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是在12~16岁,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轻度抑郁症常伴有情绪低落、不合群、离群、躯体不舒服、食欲不振及睡眠障碍,在行为方面,动作迟滞,无精打采,表现为被动、依赖、退缩,不愿意与人主动交往。
精神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幻听是最常见的一种幻觉,但也可见幻视、幻触(包括觉、幻味或幻嗅。
谢邀
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12年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了很多得了抑郁不能上学的孩子。有的孩子以前甚至是非常优秀的孩子。
抑郁是严重的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和对自己的极度攻击。对自己的极度攻击又导致了更严重的沮丧和挫败感。身体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就像电路断电了一样,启动保护机制。所以这个阶段的人是没有动力去做任何事情的。
所以如果是中度抑郁在家那么最重要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心理咨询师释放情绪,调整状态。而不是如何自学。如何自学是在状态调整好之后再考虑的事情。因为即便自学也学会有好的效率。反而因为迫使其学习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并且在这个阶段家长也要做咨询。因为家长要学习和了解如何陪伴抑郁的孩子。这样才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恢复。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观点不同的人,以及你们的每一个观点。
儿童抑郁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
儿童青少年学生中大约有37%左右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
国内郭兰婷等发现10-12岁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3.1%。抑郁障碍也是的主要因素,国内对1393名11-18岁儿童 少年的调查发现:观念发生率23.5%,未遂发生率2.6%, 其中 33.3%为多次未遂。
这一连串的数字都揭示着儿童抑郁症的高患病率和高率,所以各位爸爸妈妈,孩子的心理卫生还是需要重视的。
儿童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和危险性高,必须及早诊断和治疗。如果能够及早发现,那么爸爸就能够给到孩子有效的心理干预,陪孩子从深渊中爬上来。
儿童抑郁症的症状
生理上:
1.以各种身体不适为主诉,儿童由于意识不到情绪变化,因此跟医生诉说的常是躯体症状,而非抑郁情绪。
2.躯体症状,常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或头昏、头痛、疲乏无力、胸闷、气促、胸痛等各种躯体不
适。
3.其他。有研究表表明,儿童抑郁症患者幻觉较成人抑郁症患者明显。
心理上:
1.情感低落, 心境恶劣。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常自述感到压抑,“不愉快”、“没意思”。
2.自我评价低,自卑感及无助感强。自认为脑子笨,自卑感强,自责自残,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对日常娱乐活动和学习丧失兴趣, 不愿上学。另外, 抑郁症患儿常表现为抗挫能力差。
3. 逐渐产生观念。
行为上:
1.情绪激动、易怒。研究表明, 儿童抑郁情绪不一定通过言语表现出来, 有时可能突发的表现为发脾气、易激怒。
2.经常哭泣。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受限制, 因此常通过哭泣表现出来, 且不易接受安抚。
3.思维、言语迟缓。思维速度缓慢, 反应迟钝, 思路闭塞, 语速明显减慢, 主动言语减少。自觉“脑子糊了一样”, 学习能力下降。
4.运动迟滞,有攻击行为。行为迟缓, 不愿与他人接触, 不愿外出, 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少数患儿的行为表现为不听从管教、对抗父母、冲动行为、攻击行为或违纪行为。
当爸爸们发现孩子有类似的行为的时候,那么该怎么办呢?
1、爸爸的家庭治疗
很多爸爸,都是“死理性派”,见到孩子出现这些情况,第一反应是托关系找这个找那个专家给孩子解决问题。
当然这么做也无可厚非,但是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这种想法,才导致孩子出现问题?
因为你一直“就问题”而论,而不是“就人”而论,孩子根本感受不到你的温柔和爱,那么内心又有什么力量呢?
心理治疗中有一个流派叫家庭治疗,他们认为儿童抑郁症就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功能关系问题 (如距离、亲密或支持 ) 所致的,孩子在家庭中的不适应就会导致障碍。
也因此,在家庭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一般是通过选择适当的互动和交往模式, 重新建立一种更加适当的家庭功能。
例如男童家庭中父亲缺位,母亲控制欲过强,那么治疗师就会要求爸爸归位,重新实现爸爸的功能,改变整个家庭的结构和互动。
又例如治疗师会要求爸爸跟妈妈在孩子面前,尽量避免吵架;要求爸爸做个榜样,放下权威和架子;要求爸爸用心聆听孩子的需要,陪孩子完成每一个任务。
我们都明白,如果孩子出了问题,那么大部分都是家庭的问题。作为爸爸一定要坚信,世界上没有那种难以沟通,天生厌学的孩子,有的只是不被理解的孩子。
他们的各种反应:厌学,抑郁,自闭,都只是一种求助信号,而作为爸爸的你,就需要用心去感受他们,耐心聆听他们,找到他们求助的根本内容,从而做出干预。
曾经有一项研究表明, 经过家庭治疗的 32名重型抑郁症青少年在家庭、意图和无助感等方面都明显减少, 与母亲的关系也显著改善,81%的青少年症状得到缓和。
所以希望爸爸们,你们能够真正用心去体验孩子的内心,感受到孩子的煎熬,明悟到孩子的求救。
希望你能够用真情实感来给予孩子回应,而不是一味单纯地用理论知识去面对。
2、寻求助:让孩子好起来
当然,任何一个疾病的诊断都是不能够马虎的。除了症状标准以外,还有病程标准、鉴别诊断等等的过程。所以在还没有专业人士确诊前,爸爸们请不要给孩子随便贴标签。
当然,一旦确诊以后,除了家庭的陪伴以外,还需要专业人士的干预,因为专业人士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
当孩子被确诊的时候,父母的情绪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继而产生各种焦虑。
我举个例子,像孩子得了儿童抑郁症后,其实会严重影响学业成绩,而成绩如果差了,就会给予抑郁情绪一个强化和反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在这个循环中,孩子痛苦,父母也会被卷入进去,他们看到孩子的情况会更加焦虑,从而焦虑的情绪又再度刺激孩子。
总结
爸爸需要的,是给予孩子真情实感的反馈,而不是用你的死理性和理论知识,套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