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反复数数是强迫症吗(得强迫症了以后会出现什么样子的症状)

得强迫症了以后会出现什么样子的症状

问题描述:我感觉到在最近几个月的时间里不正常的厉害的,我经常会强迫自己做事情的,不做的话就会感觉到更加的痛苦的,我经常会强迫自己一会一会的去洗手的,我感觉到得了强迫症了,

一有事情没做完就总是想是强迫症吗

您好,强迫症(OCD)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

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治疗: 森田疗法的理念:森田正马的人生态度体现在他设计的特殊治疗中,一方面是对和精神上的不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另一方面是面对客观现实进行建设性的活动。

自我疗法:假如您有强迫症,您现在就可以学习到最先进的治疗模式。因为OCD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所以承认失败,承认自己战胜不了强迫症,自己组织的一切举措和行动都没用,这样不去试图抵抗,就不会产生强迫想法和动作,这样才不会感到紧张和痛苦,才能真正治好强迫症。

心理治疗:解释性心理治疗为治疗的手段之一。对于患者要冷静分析本人的人格特点和发病原因,包括童年有无产生强迫症的心理创伤。

要以坚强的意志力克服不符合常情的行为和思维。矫正强迫症行为和思维要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以建立新的兴奋灶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

生物反馈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心灵重塑疗法、森田疗法、暴露疗法等,都有一定效果。可以试用这样的治疗方法:把病人置于严密监护下,当病人欲进行强迫动作或思维时,家人就以谈话或邀请参加某种活动的方法分散转移其注意力,以阻止强迫动作和思维发生。

同时请精神科医生讲解治疗原理,给病人以鼓励和奖品。第二阶段再让病人逐步接触能诱发强迫的刺激,一方面阻止症状的出现,一面使刺激逐渐升级。

实践证明,经多种治疗无效的难治病人,大多数用此法能获得好的效果。对于强迫观念者,当强迫观念一出现,即用声音干扰,效果也较满意。

家属对病人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过分担心,尽量避免跟病人讲大道理,尤其不能追根究底。对病人提出的问题,最好按常识给予答复,说一遍即可,无需重复。

药物治疗:可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强迫症的贾氏快速根治方法是怎样的

1.找到自己恐惧的根源所在

强迫症的发病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引发强迫症的外在因素有很多,却又大同小异,一般包括遗传因素、应激因素等。对这些因素分析透彻之后,即可真正的找到产生强迫症的外在因素。一些让人感觉羞耻或者厌恶的内在想象、冲动或者是一些抽象的想法,也能引起人的焦虑和痛苦,这一类就是内在的恐惧线索。比如,想伤害自己或亲人的冲动,开车时想撞人的冲动,不反复的去做某一动作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发生等等。

2.找到自己在回避什么

强迫症患者通常会为了降低自己的痛苦和焦虑,对于可以引发自己恐惧的情境或事物采取回避的行为,这一点和恐惧症朋友一样。强迫症患者自己要找到自己的所有回避行为。

3.找到自己的强迫仪式

强迫仪式是为了减轻由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和痛苦而采取的一种行为。仪式行为可以分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外显仪式行为比较好识别,如反复洗手,反复洗澡,反复检查等等;内隐遗失行为识别起来相对困难,如某人没有外显的反复检查锁门的行为,但每次锁门后他都不放心,这时就会在头脑里数1、2、3、4、5,数3遍以后就认为好了,门已经锁好了。这种在头脑里数数的思维就是他内隐的仪式行为。

4.系统脱敏法

即让自己反复、长时间的暴露于恐惧的想法和情境当中,这样会给自己提供丰富的信息,打破原来的错误连接,矫正一直持有的负性评价,最终促进自己对先前的威胁性刺激形成习惯化。使自己体验到并相信你所恐惧的东西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可怕,后果也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么严重。最终建立正常的行为反应模式。系统脱敏要从恐惧内容中等的情境开始,然后逐渐提高情境的难度,最后面对最恐惧最痛苦的情境。这个过程最好有治疗师一起参与,或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进行。整个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认知调整。暴露的频率要足够多,每次暴露的时间要足够长,否则达不到效果。

