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16岁少年深陷网瘾(孩子,别让网瘾回了人生 作文)

孩子,别让网瘾回了人生 作文

小梁辍学了。得知这个消息,小梁的老师、同学都震惊了。14岁,正值青春好年华,本应在课堂里求知的他,却在网络中迷失了方向。几天前,我见到了他,令我吃惊的是,这位长相俊朗的阳光少年,面对好言劝阻的父亲,居然推推搡搡,恶言相向,显得异常狂躁不安。
网瘾猛于虎小梁曾经是个很不错的孩子。小学时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升入初中后,起初成绩还不错。但自从玩上网络游戏后,学习兴趣锐减,成绩不断下滑,上学期期末考试,竟有三门功课不及格。小梁接触网络游戏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但网游对他就像有着超强引力的黑洞,他沉迷在虚幻世界里,在血腥与暴力中,追逐着虚拟成功的快乐。他的心灵被网络游戏填得满满的,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看着小梁的背影,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我为他感到惋惜和担忧。才14岁就辍学了,今后的路他该怎样走?那一刻,有一个声音反复在我脑海里回响:网瘾猛于虎。
网瘾猛于虎,这决非危言耸听。网瘾之于未成年人,其祸害决不在吃人的老虎之下。这样的事例,实在是不胜枚举。
2004年12月27日清晨,天津市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的楼顶上,一个少年面向东方,平伸着双臂呈飞天姿势纵身跃下,去追寻网络游戏中那些虚拟的英雄。一个曾经品学兼优的花季少年就这样夭折了。他叫张潇艺,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在坠楼身亡之前,他连续玩了36个小时的网络游戏。
2005年11月10日,安徽省一位叫胡彬的初三学生,在连续玩了11天的网络游戏后,吞下了剧毒农药“百草枯”,虽经六天六夜的紧张抢救,仍未能挽救胡彬的生命。胡彬在生命弥留之际,两只手还在做着打游戏的姿势不停地颤抖着。
2005年10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个叫孙小波的16岁少年,因上网没钱了,连夜赶回村子到其叔公家里偷钱,被发现后,孙小波竟连杀三人,随后,揣上偷来的600元钱赶回县城,若无其事地去玩他为之疯狂的网络游戏,直到公安干警将其抓获。
网瘾是一把软刀子
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正是网瘾危害青少年最有利的佐证,它就像一把软刀子,一点一点地消磨青少年的人生信念和动力。
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它的价值观、行为规则和现实社会是不能画等号的,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比如,在网络游戏中,你可以任意“杀”死你的对手,对你的“”行为,你非但不必承担责任,反而能因此获得利益,比如增加经验值、获得对手的装备等。而现实社会中,是最严重的犯罪行为之一,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在网络中沉溺久了,不知不觉中,你会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差异,产生道德认知模糊、角色错位。比如,慢慢地你会觉得通过损害他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可行的、合理的,把网络世界里的价值观、行为规则挪到现实社会中来。这是什么?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道德认知的扭曲。而这些改变带来的影响,则可能改变你的人生。
孙小波一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孙小波归案后交代,他时一直不停地砍、砍、砍,直到对方不能动弹为止,这与他玩的网络游戏中砍杀的动作如出一辙。在他的意识里,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已被混同了,他在现实社会中扮演着网络世界里的角色,这是多么可怕的角色错位。
迷上网络的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对网络的兴趣却日见升温。宁愿挤出大块的时间去熟悉网络中的那些游戏规则、技巧,却不愿在学习上多花费一点时间。网瘾的形成是个渐进的过程,就像人陷在沼泽里,一点一点地沉下去,最后才引来灭顶之灾。随着时间的推移,耗费在网络里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在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原本的学习激情悄然逝去,曾经热血澎湃的青春梦想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人失去了理想和方向,那是极其可怕而又可悲的。
网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学习、人生、健康、人际关系、家庭、金钱等等,它的影响如影随形,随处可见。我特别想提醒的是,它还是滋生犯罪的温床。北京市2005年曾做过一项统计,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80%都与网络有关,这是多么惊人的比例。
你从网络里得到了什么?
如果我问你,孩子,你从网络里得到了什么?你可能会说,我得到了快乐。可是,你是否意识到,那短暂的快乐,是以你一生的幸福为代价的,这样的交换,你觉得值吗?
对于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来说,设计、开发、运作一款游戏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而要实现这一目的,他就必须在游戏设计上抓住你的心,比如,设置等级分、经验值、装备等等,这叫奖赏机制,为的是让你能获得虚幻的成就感,让你得到虚拟成功的快乐,让你产生继续玩下去的冲动。
我们以某个在网络排行榜上人气指数靠前的游戏为例,来看看网络游戏是怎样牵着你的鼻子走的。
在这个游戏的设计中,装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因此,拥有一套顶级装备,是玩家梦寐以求的,而一些顶级的装备只能靠杀死超级怪兽获得。假如你是一个60级的玩家,当你打开一个杀超级怪兽的游戏副本,副本说明告诉你,你必须组成20人的团队,才能和怪兽对决。这是第一个牵住你鼻子的设计。于是,你在发出组团邀请后,只能耐心地等待。等待的过程,或许是一小时,或许是两小时。好不容易组团成功了,开始向怪兽发起攻击,这时,你会发现,怪兽凶猛无比,要想杀死它决非易事,一不留神,自己的团队反被消灭了。还能怎么办?只能重来。这是第二个牵住你鼻子的设计。在杀怪兽的过程中,你不能中途退场。因为,你的中途离场,可能将导致团队全军覆没,那样的话,这一夜的辛苦白费了不说,好不容易组成的团队也就散伙了,你也会因此受到其他玩家的鄙视。这是第三个牵住你鼻子的设计。有时杀到半夜,你的团队才杀死一个或两个怪兽,可大家已疲惫至极,只好收兵,相约明天再战。因为规则规定,剩余的任务必须在三天内接着去做,否则前功尽弃。此时的你,除了被游戏牵着鼻子走,还能有什么办法?杀死一个怪兽,从它身上掉落的装备只有三五件,根本不够大家分的,怎么办?除了继续组团拼杀外,别无他法。这又是一个牵鼻子的设计。这还是20人组团拼杀的副本,还有40人组团拼杀的副本,而这样的副本有几十个。有时,耗时数个月,连一个副本都没打通。难怪有玩家哀叹,有时候打副本打得都想吐了,可没办法,只能硬撑着。
想一想吧,孩子们,像这样没完没了地耗在游戏里,到底是你在玩游戏,还是游戏在玩你?在游戏里耗费了那么多的时间、精力、金钱,除了得到一些虚拟的等级分、经验值、装备外,你还得到了什么?
孩子,请听我说,网络从它问世的那一刻起,就是以其工具的属性而受到人们青睐的。网络确实是个好东西,生活在21世纪,要你们不接触网络,既不现实,也不明智。但是,网络是工具,而非玩具。我们应该学做网络的主人,让网络为我所用,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的好帮手。如果你将网络视为玩物,沉溺其间,身不由己,是不是已沦为网络的阶下囚了呢?如是,那该是谁的悲哀?
该回头了,孩子,别让网瘾毁了你的人生。

