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精髓之一便是以尽可能少的干预和结构让心理过程的流动在自由联想的帮助下,找寻并行走在其天然的道路上。本着这样一种态度,我们鼓励退行,让那些早年被深深压抑的精神材料再次浮现。
但是在某些场景和情况下,如此深的退行并不适宜:
a) 治疗时间受限的缘故;
b) 病人的自我结构太脆弱或失去功能,因而容易受伤或遭受破坏。
在这两种情况下,更为恰当的做法是避免退行,转而支持和加强脆弱的自我,或者对某些缺陷或脆弱的自我功能进行训练。此时,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干预的时机和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何时进行干预、如何干预,则取决于场景本身以及场景中的任务。
我们有许多带有特定任务的治疗场景,要求进行特定或技术的干预。以下我将介绍五种这样的团体概念类型。
1、焦点团体分析
在此团体中,通常治疗时间是有限的,治疗次数是事先就已决定好的。例如,可以是12次或24次治疗,我们得找出哪个问题是最关键的,以及问题之下的焦点。然后便将注意力集中于此焦点上,忽略其它任何次要的问题。将病人纳入此种团体的其它原因包括:病人的问题较为局限或者病人进行长程治疗的动机不足。还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比如当你不确定病人自我结构的稳定性时。
在对这样的团体进行工作时,我们得去寻找构成的三要素:团体过程中处于前景位置的愿望或冲动,或者某种恐惧或焦虑,或者特定的防御机制,这些决定着团体的进程。这三要素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称为“三角(Triangleof Conflict)”。
在确定此三角的主要一角之后,我们还得去寻找其余两角,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以构成的。首先,我们可先着眼于处于前景位置的一角,然后处理构成焦点的互动部分(图中的蓝域)。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会一直围绕着这个三角,围绕着和焦点及其发展的,进行工作。治疗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此发展结构始终保持清醒的态度,不要让焦点偏离我们的视线。
病人经常会在一开始谈论他们在外部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也是他们进入团体的目的。但他们必然会将其焦点带入团体,并且经由成员间的交流互动在团体中上演。通过团体的共鸣和镜像,一种共同的焦点便在团体治疗过程中逐步形成,也就是Ezriel所说的“团体共有张力(CommonGroup Tension)”,即团体共有的主要问题。
在真正的“焦点团体分析”中,我们须得询问病人生活中关于此焦点最早期的那些联想,以及愿望、恐惧和阻抗之间这种特殊的互动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团体外的困难场景——放到团体中进行讨论;当前团体场景的动力;以及早年生活的场景——经由联想在团体中被唤醒,这三者本身构成了另一三角形,称为“内省三角(TheTriangle of Insight)”(Menninger &Holzman)。永远不要忽视此三角中的任何一角,而运行于构成此三角的三种不同场景之中的焦点在这个概念上是至关重要的。
内省三角
显然,此种团体概念是所有这些结构性团体中最具精神分析取向的,同时也是最难应用的。这些团体通常是封闭性团体(closedgroups)。
2、精神分析互动性团体心理治疗
有时我们也得治疗一些较为严重的病人,如自我结构缺损,即巴林特说的存在“基本缺陷(basicfault)”的病人。这些病人的自我缺乏整合,或自我结构的边界存在缺陷。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得避免深度的退行,不然易导致精神病发作或崩溃。碰到这样的病人,我们应该努力帮助他们去寻求更好的整合,而不能鼓励其退行。
在这样的团体中,治疗师应只着眼于此时此地的外显互动,直接对主要个体成员进行回应,但同时也与整个团体场景联系起来。不要去解释,只需直接回答团体主角的问题,与其对话。团体主角是代表团体动力中心线的主要人物。与此同时,治疗师要保持足够的节制,最小化结构和干预。这会让成员们处于一种紧急(emergency)的内在状态之中。作为对这种状态的回应,团体成员通常会开始讨论团体交流的社会规范和标准,试图在团体中建立起等级来,并且争取在此等级中占据个好位置。这个小天地便成了社会的一个缩影,由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观察。这种有点类似于社会学习,避免任何深度的退行。同时,他们的自我功能会被激起,将他们应对社会场景的呈现在自己面前。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多数效应(effectsof plurality)以及个体的应对。
除了最小化结构外,治疗师还得努力寻找团体动力的主线,以使自身的反应契合团体进程。治疗师必须克制住所有的精神分析性思考和解释,把这些东西留给自己,用他的分析性思考来确定干预策略。
3、议程团体
亚隆在他《住院团体心理治疗》一书的第五章中描述了一种极具保护性的结构化团体治疗模式,应用于精神科病房中的住院病人:亚隆称之为“议程团体(AgendaGroups)”。每次治疗开始时,他都会邀请病人将他们所带来的相关议题汇总起来,也就是说他们想讨论些什么。接着他会让他们彼此协商,确定当次治疗所要讨论的议题。治疗快结束时,亚隆再让病人自己收尾,得出结果或决议。这种方法旨在促进社会学习,而无深度退行动荡之危险。
议程团体的结构
a) 治疗师关于团体目的和团体基本流程的方向性声明;
b) 协商并确定治疗的议题;
c) 对议题进行工作:团体的主要任务;
d) 总结讨论.
