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哲学的入门书籍.
风靡全球、超级畅销的哲学奇书
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
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截止到1995年5月,该书德文版的销售已达120万册的天文数字.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
--《德意志星期日汇报》
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本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
--美国《新闻周刊》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卓尔不群,同时有多年担任哲学教师的经历,《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
--著名作家与评论家 马德兰·蓝格尔
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会陷于心灵封闭与终结.这或许是本书广受欢迎的原因吧?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
--哲学教授 傅佩茱
《苏菲的世界》可以当做哲学启蒙书来阅读.它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则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更加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要义吗?
--知名作家 南方朔
是谁的哲学史
这真是一本出版商梦寐以求的书.由一个毫无知名度的北欧高中教师所写作的这本西方哲学史,打破了学术话题不受欢迎的传统,让哲学走出阴暗的象牙塔,成为最热门的卖点.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这本书的流行有其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好几方面来看.全书虽非学术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菲力·詹森
简介 ······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作者简介 ······
乔斯坦·贾德1952年生于挪威,担任高中哲学教师多年.自198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以来,已成为挪威世界级的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三百万册.目前,已有三十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
现已被拍成电影,增强了神秘感
内容说明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1].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 根本问题.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2]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编辑本段内容摘要
你是谁?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
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还没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
比如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
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
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
但觉得好像很不对劲,像是别人在自我介绍一般.
她跳起来,走进浴室,手里拿着那封奇怪的信.
她站在镜子前面,凝视着自己的眼睛.
“我的名字叫莉莉.”她说.
镜中的女孩却连眼睛也不眨一下.
无论苏菲做什么,她都依样画葫芦.
苏菲飞快地做了一个动作,想使镜中的影像追赶不及,但那个女孩却和她一般的敏捷.
“你是谁?”苏菲问.
镜中的人也不回答.有一刹那,她觉得迷惑,弄不清楚刚才问问题的到底是她,还是镜中的影像.
苏菲用食指点着镜中的鼻子,说:“你是我.”
对方依旧没有反应.于是她将句子颠倒过来,说:“我是你.”
编辑本段各界评论
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德意志星期日汇报》
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本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美国《新闻周刊》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卓尔不群,同时有多年担任哲学教师的经历,《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著名作家与评论家 马德兰·蓝格尔
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会陷于心灵封闭与终结.这或许是本书广受欢迎的原因吧?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哲学教授 傅佩荣
《苏菲的世界》可以当做哲学启蒙书来阅读.它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则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更加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要义吗?——知名作家 南方朔
长评:
是谁的哲学史
这真是一本出版商梦寐以求的书.由一个毫无知名度的北欧高中教师所写作的这本西方哲学史,打破了学术话题不受欢迎的传统,让哲学走出阴暗的象牙塔,成为最热门的卖点.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这本书的流行有其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好几方面来看.全书虽非学术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番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菲力·詹森
编辑本段全书目录
伊甸园 ……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魔术师的礼帽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神话 ……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自然派哲学家 ……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来自空无……
德谟克里特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命运 ……算命者试图预测某些事实上极不可测的事物……
苏格拉底……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雅典……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
柏拉图……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少校的小木屋 ……镜中女孩的双眼眨了一眨……
亚理士多德……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希腊文化 ……一丝火花……
明信片 ……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
两种文化 ……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
中世纪……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文艺复兴……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哪……
巴洛克时期 ……宛如梦中的事物……
笛卡尔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砾……
史宾诺莎 ……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
洛克 ……、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
休姆……将它付之一炬……
柏克莱……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
柏客来 ……曾祖母曾向一名吉普赛人买的一面古老魔镜……
启蒙 ……从制针的技术到铸造大炮的方法……
康德……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浪漫主义……神秘之路通往内心……
黑格尔……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祁克果……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
马克思……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达尔文……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
佛洛伊德……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
我们这个时代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
花园宴会……一只白色的乌鸦……
对位法 ……两首或多首旋律齐响……
那轰然一响 ……我们也是星尘……
谢邀,《细侯杀子》单看表象细侯是残忍的,无情的,但细下分析,细侯杀子是有故事的。细侯是青楼女子,满生是教书匠,文质彬彬,一次偶然的对视,算一见钟情吧!满生就辗转难眠,忘不掉细侯的倩影。这样,满生想方设法去跟细侯相会,俩人产生了爱情,可爱情是需要银子的200金,不小的数目,满生这样的教书匠办不到,那咋办?借老乡的一一知县老爷的。俩人海誓山盟约好,非你不娶,非你不嫁。但事与愿违,满生钱也没借到,家也回不去,而且不小心还遭遇了牢狱之灾。感情在磨难中升华。细侯在等满生的长长的岁月中,没有放弃,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表现了细侯在对待爱情是坚定的,持久的。但终因富商对满生的陷害,对细侯的欺骗,诓瞒,对其母以金钱的诱惑,细侯从了富商并生了一子。这种情况下的细侯从对爱的期盼一一爱的绝望。我想她的心,追求自我,追求爱情,寻找自尊的心已瞬间化为灰烬,鸟儿折了翅脖,等于死亡的逼尽。行尸走肉的活着。天无绝人之路,满生回来了,带着满腹的相思,牵挂回家了,细侯得知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她活了,由死尸般样的人苏醒,爱又让她的心跳动,但同时恨也如同魔鬼,她看到了孩子,一个不属于她的爱的天使,孩子让她想到了恶毒的富商,她杀了孩子,她只有杀了孩子才会寻找重新的爱,她是自私吗?在当时的封建,黑暗的社会,她能怎么办!她是勇敢的,她在挑战黑暗的势力,不断依靠自己的努力控诉社会的不公。其实这故事里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愤世疾俗,追求真理的一种愿望!