闺女上高一今年16岁,成绩很差沉迷手机,

16岁上高一,成绩很差,玩手机。这些青少年所容易犯的一些毛病,这个孩子几乎都有了,怎么帮助这个孩子呢?

第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有这样的一些毛病,不是一天两天是形成的,要想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耐心的做一些细致的工作,跟孩子讲一讲学好会怎么样,学不好会怎么样,跟孩子说一说,刻苦学习就能够提高成绩的可能性。让孩子树立起信心,让孩子知道学习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且让孩子能够知道,现在努力不会太晚。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唤醒他内心的那种对学习的热情。

第二,教给孩子学习方法,帮助孩子学习进步。让孩子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提前预习课后复习。搞好这些常规学习之外,加大学习力度,让孩子在学习当中找到乐趣。从获取知识当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依托。手机上的乐趣终归是一些虚拟的乐趣,而只有学习才能够让人充实,才能够让人充盈。

第三,让孩子慢慢的改变手机对她的诱惑,自觉的手机。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去通过看书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性。切不可生硬的没收孩子的手机或者是不给孩子手机。那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激烈的反应。孩子这么些年,依赖手机,就像一个人喜欢抽烟一样,像孩子断奶一样,你硬不让他抽烟,硬不让他断奶,他是受不了的。让孩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之前,也要先给孩子讲讲手机对他的不良作用不良影响。

第四,一定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孩子才能够树立起信心。如果家长觉得孩子不行了,完全报,对孩子不管不问,那么孩子可能就真的完了。孩子很可能不是上清华北大的料,但是孩子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的。现在才是高一,还有时间,只要把孩子纠正过来,孩子就会进步。如果你没有好的办法,你可以在今日头条上搜索“焦老师讲教育”关注并私信我“上进心”三个字,我会把转变我自己的孩子的方法,毫无保留的告诉给你。

关注焦老师讲教育,致力于青少年教育,让孩子每个人都进步,都最大限度的接近成功。

南京16岁男孩子与母亲先后坠亡,悲剧的背

今天一早,又看到一则悲剧新闻:南京江宁区一对母子先后从十六楼家中坠亡,起因是母亲因儿子沉溺网络游戏而痛心,进而引发激烈,从而先后双双坠亡云云。

详情不得而知,在自媒体时代,这个社会每天上演的离合悲欢已让人麻木。我想如果不是或关注度高的新闻,除非亲历者的亲朋好友,所有的新闻很快会成为旧事,随风而逝。

而我之所以提到这则新闻,是因为前段时间一次课堂上,讲到一个关于传统游戏与网络游戏的题目时,我特地给学生讲到了我们的一条校规:志达学校的在校学生,严禁携带手机等通讯设备;对学生的假期纪律要求中,也明确规定,严禁志达学生进网吧或者用父母手机玩网络游戏,否则,一经发现,学校将对其予以劝其转学之处分。

