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与罗杰斯是对人本心理学贡献最大的两位心理学家,简单说:罗杰斯、马斯洛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马斯洛在基础理论上的建树更重要,提出了更具奠基意义的理论,如需要层次理论、高峰体验和自我实现等理论,但他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较少.罗杰斯把人本心理学落实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上,在临床的实际操作做出极大贡献,罗杰斯提出的个人中心治疗和同理心等治疗理论,创立"求助者中心疗法",在人本主义的治疗别重视治疗师必须要有三个成分:真诚一致、无条件正向关怀与同理心.
罗杰斯的三个原则是真诚,接纳和同理心
自电影诞生伊始便有迹可循的灾难类型片有着相对清晰可循的美学风格、创作手法与主题模式,百余年来可谓生命长青且历久弥新,从电影诞生之初的《扑灭火灾》(1897)到20世纪30年代的《金刚》《飓风》,到20世纪70年代的《大白鲨》《星球大战》等佳作,到新世纪前后的《》《泰坦尼克号》《后天》《日本沉没》《汉江怪物》《2012》等灾难大片。其中,病毒传染类灾难电影也是灾难片的重要一支,出现了《黑死病》《盲流感》《传染病》《流感》《釜山行》等佳作。
在灾难影片中往往能够提现舍己救人的场面,同时反映出最初的人性!
作为一种类型电影,灾难电影,描写人类遭受巨大暴力和伤亡为重要类型元素,更通过表现人与环境的剧烈、生死抉择而表现人性,进而凸显人性关怀主题,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灾难电影通常设置想象/现实、救己/救他、情义/理法等“二元对立”式的,其深层魅力正在于通过主人公对这些“二元对立”的生死抉择的戏剧化表现,以及焕发出来的人性光辉的表现,而生发灾难反思、人性批判与人性超越的力量。
关于“人性之美”或“人性之善”,孟子曾说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由此,主人公处于灾难危机时是否依然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是否勇于救助他人,是否能够坚持作为人的道德伦理底线,可以作为我们评判“人性光芒”的标准。
报告文学作家钱刚曾在其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中说到“人类在未曾经历灭顶灾难之前,很难想到生存与生命的涵义,也很少意识到生存本身需要怎样的坚韧与顽强”。毫无疑问,灾难时是最能见出人之本性的。灾难也可以使人迸发出与命运抗争的悲剧性的崇高之美与人性光辉。就像古希腊著名雕塑《拉奥孔》所展示的那样,在经过与命运殊死的抗争之后,拉奥孔奄奄一息,即将死去,但面部表情从容、平和,有一种静穆的美,表达了情感净化和升华的悲剧美学力量。
灾难电影常于现实与想象的,灾难景观与灾难中人的戏剧化抗争中,反思现实,思考人性,讴歌人性。无疑,灾难电影长于表现奇观性灾难场景,其场景营造颇具想象力,堪为“想象力消费”的重要组成,但同时,灾难片的想象力是接地气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即或是科幻类的灾难片,它是在想象中呈现已经发生的灾难或预警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现实。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灾难中的人来完成的,因为,文学是人学,艺术、电影也同样是人学。
因此,灾难电影中的“现实”是视觉奇观感性呈现与理性反思的汇集交融。一方面,猝不及防、震撼刺激、充满想象力的“灾难景观”,促使着主人公与受众珍惜美好或平淡的家庭生活、日常现实。另一方面,它歌颂主人公(有时甚至是自私自利的人物)面对灾难压顶的极端情境下人的行为选择和人性的回归。《卡桑德拉大桥》中,为销毁感染者封锁车厢的一幕极具视觉冲击力与讽刺意味;《流感》中焚烧感染者的场景震撼人心、反讽意味十足;《釜山行》中断后路的自私乘客;《烈火英雄》中城市火灾景观下方的工程负责人;《传染病》中景观下造谣生事、危害的博客写手......诸多或现实、或想象的灾难景观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满目疮痍、触目惊心的场景与自私自利的个体,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更感受到了珍惜生活的重要性。于此,灾难电影在想象景观与残酷事件中理性反思现实,询唤人性的回归,促使主人公/受众回归现实、把握当下、拥抱生活。
1、《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作者马斯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