4、主题中心团体心理治疗
在此类型的团体中,我们要在每次治疗中去寻找团体逐渐浮现的主题,并将团体的讨论引导到此团体主题上来。同样地,在治疗中我们要避免深度的退行,以保护那些结构缺失或具缺陷的病人。
此种团体的核心观念是:团体的动力会影响团体的讨论内容,而团体的讨论内容又会反作用于团体动力(骑士和其侍从的故事)。我们称之为“等价原则(PrincipleofEquivalence)”。通过聚焦于团体主题,我们同时也在对其动力进行工作,而不必刻意地去将团体的注意力放到此种等价性上。
团体治疗师需要能够巧妙地制定团体主题,使其与团体动力的联系显而易见,而无须特意指出这一事实。这有时不太容易,但却能够很有效地引发团体成员的改变。
5、主题中心互动性团体
这是由Ruth Cohn所创建的团体类型,旨在达到特定目标,通常是心理教育目的。团体的每一次治疗,都会根据相应目标而设立一特定主题,并且以一种非常特定的进行。她将此种团体定义为“生活学习会心团体(living-learning-encounter)”。
治疗师在带这样的团体时,需得同时照顾到个体成员的感受,团体中的互动和交流,以及团体主题的发展。治疗师注意力的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球形中的一个三角,其中“我(Me)”代表着个体成员,“我们(We)”代表团体互动,而“本我(Id)”代表团体主题。而球形或球体则代表了团体的环境,其对团体里所发生事情的影响,以及团体本身对其环境的影响。
治疗师要注意让这三角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其中一角失衡了,治疗师就得将团体的注意力引导到其余两角中的一角上去,以重建平衡。如果治疗师觉察到来自球形或团体环境的重要影响,团体的注意力应被引导到这上面去。
每次治疗开始前,治疗师需得想好与目前团体动力相一致、并且有助于朝向团体目标发展的合适主题。在将主题抛给团体之后,治疗师应该让团体先静默一会,让团体成员观察自身对此主题的内心反应以及脑中浮现出的任何联想。在此静默之后,再让他们去表达任何想要表达的东西。关键原则是每个团体成员都是他自己的“”,为他自己负责,并且带入或克制住任何他所想呈现的东西。另一重要原则是,团体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扰动均应得到表达:不要落下团体过程中的任何一名成员。团体中的任何一个问题均应做如下思考:此人通过这个问题想表达什么呢?所有成员都只代表自己发言,而不是“我们认为(weare)”,或“情况是(itis)”。此种团体的兴趣焦点在于围绕着相关主题所呈现的团体动力过程。团体主要关注的是促进自主性和相互依赖性的发展。
目前为止,我们所谈论的是团体的聚焦和结构问题。我听说有这么一种说法:没有意念,没有对事物的十分专注,没有对所处世界和环境的完全开放,很难成事。我认为这也适用于上述的这些团体概念:在应用这些团体方法中的聚焦和结构工作的同时,需要对你以及团体所处环境的完全开放,不要忽视你所置身于其中的球形和磁场。
班风是班集体中大多数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意志情感的共同表现.良好的班风,它潜移默化地主导着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无形地支配着班级成员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使班级始终保持热爱学习、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积极状态.一个好的班级,必定有着良好的班风.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重视良好班风的建设,并根新形势的特点,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形成具有本班自身特色的班风. 一、班主任素质是班风建设的前提 班主任是学校全面负责所在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工作的管理者,更是所在班级学生德育工作的导师.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与社会接触面增大,思维日趋活跃,对人和事物的不信任度在增加,对管理的颠覆心态也十分激烈,因此要建设良好班风对班主任的要求也就更高.大家常说“教师无小事,事事做表率”,“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班主任的素质在班风建设中的重要性. 首先,班主任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我们常说:“亲其师”从而“信其道”,面对各种诱惑俱全的形势和思维活跃的青年人,要树立良好的班风,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要志存高远,忠诚教育事业;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格;还应在学生面前表里如一,言行一至,从细微小事上做起,筑起自己人格的长城.同时,班主任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 其次,班主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育人是班主任工作的最终目标,良好的政治素质必不可少.班主任要能认清形势、把握大局,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分析各种现实问题,能为学生指点迷津,用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公德的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班主任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年人对事物认识的不成熟,处理问题方法的不妥当,以及跳跃易变的青春期性格特点,常常极易让人产生挫折感.无论何时,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要善于自我调节,成功时不忘乎所以,失败时不自暴自弃,坚定自信,锲而不舍,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稳定的情感,总是把自己最阳光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在无声中感染学生的情绪,让班级始终维系一种激昂向上的氛围.二、摸清“学情”是班风建设的基础 摸清“学情”是班风建设的基础,这对刚接班或新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尤为重要.