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抑郁症会自残缓解心理吗(我心情不好就自虐,不想活了,有时就没事了)

我心情不好就自虐,不想活了,有时就没事了

问题描述: 老是失眠,多想,幻想自己死,有时候心情不好自虐不想活了,只要让身体流点血就行,很舒服,这是抑郁么!

我感觉自残让我很放松很解压

问题描述: 我感觉自残很放松很解脱甚至有时候自残都不会感觉疼痛每天都想哭我感觉委屈睡觉总是凌晨醒而且不熟

自残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吗

一 什么是自残?自残的表现?
自残是指人刻意地伤害自己的行为,就是有意识地以种种伤害自己的身体,也可以称为自虐,是减轻情感痛苦和生活压力的一种。
自残者进行自我伤害的常见方法包括刀伤、烧伤、削发、刮皮肤直到渗出血迹、撞墙、过量服用药物或毒品等。
自残行为通常在十几岁时开始,可能会持续到28-32岁,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产生自残行为。
二 自残行为的主要“作用”
1 是一种应对困难和痛苦的,这些困难包括焦虑、压抑、威吓、歧视、朋友的疏远、学习成绩下降、受到、家庭破裂,或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刻意伤害自己的人常常怀有厌恶自己、恐惧、担忧、愧疚、压抑、尴尬、孤独等强烈的情感,当面对困难感到极大无助、失控、和绝望时,似乎只有通过自残,把
无法忍受的感情痛苦转化成为一种身体形式,才能宣泄自己的感情,减轻情感痛苦和生活压力,缓解愤怒和紧张,通过能够控制自己对自己做些什么来获得一种控制
感,从而防止自己作出更加糟糕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倾向于通过自我伤害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2
是一种惩罚自己的,自残者可能会对自己做过的事或者发生在自己身上却无法控制的事感到无法忍受的内疚和羞愧,通过自我伤害对自己进行惩罚。自残者通过
自残行为还可以向他人传达自己内心混乱的情感,或是获得和维持自己对其他人的行为影响,或是获得一种,就像陷入毒瘾一样,或是把注意力从情感痛苦转嫁
到身体痛苦上;或是继续延续在孩童时代经历过的模式,或是表达或压制自己的。
3
是一种自我伤害的行为,具有破坏性。大多数自残行为从表面上看是有害的,但通常并不危险,一般不会想到要杀死自己,相反是想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为封闭的
情感寻找一个发泄的出口,他们是为了生存下去而伤害自己的身体。但是自残也可能会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残疾,即使自残者最初并没有这样的意图,那些反复进行自
残的人常常存在长期或周期性的心理问题,可能会有潜在的倾向。
三 青少年自残的原因
1 特殊的家庭环境
自残
行为的产生与孩提时期特殊家庭环境有关,不少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或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里,或不是由双亲带大,或幼儿时受到百般溺爱后来却管束极严,或父
母的期望值过高,脱离了孩子实际承受能力等。这些孩子很难养成保持自我价值观、承受强大不良影响、保持和他人交流这三种重要的自我承受能力。因为父母在他
们的成长过程中忽视了他们的感受,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很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就把回避问题作为自己处事的。
2 性格与心理特征
(1)对别人的拒绝和批评非常敏感
(2)长期生气,对自己强烈地不满
(3)做事往往情绪化,容易冲动,缺乏对冲动的控制
(4)情绪压抑
(5)有很强的好胜心,但常常压抑这种感觉
(6)自卑,对生活没有信心
(7)难以控制自己的生活
(8)长期处于焦虑之中
(9)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眼前的一切
(10)在应对压力时往往压抑自己的愤怒,通常不能计划自己的未来,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存在叙述障碍,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自我的情感
3 大脑多巴胺含量的缺乏
 