恩斯特(1891~1976年)在严格的天主教管教下成长,再加上他很早就已经接触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使他透过艺术不断地去探讨潜意识,进而超越了超现实主义,恩斯特的油画艺术是把现实、潜意识和梦境结合,达到一种完全不受道德束缚的超现实主义情境,这也是他的油画作品的画风,恩斯特14岁时,他最心爱的宠物鹦鹉不幸死去,此时,他的妹妹恰巧来到人世,当时的恩斯特竟然推论“这个小女婴一定是吸取了鹦鹉的生命精髓才诞生的”。恩斯特与李欧诺拉·凯林顿的结合,让恩斯特恢复年轻,而且在李欧诺拉的身上,感受到妹姝的灵魂,于是恩斯特创作了《新娘的婚纱》这幅油画,《新娘的婚纱》又名“抢婚”,描绘了法国新娘准备嫁给德国野蛮新郎时,在婚礼中所隐藏着危险的征兆,更借此表达了法国与德国的政治情形,44岁的恩斯特在伦敦举行画展时,邂逅了同样是艺术家的李欧诺拉,两人一见钟情,当时的恩斯特是个有妇之夫,1939年法国与德国宣战,而恩斯特被法国警方以“外国敌人”之名逮捕,获释后,又被以通敌的罪名加以拘留,然而李欧诺拉因这样的情形而精神崩溃,最后二人分别在古根汉及雷纳托的帮助下逃到美国并结婚,当他们二人在纽约相逢后,恩斯特曾恳求李欧诺拉不要嫁给雷纳托,但她拒绝了,这便是《新娘的婚纱》整幅画作的故事情节。
简介多年来,哲学家和作家都提及了性格和笔迹之间的关系。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写到:“语言表现了人的精神活动,而书面语言是出声语言的表现,就象人们不会拥有相同的声音一样,所有的人也不会有同样的书写。”2500年后,法国心理学家皮埃尔。 珍妮特(1859-1947)把笔迹分析说为“未来的科学”,并把笔迹自身描述为“一个留下文字输出的动作。象电影一样拷贝下了书写者对外界的反应。”现在是21世纪初,我们有理由给这些说法以可信度。书写留下的文字象心理密码一样包含着书写者的性格特点。 笔迹分析人员和笔相家运用了科学的方法验证了笔迹学技术结合心理学理论可以破解这些密码,并把它作为书写者性格的描述。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写到:笔迹是冻结的情绪……它指引我如何去与你沟通。对笔迹的了解是沟通中的一个重大推进。 事实上,通过笔迹对人的性格分析,所达到的深度看起来是令人感到神奇的。一个人多年来形成的面具被层层剥去,展示出他自尊的程度、对他人的态度、他的情绪性格,甚至于他缺乏安全感和人格上的需求等。笔迹可以评价出书写者是否自信,或被自卑所折磨。 它可以辨析出是随和还是敌意,是满足还是焦虑,是粗心还是注意细节,还有是否紧张,是否有支配欲或攻击性。从一篇或两篇字迹,可以评价出人是否善于交际、是否友善、吝啬或贪婪,是否自私、残忍和许多其它项。就象指纹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笔迹,即使是同双胞胎的笔迹也各不相同。 正因为笔迹有如此特性,签名后的文档就具有了法律效应。除此惟一性外,笔迹还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独白。笔迹的风格和书写者自身有很好的吻合,他的想法、情感和行为这些表露他人格的东西都跃然纸上。笔迹反应出了一个人的心情和情绪,所以笔迹的变化反应出一个人情绪高低的波动。 就象心电图反映出心脏的状况,那么类似的笔迹上的波动也反应了一个人内心的心理变化。笔体作为性格的“气压表”是动态的可变的。它也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变化,笔迹也会经历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甚至老年期。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开始认识到使用笔迹学所带来的便捷和好处。 欧洲在笔迹学的研究和科学的验证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并用于大学的教学中。在瑞士,笔迹学是大学教育中一门备受关注的学科,甚至在苏黎世大学也教这门课。实际上在瑞士,心理分析学家和笔迹学者AniaTeillard密切合作了20多年来研究笔迹学和深层心理的关系。 笔迹学最吸引人的特征中有一点是通过名人的笔迹来获悉他们的人格,尤其当这种信息被众所周知的史实和人物传记所证实。