之所以如此严厉,是因为我深切的明白,在网络游戏的诱惑面前,不说孩子,就算大人,又有多少能够抵抗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网络游就是电子毒品,却又有太多太多的家长把手机当做给孩子的奖品;把游戏当做给孩子找的玩伴;把电脑游戏当做开发孩子智力的工具;把网络游戏当做解脱自己的好事……太多太多了,我目睹了太多因沉溺网络而放弃学习的优秀学生,也见到了太多的家长哭诉自己的孩子被游戏害了。

但又怪谁呢?在孩子最初接触网络游戏的时候,有多少家长是听之任之的?他们常常认为孩子只是玩一下,没多大关系。殊不知,又有多少孩子有强大的自控能力,能够在电子毒品面前全身而退?所以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要想毁掉一个孩子,给他一部手机就行了。

永远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抗诱惑的能力,好逸恶劳是人的先天本性,趋吉避凶才是人的后天选择。人之所以选择劳累,是因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以及做为人的责任;如果可以,估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安逸享受——无论是感官的享受还是心理的享受,总比做苦行僧要让人容易接受。

不要试图去考验自己的意志力,在缺失信仰的国度,守住做人的底限已属不易。我至今不会玩任何一种完整的游戏:十年代才兴游戏机时,我没钱;后来时兴电脑游戏时,我没时间;再后来智能手机、网络游戏大行其道时,我不屑。一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该做的正事,该读的书,该看的电影,该陪的家人,该见的朋友等等等等,尚且忙不完,哪有闲心闲情,去玩那些伤眼伤身伤情伤心的破游戏!

何况,还伤钱!这和让自己被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的傻子有什么区别?

靠设计游戏去挣青少年钱的商家是社会最大的毒瘤!让网络游戏大行其道、网吧遍地开发的社会是病态的存在!远离电子毒品,珍惜青春时光,多读纸质经典,不沾网络游戏,心怀家国天下,立志发努力学习,才是当今青少年之应该践行的思想!

孩子网瘾大,怎样才能纠正过来

“瘾”这个字,它的偏旁是病字框,意味着是一种疾病。如果是疾病,都会在生理上产生不良的反映。所以“瘾”的原义就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比如我们常说的毒瘾、酒瘾等,靠意识难以抵抗,并对生活和生理产生不良影响。后来瘾就泛指对一件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比如一个人有购物瘾、棋瘾、钓鱼瘾等等。

孩子对网络可能是感兴趣、喜欢、热爱、沉迷,当父母认为孩子网瘾大的时候,其实是给孩子下了一个很宽泛的,不准确的定义。

如果给“网瘾”一个确切的定义,我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难以自控,不顾生理需求也要去玩,比如有的孩子为了玩网络游戏,不仅不上学,也顾不上吃饭和睡觉,连基本的生理需求也顾不上了,这可以说是有网瘾。

对于真正有网瘾的孩子,是需要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的。而对于沉迷网络的孩子,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是需要改善亲子关系。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足够多的爱、尊重、支持、还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算是喜欢玩游戏,一般不会沉迷在游戏当中。所以,作为父母就要察觉一下,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如何?家庭的氛围如何?是不是每天对孩子都是指责、批评和讲道理呢?或者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自己和另一半的关系怎么样,是相亲相爱还是每天战火嚣烟的?

第二个方面是接纳。当我们对网游恨之入骨的时候,孩子心里什么感觉呢?因为网游是他非常喜欢甚至为之着迷的一件事物,当你完全否定了网游,就等于否定了你的孩子。当你说网游一无是处的时候,那么就把孩子推向了你的对立面。

第三个方面是不乱贴“网瘾”的标签。网游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最多是热爱或非常喜欢,沉迷和上瘾的并不多。但如果孩子被贴了网瘾的标签,就给孩子心里造成一种暗示:我得了网瘾,我摆脱不了网游,不玩网游我受不了。如果孩子多次受到这样的暗示,就更容易沉迷网游和对网游产生上瘾。

第四个方面是发展孩子多种爱好。当孩子有某方面兴趣爱好或者表现突出的时候,会弥补他在学习方面成绩不好的不足,也就是说他的竞争性得到了发挥,就不会通过网游去找力量和成就感。孩子有其它的兴趣爱好,还会分散一部分精力,不会对游戏情有独衷。同时作为父母,也要起到榜样作用,在家时尽量少玩手机,周末可以带孩子爬爬山,进行户外活动。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抑郁症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