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就业方向:
1)进学校当教师 大中专院校心理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教师、大学生政治辅导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教育机构科研工作者等。 进大学当教师,一般来说,研究生比较容易进,本科生相对较难;进中小学做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咨询老师,以本科生为主,尤其是女生比男生更易就业。
2)到行政事业单位当公务员 心理背景大学生目前能够进入的主要行政事业单位有公检法系统和教育管理部门。一些特殊的行业对心理毕业生的需求较大,如司法厅局、公安局以及所、监狱等,还有各级教育行政和研究部门每年都有一定数量进人指标。 对于“铁饭碗”的教师和公务员,相对来说就业的竞争也比较激烈,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学习好、学生干部、党员、研究生等都是竞争中的硬指标。进高校当老师的,没有研究生学历较难。进当公务员的,每年的考试对应届毕业生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名额有限。所以,也不容易。
3)入伍进部队 近些年,基层连队、武警部队从地方大学招收具有心理背景的大学生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人心理辅导工作等,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途径。 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进部队从事战士心理辅导或做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容易出成绩,而且待遇也较高。武警系列中,消防部队、边检、缉毒等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需求。
4)进企业 对于心理背景的大学生,企业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从销售人员的培训、客户消费心理分析、产品设计的人性化心理分析,到从事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人才测评、职业评估、员工心理素质培训以及对承受心理高压群体的释压训练等,都需要专业的学过心理的人才来完成。最近几年,在一些高压力的行业(如新闻、广播电视、保险、销售、银行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对员工进行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即企业EAP项目)。这也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5)进社会专业服务机构 从事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家庭、婚姻指导、心理辅导(医院、社区)等专门咨询服务工作等。这些专业的服务机构,多数以私营公司或机构为主,对接受过专业咨询技术培训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从事这些专业的咨询服务具有较大的就业竞争力。在中型以上的城市,这些机构能够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位。
6)自主创业 创建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培训机构、社会调查专门机构等。开办心理诊所、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开办心理教育培训中心都是自主创业的主打项目。 发达地区的心理咨询的薪资还是很客观的,但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收入很高的心理咨询师并不多;心理培训,基本上以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为主,属于大众化创业项目,投入少,回报快,但前期投入和利润低,市场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育期。
7)公务员。招心理学研究生作公务员的一般是公安系统:公安局、所、监狱、边检站等都是可能的去处。部分单位对于受聘人员的身体要求比较严格,有的还需要进行体能测试。
8)企业。心理学研究生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生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同,心理学学生倡导人性化的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有所互补。但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学这个专业还不是很了解,心理系的学生不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具有竞争力。心理系的研究生还可以从事市场调研的工作,但是人数比较少,一般是本科生稍多。
9)中小学。一般招的是本科生,其心理咨询部门主要是作为“花瓶”来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所以前途不被看好,加上收入较低,一般研究生是看不上的,除非找不到工作,一般是不予考虑。
10)心理咨询工作者。国内这个行业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单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未必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要想有外国同行的薪水有待去开拓。
11)医院和诊所。学习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去医院或心理诊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但是以现今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再加上去医院需要有行医执照,难度比较大。
拓展资料:
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由于人们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要,多种主题的相关研究领域形成心理学学科。应用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包括工业、工程、组织管理、市场消费、学校教育、社会生活、医疗保健、体育运动以及军事、司法、环境等各个领域。随着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迅速发展,应用心理学有着日益广阔的前景。
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及理论来克服其他领域中实际的问题,例如管理学、产品设计、人因工程学、营养学、法律及临床药物. 应用心理学不但包含以下领域: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法庭心理学, 人因工程学,也包含了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及社群意识。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区别:其实它们的研究范畴有不一样的体现。前者主要是从个体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后者是以类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而个体的集合就构成了类,但是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困惑的往往是个体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二者的关系是存在着交集,同时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那么如果要进行研究,自然是需要先学习基础心理学,之后可以继续深入的研究应用心理学,但是,各个流派的对待相同问题的治疗是不同的。