 自残者往往极易生气、冲动、焦虑、好斗,研究表明这可能与他们大脑中多巴胺含量较少有关。一些容易发怒的人,如果大脑多巴胺含量正常,他们会向外发泄自
己的愤怒,而含量较少的人则会通过自残或行为把心中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这表明自残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并可能受基因遗传的影响。
4 模仿
(1)从某种程度上说,青少年在看到或听到好朋友有自残行为后,他会学着这样做,例如有的学生就是模仿别人在手臂上刻上某个名字
(2)通过媒体来模仿他人的自残行为
(3)预防青少年自残和的教育活动,可能会导致负面影响,使他们觉得自残或是很常见的,是应对压力的正常反应,是一种逃避现实的选择。因此,在进行预防青少年自残和的活动中必须谨慎周密地计划、实施。
5 潜在心理疾病
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可能正在遭受着急性或慢性心理疾病的折磨,如边缘性人格障碍、抑郁、创伤后应激反应、解离性疾患、饮食失调症、恐惧症、强迫症、双极性精神失调症、冲动控制障碍等,在遇到紧急情感压力时,他们可能会反应消极、冲动行事,继而进行自我伤害。
四 怎样帮助自残孩子
1 父母、老师要留意孩子发出的“警报”
孩子是否突然间不像以前那样喜欢穿短衫或短裤了?
是否在手臂上戴上饰物来掩盖自己的伤疤?
是否比平时更容易发怒、心情沮丧、容易哭泣或是孤僻?
学习成绩是否滑坡、是否注意力不集中?
睡眠是否有障碍,是否失眠或嗜睡?
饮食是否发生了变化?
是否愿意和人交流?
是否酗酒或滥用药物等?
2 不避讳谈论自残行为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时,首先要做到的是敢于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分享他的感受,他们会因父母的理解而感到舒服和轻松;如果他们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做一些简单而积极的活动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看电影,去公园散步等。
3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父母需要冷静而友好的态度来看待这种行为,需要仔细倾听孩子的烦恼,了解他为什么要伤害自己,要承认和接受他所遭受的切肤之痛。不要对孩子的自残行为进
行评判,更不能对孩子的自残行为进行惩罚。父母要向自残行为的孩子表示关爱、支持与同情,集中精力看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问他怎样做才能帮助他。父母
要在孩子面前乐观一些,父母的生气、怨恨和痛苦只会使孩子感到内疚和自卑,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4 不要强制孩子放弃自残
 
 立即制止自残行为通常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在短期内向孩子提供帮助和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才是更为重要的。作为父母,不要强制孩子放弃自残,克服自残
行为只能靠孩子自己。可以让孩子思考一些问题:你可能并不会完全放弃自残行为,但是你应该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来努力控制这种行为;你可以对自残行为做一
些限定;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 合理地限定孩子的行为
父母对坚持要伤害自己的孩子做一些合理的限定,从而限制伤害的程度。例如要求孩子在规定的地点、时间内,用限定的方法进行自残行为。制定这些限定可以让孩子明白有好多人在关心他、爱护他,进而最终慢慢克服自残行为。
6 为自残行为提供替代品
 
 为了帮助孩子,父母要考虑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自残行为,是否有其他的办法可以替代这种行为。帮助孩子考虑当压力逐渐增大时,是否做些别的什么事情来获得
解脱。例如抓一把冰块直到融化;用球拍使劲击球;捶打枕头或用枕头往墙上打等。通过这样行为,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不用伤害自己的身体,也可以排解自己的压
力。
7 寻求助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时,可以向心理学工作者、精神病医生等专业人士寻求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团体治疗、理性情感治疗、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帮助自残的青少年改变消极认知,学会控制情绪,增强社交能力和自信心,改善家庭关系。
遵照医嘱患者可以服用一些选择性多巴胺摄取抑制剂,改善体内多巴胺缺乏的状况。患有抑郁症、创伤后应激反应以及严重焦虑症的人可能需要服用药物来缓解抑郁、焦虑症状,稳定情绪。
8 父母的作为
(1)为达到较好治疗效果,父母需要主动参与到治疗计划中。
(2)父母应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和娱乐活动,以满足孩子对爱、友谊、安全等的基本需求。
(3)父母应主动去认识孩子的朋友,从他们那里通常可以及早了解到孩子的自残行为。
随着环境的改变,思想的成熟,以及对冲动的较好控制,孩子的自残行为会逐步减轻,一旦度过了心理危险期,步入成人期后,一般不会再出现自残行为。

为什么会有人自残

一时想不开感觉到绝望就会自残。

重度抑郁的人如何控制自己不去自残

我买了本日历,每天记录,哪天发病了就打个差,挺好的就打个勾,这样记录下来我昨天去看了医生,医生看了说我发病的频率比较高,建议我再这样记录一个月,到时再给他看,如果差差还是多的话就住院治疗。我能够感觉到自己不舒服,比如说眼睛发直,想打人想骂人想在地上捡东西吃,这些都属于过激行为,虽然没有做,但是有这些想法就说明病情有点严重了。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