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可的、自我欣赏程度比自身实情况差得太大的就叫“自恋”了 ,也是一种过于自信的表现。把缺乏自信,富有攻击性的临流自照,顾影自怜的交往叫做“水仙花情结”,意为“自恋狂。
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里比多兴奋的状态。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里比多的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里比多,反向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当然小其不是这样的自恋喽)。
但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这个“自恋”的定义,而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学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自恋,他认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使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合理阐述的。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的回路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
这来自一个美丽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自恋是人性的基本特性之一,所以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的课题,而且也许是最有趣的课题之一。我们可以把自恋分成一般性的自恋和病态的自恋。弗洛伊德:对于自体(自我内在影像)里比多兴奋的状态。从里比多的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里比多,反向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弗洛伊德:同时由于自恋的人专注对象是自己,所以无法发展出移情,所以无法分析。那喀索斯,源自希腊神话,是河神刻菲索斯与水泽神女利里俄珀的儿子。也有水仙花,自恋者的意思。
弗洛伊德与阿德勒都是西方有名的心理学家,但大部分人好像只了解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知道的就比较少。一般大学图书馆里比较多的也是弗洛伊德写的《梦的解析》,其实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比弗洛伊德心理学更有创造性和颠覆性。阿德勒早期与弗洛伊德一起共事过,但是他们在思维模式上的根本分歧导致二人的关系最终破裂。弗洛伊德更注重事情的“因”,也就是说,他会习惯于从以前的事情中寻找潜意识的成因。而阿德勒恰好相反,他认为,心理治疗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而是应该集中在对未来的认知上,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改变,行动起来就能改变,人可以主动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一味的寻找行为表现的原因,我们就会给自己的缺点编造谎言。这种谎言看起来非常合理,这样就可以解释自己的性格缺点,如此便可以理所当然地接受现在的我,而不去改变。然而事实上,我们不去改变,本质上是因为自己不想改变、害怕改变,于是才编出合理的理由。弗洛伊德与阿德勒的努力方向刚好相反。弗洛伊德会寻找事情的来龙去脉。而阿德勒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佛家的禅师,单刀直入,不拐弯抹角,不受情绪支配,也不受以前的”因“支配。一个人如果真的想改变,他就会改变,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借口?他们两人的思维模式其实正代表了人类的两种思维模式,而且这两种思维模式一直影响着人类,直到今天。一种思维模式活在时间相中,一种思维模式活在当下的坐标中。为了更好地理解两位心理学家的思维差异,这里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小孩,就叫小明吧。小明长到十六岁后慢慢出现了自闭、自恋的倾向,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愿意或者很少与其他人交往。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是集中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上。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说这个小孩出了问题,因为他表现得越来越另类。小明其实也没那么严重,他只是不愿意与人相处而已。但是小明的妈妈无法接受孩子的另类,假设她想到了弗洛伊德,她带着小明来到了弗洛伊德的办公室。通常情况下,弗洛伊德会在详细聊天互动的基础上开始寻找小孩子自闭的原因。也就是说弗洛伊德会倾向于认为,小明的自闭一定有原因,而且通常可以经过分析找到。一个人的人格表现,不能看其表面,人格的中心其实是背后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比表面的“显意识”更具有本质意义。经过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小明的自闭行为,与他婴儿时期的成长有关系。小明在婴儿期的时候,由于她的母亲工作繁忙,无法很好地照料他,他的要求经常得不到满足,这种伤害给小明的潜意识种下了自闭的“基因”。假设说小明的妈妈找的不是弗洛伊德,而是阿德勒。那么阿德勒会直接跟小明说:“其实你可以很幸福,你的不幸福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你自己选择了不幸福!”乍一听,这样的治疗方法很奇怪,甚至很荒谬。但是如果我们细细想一想,就会发现阿德勒其实还是很有洞察力的。这种治疗方法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无条件的行动“。我们可能在小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了现在的不幸福,或者说不喜欢自己。但长大了以后,一个人就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而为什么很多人就是改变不了,原因很简单:他不想改变!为什么不想改变?这就需要与心理治疗的人聊天了,只有通过细节性的、有针对性的对话,才能发现治疗者为什么不愿意改变。一旦他发现内心的这种”拒绝改变“意识,就可以尝试去改变,去行动而不是想象。
D |
A,主语残缺。B,“母亲是阶段”主宾搭配不当。C,杂糅,去掉“我们”。 |
如果要写一本关于“我”的书,写出的内容一定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我做的事情。我=我正在做的事儿。我的一生就是这些事件的总和。这些能用语言说清楚的事实总和,我认为就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自我”。我们对此可说,即可思维。那么如何理解“超我”呢?拿电视剧《庆余年》范闲与庄墨韩斗诗那段情节来说,范闲比庄墨韩多了1500年的文化积累,掌握了庄墨韩从没听过、见过的唐诗宋词的精华,轻松地、完美地战胜了庄墨韩。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不可能掌握后一百年知识,但是有可能掌握前五千年积累的知识、文化,有这种可能性的人,我认为是“超我”。那么“本我”呢?我认为“本我”就是可用语言言说的全部事实,即“自我”之外的不可言说的部分。用维特根斯坦概念来说就是我们使用的语言那只可显示、不能言说的“语法”。拿电视剧《亮剑》来说,李云龙的所做所为“本我”的风格强烈一些,而政委赵刚则“自我”及“超我”起的作用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