中.国.很.多.大.学.的.文.凭.国.外.都不认可的,你可以联系你要攻.读的那个学校,看他承不承认你所在学校的学.位。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关于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研究,国内外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见解,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理论: 一 华莱士的“四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艺术》,他在该书中通过对许多创造发明家的自述经验的研究,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启发和检验的有名理论. 1.准备阶段 这是提出课题、搜集各种材料、进行思考的过程,也就是有意识地努力的时期.要想从事创造活动,首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思维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而且,这些问题决定着思维的方向.因此,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成为这个阶段的重要一环.接着,思维者有意识地收集资料、挑选信息,或同时进行一些初步的反复试验,认识课题的特点,通过反复思考和尝试来努力解决问题. 2.酝酿阶段 假如直接的解决不能立即得到,酝酿阶段随即来临.酝酿在其性质和持续时间上变化很大,它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也可能要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个时期里,思维者不再蓄意解决问题,或者说已经暂时“放弃”了,在现象上看是有意识的努力一度中断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据华莱士讲“无意识的大脑活动”仍在继续,即大脑的潜在意识仍在不知不觉地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着筛选和重组.日本创造心理学家高桥浩曾在谈到这一阶段的特点时说:“创造性思维也和造酒一样,需要有个酝酿期.在第一阶段中,经有意识的努力而得到的东西大都是勉勉强强、比常识稍胜一筹的东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酝酿期,和酿造名酒一样,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渐成熟起来.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这个酝酿期,也没想到有经历这一个时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阶段里徘徊.” 3.启发阶段 这一阶段又称顿悟期或灵感期.这种“顿悟”,并不是本人有意识地努力得来的.它的出现,大都是在疲倦极了、一度休息之后,或者是正当转而注意别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时候.这种所谓“顿悟”,主要并不是由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视觉上的幻象表达出来的.这种顿悟一出现,就十分不同于别的许多经验,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强烈的,以致会脱口喊出:“是这样的”,“哈!没错儿!”华莱士把这种经验称为“尤瑞卡经验”.如阿基米德终于寻到了希腊王向他提出的检验王冠含金量问题的解答时,从浴盆里跳出来,狂喜地在大街上边跑边喊,向世界大声宣告:“我已经找到它了!我已经找到它了!” 4.检验阶段 并非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会以这种突然的强烈的经验而告终,这种经验也可能是和问题的错误解决伴随产生.所以,这种灵感的成果还必须经历一个仔细琢磨、具体加工和验证的过程.这是对整个创造过程的反思,以使创造成果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并物化为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一阶段,又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 二 刘奎林的“序列链”理论 刘奎林是目前我国系统研究灵感思维的一位学者,他在华莱士,“四阶段”,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思维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诱发灵感的机制序列链”理论.他认为这个序列链由五道程序组成,即“境域——启迪——跃迁——顿悟——验证”. 境域,即指那种足可诱发灵感迸发的充分且必要的境界.以文学创作为例,这种境域如托尔斯泰所认为的,创造者入境后表现出来的那种潜思维与显思维随意交融,思意驰骋,神与物游的“忘我”境域,正是“创作的最高境界”.启迪,就是指机遇诱发灵感的偶然性信息.创造者的灵感蕴育一经达到了饱和程度,只要有某一相关信� ��偶然启迪,倾刻间就可豁然开朗.跃迁,即指灵感发生时的那种非逻辑质变,经过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互作用,潜意识即进入一种跨跃推理程序的、非连续的质变过程.潜意识的信息加工过程,一般说,人们无法意识到在形态上或在能量上的中间循序过渡环节,它是灵感思维的一种高级质变.顿悟,即指灵感在潜意识蕴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时的瞬间表现.验证,即指对灵感思维结果的真伪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鉴定.以上五个程序,彼此间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一个以显意识去调动潜意识,诱发灵感发生的有机系统. 刘奎林的“序列链”理论,为我们说明了灵感思维的全过程所需经历的五个阶段.灵感思维虽然与创造性思维不是同一概念,但灵感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重要地位.我们从华莱士的,“四阶段”理论中可以看到,其“酝酿”“启发”的过程,着重指的也是灵感思维的过程.刘奎林的“序列链”理论,则着重说明的是灵感思维的全过程.我们将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就会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三 吉尔福特的“发散一辐合”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中,提出了发散思维(divergentthinking)和辐合思维(convergentthinking)的区分.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吉尔福特提出的发散能力测验要求不止一个正确的答案,其评分的主要依据是反应的新颖和多样.例如,要求受试者提出一块砖的多种用途或给一个短篇故事想标题.辐合思维是依据给定的零散信息得出一个有效的或合理的答案或结论.具体说,辐合思维是在发散思维所提供的大量事实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比较从中提出一个可能正确的答案或结论,然后经过检验、修改、再检验,甚至被,再在此基础上集中,提出一个最佳的、有效的答案或结论.例如,就一篇短故事给受试者提供好几个题目,要求受试者从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标题来. 在一个完整的思gWt*动中,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是互为前提、交互进行的.一般而论,面对一个课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思维者总是先千方百计调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每一个知识经验者是以往辐合思维的产物.我们说解决问题须以知识经验为前提,也就是须以辐合思维为前提.调集有关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即通过联想和回忆,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寻求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途径和方案.这是一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尽量争取一题多解的过程.经过这样多角度地、灵活地、细致地思考,便最大可能地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途径,而这各种各样的假设或途径中即包含着在相对意义上最佳的、富有创造性的结果.当思维达到一定的发散程度后,便需要及时改变思维策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辐合思维.这是一个由多到一或众中挑一的聚合过程,它需要对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反复地分析、比较、加工、整理,最终求得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或途径.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既离不开发散思维,也离不开辐合思维,而且呈现出一种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交互推进的思维程序,即“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的程序.无论科学创造或文艺创作,都是在经历这样一个思维行程之后才获得创造性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