本文将分析荣格和弗洛伊德的笔迹。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笔迹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是心理分析学家,但仅从他们的笔迹就能充分展现有着截然相反的气质,同时他们性格的差异是导致他们友谊破裂的重要原因。 很明显他们在人格理论上持同样的理论时,观点上的分歧就变得很令人瞩目。就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人类永远被性所束缚,这一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论证在梦中也得到证实。对任何象弗洛伊德的理论一样得到如此赞誉,完全是一个狂热。如果人们不是被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所吸引,他的理论一无是处。 他曾写的所有关于宗教、文学或艺术的文章都在论证他自己这些观点的有效性,所以并不奇怪他的笔迹中带有许多这种狂热的信息。他太着迷于这些思考以至于他将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从“性”的角度来放大思考。当荣 格斗胆建议由弗洛伊德创造的libido这个词不应仅有性的含义时,弗洛伊德将此视为人身攻击――最终归为背信弃义,因此他俩的友谊开始有了间隙。 许多书已经仔细分析了他俩之间的信件来寻求间隙的起因。如今在阅读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字迹时,可深入到他们的真正的内心情感世界。荣格的笔迹荣格在1913年给弗洛伊德发了如下信件,果断的结束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的笔迹弗洛伊德的笔迹体现了热情和大胆的创新精神:略看他俩的笔迹就不难看出他俩性格的基本差异。 弗洛伊德紧密、有力、很凝重的笔迹表明他是个气质不稳定的,易受感情折磨,情绪比较负面,并且容易冲动的。他的热情和强烈的性格易将事物简单地分为黑或者白,不难推断他容易受挫折和易怒。他属于狂躁型的人,他的笔迹表明了他容易负面思考的性格。从每一个字母中可以看出他天才般的、强烈的、不受已有规则束缚的创造力。 荣格的笔迹与弗洛伊德这样一个具有强烈情绪并且难以驾驭的人相比,荣格是一个安静的、内向和非常自律的人。当弗洛伊德常表现冲动时,往往荣格是冷静和机敏的。荣格的彬彬有礼必定使弗洛伊德发狂。如是,在慕尼黑的心理分析会议上的一次热烈的讨论中,弗洛伊德竟然昏倒过去,把大家吓坏了。 荣格是一个高大而有力的,他将弗洛伊德抱到旁边的床上。弗洛伊德对此事觉得很不好意思并努力辩解,实际上他和荣格之间的紧张状况是他昏倒的原因。无独有偶,这样的事情在同样的情形下又发生了。弗洛伊德的这种表现,甚至是下意识的,表明他对自己的情绪是如何的敏感。 弗洛伊德从弗洛伊德的笔迹中不难看出,他是很容易受伤害的。他的笔迹具有高度紧张感,笔压重、不规则、不一致、无节奏,恰恰和他的性格特征相符。他强烈的愤恨和骨子里的吝啬是那样的显而易见,但让人感觉最深刻的是他的爱是那么深而恨起来又是那么的强烈。 “激情”这词最能表现弗洛伊德在沾有墨迹和泪水的信纸上书写的笔迹。他在自己的信念和与人相处中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激情。一小部分人觉得他的哲学观点是围绕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在他追求他的妻子MarthaBernays时,他表现出了火般的爱,给她的信都以“我最心爱的女孩”开头。 他并不是一个冷淡的人。然而数年后他与爱慕他才华的漂亮的LouAndreas-Salome,一个因男人而出名的女人也有了热烈的友谊。荣格尽管弗洛伊德坚决主张实用的性理论而贬低荣格倾向于象征主义的美和高贵,以及神话般的深奥内涵,但‘外向’和‘内向’,群体的无意识和原型的心理学概念,都是荣格提出的。 他的笔迹体现得很理智,表明自己是个很有逻辑性的人。流畅的笔迹表明他能娴熟的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他数量庞大的写作成绩是这很好的证明。他是个有条理的人,非常注意细节。字的间距分布均匀,标点符号摆放整齐,即使是手稿上的句号都是圆圆的,很完美。