因为只有知悉学生状况,班级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班风建设才能符合本班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摸清“学情”主要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掌握学生个体的状况.它包括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水平,学生家庭教育文化背景及成长环境.二是掌握班级的整体表现.它包括本班综合考评在全校班级的位置,本班多数学生的意志品质、价值取向等.班级整体表现的掌握需要求班主任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如教室环境、宿舍卫生、共同爱好等,还要注意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学生在同一事件上的表现差异,这些都反映出班级的整体状况.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透过表象洞悉班级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对本班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为班风建设打下可靠的基础. 三、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风建设的动力 现代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动力来源于对目标的期望.有了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学生看到自己班级的美好前景,认识到自己能对目标产生影响,学生才能产生责任感和积极性,整个班级就会有凝聚力,有效地促使良好班风的形成.确定目标应遵循“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这里的“大同”是指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同”的确定必须是在摸清“学情”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具体实际,一定要注意制定的目标切实可行,为班级绝大多数学生所认可.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求“小异”——学生个人的特长和小目标.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特长,为班集体的各项活动添光增彩,是形成本班特色班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鼓励提倡学生进行健康的自我成长目标设计.三是在实施的目标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各自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逐步实现. 三、科学的制度是班风建设的保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对学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是个人品行人格自我评定的内在尺度,对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因此要达到建设良好班风的目标应有科学的班级制度作保证.所谓科学是指一个班的班级制度既要符合学校整体的大环境,又能照顾到本班的具体情况;既有全校学生必须遵循的“大规矩”,又有班级特色的“小规矩”;既是强制性的必须,又是班上绝大多数学生的自觉认同.从管理学来说,班级制度应是具体的、明确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了是对或是不对,都应让学生一目了然. 制度重在遵守,落实是关键.是否落实可以从集体和个体两个方面去进行考核检查.集体指定期对班级工作进行总结,从中发现优点,找出不足,以扬长避短.分析不足时要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纠正的措施和方法.平时,班主任根据自己的观察,任课教师的反馈,班务日志的记载,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及时召开班会,进行纠正,防患未然.个体指定期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评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应在深入细致指导基础上,本着适度原则,对其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个别学生中出现的反复,要正确对待.考核检查应坚持一贯原则. 四、学生干部是班风建设的核心力量 学生是班级工作的主体,班干部是班级工作的核心,因此选拔、培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对班风建设至关重要.选举时要大力推荐那些作风正派,关心集体,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当班干部.分配工作时要注意他们的能力差异,做到量才录用,因材使用,人尽其才.上任时应有庄重的聘任和严肃认真的就职发言,让学生既体会到班主任对班干部工作的重视,又把干部推到全班学生的面前,接受的监督.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班干部进行传帮带,既交任务又教方法,既检查他们工作的情况又帮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同时,班主任要注意学生干部在班级工作中“两面性”,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学校、在老师面前,表现非常优秀,但是离开学校、背着老师,各种“毛病”都一一暴露.对这种现象,班主任应认识到它对班风建设的严重危害,要极早发现,极早解决,但要注意方法.首先不要轻易断定学生干部是在欺骗老师,欺骗学校,道德品行不佳,要看到这种现象的出现具有其客观性.其次教学生一些如何处理矛盾问题的方法.第三在总结工作时大力提倡自我批评的作风,鼓励学生干部主动暴露自己的不足,敞开自己的心扉.