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你好,在他这个年龄和生活环境下是很容易导致抑郁症的,意见建议: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以开导为主,作为父母的还是最好能多陪陪他
感谢邀请!12岁的女孩正处于青春期的前期,正面临着身体的发育变化,生理的变化也有可能会引起孩子不同的情绪状况。因此,可以先确定孩子情绪低落发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了?脾气是否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想跳楼这一行为是在何情境下发生的?因为问题中并没有具体的描述,故而很多信息不太明确。
一般而言,我们分析人的某个行为或症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一是生理上是否出现了一些状况?12岁的女孩青春期的到来会面临身体的各种变化,以及神经的发育过程中的不稳定等等,家人很可能没有明确的意识到,小女孩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来表达自己的各种变化,甚至内心深处会充满恐惧和不安,只有通过自我攻击的表现出来。
二是心理上是否有一些?自己没有办法解决,同时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帮助自己解决。青春期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面临很多坎,比如说慢慢开始浮现的性意识,想要去探索,甚至已经有了解,却有很强烈的羞耻感,不能接纳自己性别,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然而心理问题肯定不是当下才出现的,肯定累积了一定的时间。根据艾瑞克森的儿童发展理论,孩子会出现问题,往往是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培养起应有的品质。
艾瑞克森认为婴儿期(约0~1岁)时,重要他人是母亲,假如与母亲并没有培养起基本的信任,会让孩子产生对环境的怀疑和不信任,进而会出现焦虑和不安,也就很难培养起希望的品质。
幼儿期(约1~3岁),其重要他人是父母,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同时会判断个人是否需要他人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训练的是自己的意志力。如果这一过程无法很好地成长,那么就可以出现很多的怀疑和不确定性,会对自己没有信心。
学龄初期(约3~6岁),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非常之大,孩子开始学会认同周围的人和环境,为走向学校做好准备。如果家庭并没有提供坚固的后盾支持,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出现认同上的问题,会缺少主动性,遇事时会表现出更多的退缩和回避。
学龄期(约6~12岁),孩子进入了学校,是否能够适应学校的生活,同时具备学习能力,是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孩子如果良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并且可以让自己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并且与同龄的小朋友能够相处得很好。那么孩子才能健康的发展。
三是社会因素,题中出现的12岁女孩,情绪低落,往往会表现的比较没有成就感,在主要的关系和环境中并没有获得更多的认可。 那就要看她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是否能够给她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情绪低落极有可能是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脾气大是希望自己没有满足的部分被看见,而没有被满足,被看见时,她就采取跳楼这一极端的行为,来告诉周围的人,她是值得被重视的。所以一定要妥善处理这孩子的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她养成这种状态的原因,要让她学会慢慢地成长。
欢迎关注@晓晓的文化心理空间 ,大家一起共同成长。
儿童抑郁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
儿童青少年学生中大约有37%左右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
国内郭兰婷等发现10-12岁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3.1%。抑郁障碍也是的主要因素,国内对1393名11-18岁儿童 少年的调查发现:观念发生率23.5%,未遂发生率2.6%, 其中 33.3%为多次未遂。
这一连串的数字都揭示着儿童抑郁症的高患病率和高率,所以各位爸爸妈妈,孩子的心理卫生还是需要重视的。
儿童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和危险性高,必须及早诊断和治疗。如果能够及早发现,那么爸爸就能够给到孩子有效的心理干预,陪孩子从深渊中爬上来。
儿童抑郁症的症状
生理上:
1.以各种身体不适为主诉,儿童由于意识不到情绪变化,因此跟医生诉说的常是躯体症状,而非抑郁情绪。
2.躯体症状,常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或头昏、头痛、疲乏无力、胸闷、气促、胸痛等各种躯体不
适。
3.其他。有研究表表明,儿童抑郁症患者幻觉较成人抑郁症患者明显。
心理上:
1.情感低落, 心境恶劣。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常自述感到压抑,“不愉快”、“没意思”。
2.自我评价低,自卑感及无助感强。自认为脑子笨,自卑感强,自责自残,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对日常娱乐活动和学习丧失兴趣, 不愿上学。另外, 抑郁症患儿常表现为抗挫能力差。
3. 逐渐产生观念。
行为上:
1.情绪激动、易怒。研究表明, 儿童抑郁情绪不一定通过言语表现出来, 有时可能突发的表现为发脾气、易激怒。
2.经常哭泣。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受限制, 因此常通过哭泣表现出来, 且不易接受安抚。
3.思维、言语迟缓。思维速度缓慢, 反应迟钝, 思路闭塞, 语速明显减慢, 主动言语减少。自觉“脑子糊了一样”, 学习能力下降。
4.运动迟滞,有攻击行为。行为迟缓, 不愿与他人接触, 不愿外出, 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少数患儿的行为表现为不听从管教、对抗父母、冲动行为、攻击行为或违纪行为。
当爸爸们发现孩子有类似的行为的时候,那么该怎么办呢?