他也是个很谦虚的人,即使他是个名人,身边不乏阿谀的人。 看那小而工整的字,信件末尾朴素的签名和匀称的大写字母,他没有任何骄傲在里面。他是个很平静的自信者,自信且有节制。荣格在明显和他的妻子Emma的婚姻关系并不美满的情况下与他的精神伴侣TonyWolf只是保持紧密的友谊关系,所以没有人对此表示惊讶或做出批评。 尽管荣格在治疗中希望与人建立起更多的交流,但他的笔迹中表现出他需要独处。他的每一字行和字距中都流露出一种孤立与简朴。他这种与生俱来的精神上的独立和他孤独的青年时代以及他�� �律性的每过一段时间回瑞士故乡休息有关。故乡那美丽和宁静的康士坦茨湖孕育了他精神和思想上的独立。 但他也是挑剔的、易怒的,非常的德国式。这些性格特点都无益于他对平和意识的热切追求。看,他字间的振动与那因压抑而流露出的颤栗,就象在平和的外表下蕴含着奔腾的思想。然而,他是个内心坚强和做事果断的人。他坚持了许多观点,尽管这些观点被弗洛伊德和许多当时其他的显赫人物严厉批评。 他具有思想上的忠诚和勇气,不会轻易背离他认为的真理。不幸的是,他所坚信的理论在那个年代和他生活的圈子中是极有争论的。简而言之,荣格致力于研究精神世界的奥秘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像如今,选择性的思维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而在当时这是被严厉反对的。 在当时的精神领域中,现实主义和达尔文的思想被视为主流,荣格发现自己处境非常艰难。与弗洛伊德相同,他也是个有良好声誉的医生并清楚如果他即使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入这个有争议的领域,他都将会失去名誉。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把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神秘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了。 然而荣格毅然决然地进入了这个迷般的精神领域,在此前没有哪个科学家去冒险尝试。为此他学习超感官、占卜、幽灵、周易和无数类似的晦涩难懂的领域。他深入非洲中部去研究部落社会,他访问印第安部落去揭示他们的秘密。他了解每个国家的神话和每个民族的传说。 他对超心理学和炼金术的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主张去各处寻找答案,所以没什么地方可以被禁锢。他的朋友们强烈的反对他研究这些被认为是异端的东西,而此时弗洛伊德利用这个机会对荣格进行大肆批评。但荣格认为如果自己就此放弃研究是对自己思想的背叛,这些领域是人类最大的疑点。 所以他没有听所有的建议,固执的在浑水中踯躅前进,他非常清楚这样做会给他自己带来什么,他的声誉不可避免的因此而受影响。一些人认为他在那些神秘的问题面前迷失了自我,认为他的大脑已不能健全的思维。也许这些想法是出自于恶意,但他的笔迹中确实流露出了着迷于思考给他带来的影响。 确实他的一些离奇的想法影响到了他今后的生活。两个人表面的不和归根是由他们性格中的根本的不同决定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他们所追随的思想,他们之间从开始的因他们对心理学的共同热爱而形成的共同联盟不久随着时间而消失。最终,荣格给弗洛伊德发了绝交信,正式中断了两个人的联系,这时一切已无法挽回。 从笔迹上来看,荣格的信燃烧着愤怒又夹杂着苦涩,他决心剪断他们之间联系,并强烈的希望自己将来能远离弗洛伊德。这是一份用信件冷静断绝关系的经典作品。虽然在文字上并没什么太多的表现,但就笔迹而言清晰的反应出了这一点。 最终,弗洛伊德在极度沮丧中写到:“我们最终摆脱了他们,残忍、假装神圣的荣格和他的那些理论。”自荣格于1913年写了这封绝交信,他们没有再见面。但从他们之间的信件和笔迹中富含的生动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使他们终结关系的真实情感。 所以在最激烈的时间瞬间,不管信是随意写的还是用心写的,在笔迹中都隐含了很多的情感。这些信息会一直隐藏在那里,只到有一天能看懂的人来破解和理解它们。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