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抑郁症入睡惊跳得厉害怎回事(什么是应激性焦虑症)

什么是应激性焦虑症

应激性焦虑症是一种表现为神经活动功能性障碍的心理疾病。主要由突然或持续的不良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有明确的精神创伤和应激性生活事件史。

【关于应激】 应激是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中的刺激物作用于人体,需要人的适应和应对。当人体的适应能力不足以应对刺激物的作用时,就会产生应激。

应激反应过程表现为机体遭到外界强烈刺激(如严重生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战争场面)时,经过大脑皮层综合分析,会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如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等。其作用在于使生机体对刺激作出迅速而及时的应答,对保护机体有益。

【应激性焦虑症】当过度强烈、或者长期反复出现的外环境刺激超出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时,除造成可能的躯体损伤外,更会造成精神心理的严重损害。主观感觉的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导致机体焦虑、烦恼不安等情绪障碍,即为应激性焦虑症。病人常反复不由自主地回忆经受过的刺激和打击事件而感到恐惧,不能应对现实处境、无所适从。可出现诸如失眠、刺激性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性功能下降等症状,但不发生任何明显的器质性改变。

应激性焦虑症经过得当的调整,可使机体与环境建立新的适应,精神障碍随之消失,社会功能恢复。应急性焦虑症預后良好,病程一般不超过六个月。

【轻度焦虑症的治疗】(一)心理治疗:1·领悟认知疗法。把压抑在浅意识中的那些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并加以分析解释,使病人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领悟。病人一旦明白问题的根源,就有可能去正视这些和焦虑,摆脱情感的羁绊,理智地对待它们。2·行为认知疗法。治疗要点是向病人说明心理问题来源于非理性思维,帮助他们学会区分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让病人明白疾病的根源在于自己不断重复自我挫败的观念,促使病人发展理性的人生哲学,不再为非理性的思维所左右。3·咨客中心疗法。把患者作为治疗的主导,不把他们看作病人,而是来访者或咨客。病人成为一个现实自我的人,面对现实产生自信,自己做出生活的决定和选择。4·放松疗法。以放松技术做肌肉放松训练。拮抗焦虑状态。

(二)自我调节:1·注意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良好心境以积极的情绪为主导,可以形成一个得以持续的愉快心情。2·注意做适当的情绪表达。情绪是可以调节和转化的,当一种不良情绪压抑自己时,应该人为地排遣,使不良情绪不致持续过久。3·多参加社交活动。用良好的人际关系驱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4·适当的体育锻炼。散步、登山、旅游、打球,放松情绪、舒缓压力。5·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人为什么对未发生的事而感到恐慌

本人的心理作用,其实没什么的,天无绝人之路,还有一句非常熟悉的车到山前必有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对个人而言是指人的决心和意志。

总是莫名的产生恐惧不安的心情,担心各种情

“总是莫名的产生恐惧不安的心情,担心各种情况发生,好折磨人......” 我不知这位问者的担心甚至恐惧,是否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或工作?如果是,那么就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前几天我也曾收到一网友的来信说:老师你好,生活中的我总是莫名的担心,担心自己和家人健康会出现问题,有一点症状都会胡思乱想,担心家人会发生不好的事情,有的时候会越来越恐惧......

人的焦虑分为三种:生存焦虑——当面临客观的自然威胁、生命或生存威胁的焦虑;现实焦虑——有指向的焦虑客体,比如将面临重要比赛、孩子重病、处于艰苦事情的准备或进行过程中的紧张等;神经症性焦虑——没有焦虑客体的心理忧虑,或者现实中引起焦虑的事件,不足以构成当事者如此焦躁程度的焦虑。你的担心(焦虑)显然属于后者。

神经症性焦虑,在个性特征上表现为极端认真、敏感、多疑、激惹、仔细等;在心理现实中表现为焦躁、紧迫感、不祥感,对任何事情的周密思考、对未知事物的风险预感等,故在行为风格上,总会显得瞻前后顾、犹豫不决、或总是要操心、叨叨、叮嘱、催促等。跟神经症性焦虑的人一起,亦会让人感觉莫名的烦乱、不踏实。神经症性焦虑,就是一种对万事万物的危险关注,是生活在没有危险的“万一出现危险”的可怕想象中。其焦虑的对象,或风险预感的对象复杂而宽泛,大到地球会否爆炸,小到今晚是否会睡得着,明显到买样东西都会反复掂量其得失,隐匿到没有任何原因的心烦意乱。

这位网友对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担心,是把身体作为了自己的焦虑对象,虽然健康是人人都关心的,但她已不是关心而是高度的忧心!对不必担心的事物的忧心忡忡,肯定不是该事物本身埋藏危机,而是与事物相关的人的内心埋有不安全隐情。这份不安全的隐情,包含了当事者焦虑特质的个性,和不安全的内心现实。若在心理治疗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分析当事者内心的不安全是什么样的不安(即恐惧感)、对什么害怕、害怕的来历、是什么在妨碍她对安全感的建立等等?一般情况,对健康莫名担心的象征理解,是一种死亡恐惧的外化。即借题“担心健康出问题”转移了对死亡的潜意识恐惧。