1、爸爸的家庭治疗
很多爸爸,都是“死理性派”,见到孩子出现这些情况,第一反应是托关系找这个找那个专家给孩子解决问题。
当然这么做也无可厚非,但是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这种想法,才导致孩子出现问题?
因为你一直“就问题”而论,而不是“就人”而论,孩子根本感受不到你的温柔和爱,那么内心又有什么力量呢?
心理治疗中有一个流派叫家庭治疗,他们认为儿童抑郁症就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功能关系问题 (如距离、亲密或支持 ) 所致的,孩子在家庭中的不适应就会导致障碍。
也因此,在家庭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一般是通过选择适当的互动和交往模式, 重新建立一种更加适当的家庭功能。
例如男童家庭中父亲缺位,母亲控制欲过强,那么治疗师就会要求爸爸归位,重新实现爸爸的功能,改变整个家庭的结构和互动。
又例如治疗师会要求爸爸跟妈妈在孩子面前,尽量避免吵架;要求爸爸做个榜样,放下权威和架子;要求爸爸用心聆听孩子的需要,陪孩子完成每一个任务。
我们都明白,如果孩子出了问题,那么大部分都是家庭的问题。作为爸爸一定要坚信,世界上没有那种难以沟通,天生厌学的孩子,有的只是不被理解的孩子。
他们的各种反应:厌学,抑郁,自闭,都只是一种求助信号,而作为爸爸的你,就需要用心去感受他们,耐心聆听他们,找到他们求助的根本内容,从而做出干预。
曾经有一项研究表明, 经过家庭治疗的 32名重型抑郁症青少年在家庭、意图和无助感等方面都明显减少, 与母亲的关系也显著改善,81%的青少年症状得到缓和。
所以希望爸爸们,你们能够真正用心去体验孩子的内心,感受到孩子的煎熬,明悟到孩子的求救。
希望你能够用真情实感来给予孩子回应,而不是一味单纯地用理论知识去面对。
2、寻求助:让孩子好起来
当然,任何一个疾病的诊断都是不能够马虎的。除了症状标准以外,还有病程标准、鉴别诊断等等的过程。所以在还没有专业人士确诊前,爸爸们请不要给孩子随便贴标签。
当然,一旦确诊以后,除了家庭的陪伴以外,还需要专业人士的干预,因为专业人士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
当孩子被确诊的时候,父母的情绪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继而产生各种焦虑。
我举个例子,像孩子得了儿童抑郁症后,其实会严重影响学业成绩,而成绩如果差了,就会给予抑郁情绪一个强化和反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在这个循环中,孩子痛苦,父母也会被卷入进去,他们看到孩子的情况会更加焦虑,从而焦虑的情绪又再度刺激孩子。
总结
爸爸需要的,是给予孩子真情实感的反馈,而不是用你的死理性和理论知识,套路孩子。
不要去看医生!你可以向孩子提一提,如果他不愿意,就不要去,不然孩子就算去了也不会和心理医生说什么,反而适得其反!
你先让他一个人冷静冷静,如果没有抑郁,你是可以去干涉他的,就只是和他聊天,作为他的朋友,而不是以家长居高临下摆架子那样去和他说话,不要说什么这都是为了你好,你还不听,我怎么怎么样,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厌烦你
如果已经抑郁了,那么先让他一个人冷静,不要去干涉他!不然受伤的是你!千万不要!
而且,如果孩子愿意和你谈,你听他说就好了,不要去强迫他说什么什么什么,不然孩子是不会和你说任何话的
一定要有个好心态!孩子发脾气时忍一下!不然一会一辈子孩子就厌烦你!
孩子不想和你说时,你找到什么时候他状态好一点了,再去说,不要孩子不想你来干涉你非去干涉这种地步,就听他说,符合他,不要用你的观点上去套,等到合适时机,你可以去引导他,等他说出来以后,你们两关系和解以后,再去引导,让他去交朋友等等,千万别用命令的口吻,孩子最讨厌别人命令他做什么什么什么,你就和他商量着来,告诉他利和弊就好了,他落难时拉他一把,其余让他自己去造化,你维护就可以了,也别唠叨,不然孩子说不定有暴躁了,受伤的还是你!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