当然对于确属道德品质有问题的学生干部必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一个团结奋进、敢于负责的班干部队伍,才能在班级工作中起到积极带头作用,在学生中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协助班主任带出一个好的班集体. 五、文化活动是班风建设的载体 人与物的组合形成校园文化的基础,班级文化活动是班风建设的有效载体. 班主任要积极组织本班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包括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集体性的宣传教育和娱乐形式,如读书评书、演讲、文学社、乐队、绘画、摄影、书法、体育竞赛、知识竞赛及各种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既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表现才能的机会,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增强学生判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班级健康、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形成. 让每一项活动都有收获.“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育无小事,事事做表率”,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应从有利于教育学生出发.组织文化活动班主任要亲自指导,做到每一环节都精心策划,周密安排,认真组织,从环境气氛、时间的确定、发言的安排到议程的次序等,都要一一考虑周全,力求符合规范,让学生从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每一次活动都充分发挥其寓教于乐的作用,取得应有的成效. 六、重视非正式群体对班风建设的消极影响 班主任工作难做,我认为就难在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教育.非正式群体主要包括兴趣群体、后进生群体、哥们义气群体等,做好非正式群体特别是其中的消极型和有害型群体的管理和教育,有利于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首先,要对非正式群体对班风建设的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到其有利有害的双重性.其次,要摸清和掌握有害型、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数目、成因、背景及“领导”人物、人员结构及观点、兴趣、爱好等,并应特别重视其对班风建设潜在的消极作用.其次从实际出发正确引导,进行有效地管理,一是及时多谈心,晓之以理,明其利害;同时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尽量降低和消除其消极影响.二是要做好“领导人物”的工作.在尊重其人格、不违原则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利用其较高的“威望”和号召力去影响群体成员.三对经常故意,又屡教不改的群体及成员,进行跟踪“防泛”监控,对劣迹严重的要以利用校纪校规施以一定的震慑作用促其转化.总之,非正式群体特别是有害和消极群体对班风建设的消极影响我们要估计足,要看到其严重性,要多下功夫,力争发挥其正效应,趋利避害.实践证明,建设良好的班风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带课老师的配合,需要后勤管理人员的配合,更需要班主任和自己的班集体长期努力才能逐步形成.
心理沙龙是一种以心理学为主题的社交活动,旨在为参与者提供一个自由、开放、互动的交流平台,让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心理经验、感悟和思考,从而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共鸣。
以下是心理沙龙的举办步骤:
1.确定主题: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的主题,可以是某个热门话题、某种心理问题、某个流行的理论或方法等。
2.确定时间和地点:根据参与者的时间和地点方便性,选择一个适合的时间和地点,最好是一个安静、舒适、具有交流氛围的场所。
3.邀请参与者:通过社交媒体、邮件、等邀请参与者,可以是朋友、同事、业内人士等,也可以是对该主题感兴趣的人群。
4.确定议程:根据主题和参与者的需求,制定一个详细的议程,包括开场白、主题介绍、分享经验、讨论互动等环节。
5.准备设备: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如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笔记本电脑等,以便展示相关资料和进行互动讨论。
6.主持活动:在活动当天,主持人需要准备好开场白、介绍主题、引导讨论、总结活动等环节,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有效性。
7.后续跟进:活动结束后,主持人可以通过邮件、等与参与者保持联系,收集反馈和意见,以便改进下一次的活动。
总之,心理沙龙是一种创新的社交形式,通过分享、互动和交流,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心理学学习和实践平台。
我觉得这样挺好,毕竟有时候开会是真的挺闷的,你也挺烦没事就开些两句话能说完,但是非要啰嗦一个小时的会吧?
其实议员们开会倒还有点意思,毕竟双方观点不同,还是需要动动脑子想想如何反驳的,至少是这次会议的参与者,而不是仅仅是坐那儿听的参加者。
当然有的议员打架并不是真的,有的是事前安排好的,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演给普通人看的,不过也有真打的,意见不和,谁也不比谁官儿大,谁也不走谁的关系,说不过,或者太愤怒,情绪控制不好,打架就在所难免,能动手也绝不吵吵,虽然有失体面,但是自己高兴就好了。
▲安倍晋三冷眼旁观
扯掉衣服这事发生在日本,在扯掉女议员衣服这件事上,他们还是太不地道了,毕竟是个女士,让她在众目睽睽之下就这么被曝光,实在是有点过分,这就和扒了男人的裤子让他一样。
▲撕扯中
不只是在日本,其他国家也存在这种议员互殴的情况,扔鞋子的也有,扇巴掌的也有,有意见可以提,也可以动手,但是怎么可以扯掉内衣,撕开衣服?太不地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