对生命的关注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对生命的爱惜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如果要说,人这一生如何能够健康长寿,又怎样能过得快乐有质量?那就是,你得面对生命走向腐朽的事实,且尽力在你有限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你好好活过的迹印。

如果要说,我们目前的人生如何能避免健康问题,又怎样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那就是,容许自己生病,且在你生病和无病之时,一样能够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保持着钟爱她们的思索和追求。对你,或许这样的表达太抽象,不足以缓解你莫名的担心,但我相信,对你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何在,想要实现些什么愿望是会有助益的。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DSM - 5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注:以下诊断标准适用于成人、青少年和6岁以上的儿童。对于6岁及以下的儿童,需参阅“6岁及以下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

A、患者以下列一种(或多种)接触于真正的或者被威胁的死亡,严重创伤,或性暴力等创伤事件:a.直接经历创伤事件;b.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事件;c.获悉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或关系密切的朋友接触于创伤事件;d.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于创伤事件中的恶性细节中(如,急救人员收集尸体残骸、警察反复接触儿童的细节)。

注:诊断标准ad不适用于通过电子媒体、电视、电影或图片的接触,除非这种接触与工作相关。

B、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存在以下1种(或多种)与创伤事件有关的重新体验症状:a.反复地、不自主地、和侵入性痛苦地回忆起这些创伤事件;(注:6岁以上的儿童,可能通过反复玩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主题或某方而内容来表达。)b.反复做内容和/或情景与创伤事件相关的痛苦的梦;(注:儿童可能做可怕的梦但不能辨认其内容。)c.出现分离反应(如,闪回),似乎创伤事件正在重现个体的感受或动作(这种反应可以连续出现,最极端的表现是对目前的环境完全丧失意识。(注:儿童可能在游戏中重演特定的创伤。)d.暴露于象征或类似创伤事件某方而的内在或外界迹象时,出现强烈而持久的心理痛苦;c.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很相象的内心或外界迹象之时,出现显著的生理反应。

C、创伤事件后开始持续地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出现以下1种或两种情况:a.回避或努力回避有关创伤事件或与其高度相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受;b.回避或努力回避能够唤起有关创伤事件或与其高度相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的外部提示(人、地点、对话、活动、物体、情景)。

D、与创伤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而的消极改变,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开始出现或加重,具有以下两种(或更多)情况:a.患者不能记起创伤件的某个重要方面(通常是由于分离性遗忘症,而不是诸如脑损伤、酒精、毒品等其他因素所致);b.对自己、他人或世界的持续性夸大的消极信念与预期(如“我很坏”、“没有人可以信任”、“世界是绝对危险的”、“我的整个神经系统永久地损坏了”);c.由于对创伤事件的起因或结果抱有持续性的认知歪曲,导致患者责怪自己或他人;d.持续的消极情绪状态(如,害怕、恐惧、愤怒、内疚、或羞愧);e.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f.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g.持续性地难以体验到积极情感(如,不能体验幸福、满足或爱的感受)。

E、与创伤事件有关的警觉性或反应性有显著的改变,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表现为下列2项(或更多)情况:a.激惹行为或易发怒(在很少或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典型表现为对他人或物体的言语或身体攻击;b.莽撞或自我伤害行为;c.高度警觉;d.过分的惊吓反应;e.难以集中注意;f.睡眠障碍(如,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睡眠不安)。

F、病期(诊断标准B、C、D、E)超过1个月。

G、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而的缺损。

H、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如,药物、酒精)所致的生理效应或者其他躯体情况。

伴分离症状:个体的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此外,作为对应激源的反应,个体经历了持续性或反复性的下列症状之一:①人格解体:持续地或反复地体验到自己的精神过程或躯体脱离感,似乎自己就是一个旁观者(如,感觉自己在梦中,感觉自我或身体的非现实感,或感觉时间过得非常慢);②现实解体:持续地或反复地体验到环境的不真实感(如,个体感觉周围的世界是虚幻的、梦幻般的、遥远的或扭曲的)。

注:使用这一亚型,其分离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与毒品有关的失忆、酒精中毒的行为)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情况(如,复杂的局限性癫病发作)。

我觉得我抑郁了,又没人理解,我快疯啦!怎

抑郁一般都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和对事情的执着或遭遇了强大的心理冲击造成的。

比如家庭突发变故,还有一般都是由轻微强迫症引起的。

如有的人事情做好了还要反复检查,生怕出现问题。其实是没有什么的小事,也出现十分担心的状况,这些都是要进行心理调试的,或者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

别人认为没什么的事,你觉得过不去,所以不被别人理解就是造成更进一步伤害的原因。

1、要多找朋友交流,或者找家人交流,有时候有经验有阅历的人会解释给你听,会消除你的抑郁。

2、要尝试着自己调试。

3、多进行一些有益活动,分散你的注意力。

不管遇到什么事,记住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

就是这样。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