轻,而使得后两组实验中的loss-aversion现象也被减弱了。那么,作者做了这一堆实验又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是有的~比如说,经常使用外语进行日常决策的人(例如进行储蓄、投资理财等等决定时),他们可能会比用母语进行选择的人更少出现偏差,因为他们那种相对短视的损失规避行为被减轻了(所以啊!论学习一门外语的重要性!论每天开口说外语的重要性啊!)———————————————————以上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我觉得还比较有趣的一个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啦,类似的研究还有一些,也有另外一些关于认知隐喻和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后有机会再介绍~参考文献:Keysar B, Hayakawa S L, An S G. 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23(6): 661-668.Read morePosted on 2016-05-11 16 Add Comment Mark ReportRelevant Question心理学行业名人故事Psychology心理学相关专业介绍Psychology心理学专业介绍解读Psychology教育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达成共识:开辟支持教育研究的渠道yidueduEducation什么人适合学习心理学专业Field of StudyPsychology在线助手预约专家提升科研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