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一个经方解决了百例抑郁症(桂枝的功效是什么)

桂枝的功效是什么

桂枝,别名柳桂,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本草经疏》记载:"桂枝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

桂枝性味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和奔豚等症。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症。

桂枝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症。

桂枝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

桂枝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过多者,均忌用。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毫克/毫升或以下。

2、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3、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克/公斤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029克/公斤)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

选方

1、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巳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桂枝汤

2、治伤寒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桂枝附子汤

参考资料 中药材,中医世家。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伦俊杰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

中医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你认同吗

非常喜欢回答这个问题。我自己非常喜欢按中医24节气顺时养生法生活工作。

同意“中医使人不生病”的这个观点。

《黄帝内经》讲到中医是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四气调神大论篇》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从而调理人的精神情志。保持机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从而达到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大自然呈现一片生机勃发的景象,草木万物欣欣向荣,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起床后应庭院中散步,不要让身体受到束缚,以便让精神跟随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有生机。适应了春天的特点,是调养人体的方法与原则。

夏季的三个月是草木繁荣秀丽的时间。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所以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天太长,抱怨天气太热,要让心情保持愉快。像自然界的草木般充沛旺盛,身体应多出些汗,体内的阳气能够宣通开泄于外。不要过度在空调屋待的时间太长。这就是用夏长之气来调整的方法与原则。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丰收和平定的时节。秋风渐急,秋高气爽,暑湿之气一扫而光,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起床时间要比春季稍迟些,要与鸡活动的时间大致相同。要做到安定平静,就要收敛自己的思绪,控制自己的心情。这就是与秋季相适应的,能够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与原则。

冬天三个月是万物生命现象闭藏的时节。自然界中的阳气闭长而阴寒之气兴盛,所以就会风寒林立,河水结冰,大地动力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该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升起后再起床。避免寒气的侵袭,使自己情绪平静,如同有所收获而不肯泄露机密一样保持平静而不漏声色,这就是适应冬季闭藏的养生方法的原则。

每做好一个季节都是为下一个季节打好基础。

愿我们的朋友喜欢中医,用中医方法让全家人身体健康。


如何评价张仲景

如何评价张仲景?

中医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之瑰宝,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延续,薪火相传,在电视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世界顶级运动云身上留下了我们传统医学的印记,如泳池天王“飞鱼”菲尔普斯,在游泳池中翻波跃浪的时候,身上那妖娆的火罐印记就格外显眼。

在我国漫长的中医学历史上,张仲景可以算是医中圣哲。一部《伤寒杂病论》让他名垂青史,光耀千古。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人,在汉灵帝的时候,举孝廉,官做到了长沙太守,他师从同郡之人张伯祖,尽学其精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张仲景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所有寂寞如雪的绝世高手一样,要想屹立巅峰,必当踏遍万山,张仲景也经历了这个百转千回的登峰过程,他转益多师是我师,旁搜博闻,集前人之精华,终成一家!

“何颙别传,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这个“言无虚发”,被人们搞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王仲宣年十七,常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汤,不治且成,后年三十当眉落,仲宣以其贳长也,远不治也,后至三十病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仲景之方术,今传于世”。

这件事,在不同的史料中记载略有出入,如黄甫谧《针灸甲乙经》,“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仲景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张仲景将其一生的心得都倾注到了那一本旷世杰作《伤寒杂病论》之中,这本名著最大的特色便是张仲景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

张仲景通过自己的所见所学,将外热之病创造性的总结为六个层次,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归纳疾病发展,演变的过程,还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纲领来辨别疾病的属性,方位,病态,辩证的看待疾病,治疗疾病。

这些在我国医学史上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后世无数医者都获益于此。名师出高徒,师高强,张仲景的徒弟杜度,卫泛也都是当时名医,后世之人将张仲景推为“亚圣”,而后汉书不为张仲景立传,令人遗憾。

就其著作的流传度来说,贯穿古今,单说今日之日本,就有数百医家研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可谓蔚为大观!说了这么多,关于对张仲景的评价,历史其实早已给出公论,无论是从医德,医术,医识,医风,医传各个方面来说,张仲景就是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医中圣哲。

阴阳五行理论到现代,除在中医、易学上有应


村里76岁的老中医每天能看100个病人

非常可信!

第一,中医的根在民间,正是因为有效才会有100人去排队就诊!没有效果在村里,没有博士院士的包装,没有专家教授的头衔,疗效就是他们唯一的法宝!

第二,中医植根在民间,他们通过师父的口传心授,掌握了中医的精髓。而院校派的教材则是被西化了,培养的中医没有几个会诊脉,五运六气不懂,易经不会,国学根基不牢,有的人只会文不会看病。

第三,一个中医一天看100人,是真的很累,有的医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很辛苦。这也说明好中医太难找到了,发展中医迫在眉睫,真的希望更多的仁人志士传承中医。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抑郁症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