5.行为禁止法

通常情况下,当人们暴露在恐惧的情境中会感受到焦虑和痛苦,因此会极力回避这种环境。这时必须靠自己的意志力或其他人的帮助来阻止回避行为的发生,只要在恐惧的情境中暴露的时间足够长,这种焦虑和痛苦就会缓解。经过反复大量的脱敏并阻止回避行为的发生,最终对这类情境就不再恐惧,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

6.避免新的仪式行为的产生

为了阻止自己的强迫仪式行为患者经常会感到焦虑和痛苦,以致会不由自主的出现新的仪式行为。如,控制住了自己不去反复洗手,这时你会不知不觉的进行反复搓手来缓解焦虑和痛苦。一旦发现这些新的仪式行为要及时进行阻止,以免新的强迫行为产生。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如何自我治疗强迫症的方法的介绍。当我们发现自身有强迫行为时,千万不要惊慌,稳定情绪,适当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治疗。如果病情严重的话,应当及时就医,不可拖延。

患有强迫症是一种什么体验

首先回应一下你的描述,强迫症可不是什么装出来的,抱着这样的观念只能给强迫症患者带来更大的偏见,更大的痛苦。而且,简单看了一下下面的回答,发现人们以为的强迫症好像本就不是真正的强迫症,真正的强迫症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挥之不去的,时时刻刻不愿去面对的,非常痛苦的。

一名强迫症患者的体验

相信我,强迫症的体验很痛苦,没有人愿意去尝试的,因为那是一种无法遏制自己,完全失去控制的,反复的侵入性思想,而且还要去重复性执行精神或行为,而且患者会因此感到非常苦恼,痛苦程度甚至明显强于焦虑症,不亚于抑郁症,所以在临床上也会遇到自残的强迫症患者,为的就是用上的痛苦来对抗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带来的痛苦体验。

遇到过很多强迫症的患者, 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有一些可能是比较常见的强迫检查,比如出门前反复检查水电煤气,下楼后反复检查所没锁门;比如强迫洗涤,尤其是今年,提倡勤洗手,有些人就忍不住出现了反复吸收的行为;比如强迫仪式,做一件事情,总是用自己认定的顺序或进行,如果没有按照原本的顺序和就会非常痛苦;比如强迫思维,总是忍不住去想到要去伤害谁,但又极力的去控制自己不要去做,想做和不去做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

我遇到过一名强迫症患者,来门诊就诊的时候还会一遍一遍的去数诊室的窗户上有多少块玻璃,他说看到窗户就会去数有多少块玻璃,明知道没有任何意义,但就是忍不住,根本无法忍受那种强烈的计数,以至于一边去数玻璃的数量,一边用头去撞桌子。但可惜的是我劝说他住院治疗却被他拒绝了,他说也吃过管强迫的药物,但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来就是问一问看有没有别的什么更新的治疗方法。

如何去治疗强迫症

其实,目前对于强迫症的治疗,还是遵循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的联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改善患者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进而减少强迫症患者的痛苦。但就像我的这名门诊患者说的一样,强迫症的治疗效果很多都不是很理想,这与强迫症的疾病特性也有很多的关系,因为强迫症本身就容易慢性迁延难愈,而且还容易办法很多其它精神障碍,比如长时间的强迫症患者很多都同时办法抑郁症,消极,悲观,甚至绝望。所以从这方面也增加了很大的治疗难度。

另外,强迫症患者在药物治疗改善后,系统的心理治疗尤为重要,也可以说心理治疗是治标治本的重要治疗,但很多强迫症患者其实并未开展系统心理治疗,所以也就难怪治疗效果总是不理想,反复发作的痛苦体验,也消磨了患者本身的治疗信心。

其实,现在国内很多大型精神专科医院,在对强迫症急性期的患者治疗中会选择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带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快速控制患者痛苦体验的同时,再开展药物治疗和系统心理治疗,起码缓解有效,迅速,可以尝试。

强迫症患者的体验非常痛苦,而且很容易对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所以如果确诊强迫症,一定要坚持治疗,要相信医生,一定会好起来的。

我看很多文章都在说抑郁症,可我孩子得的是

你好,很同情你当前的遭遇,自己的孩子得了强迫症,肯定非常焦虑担心,面对这样一种精神心理疾病,作为普通大众多数人是对其缺乏了解的,能够感受到你的不知所措和急于去帮助孩子的心理。当前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关注日益增加,因为抑郁症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率,媒体对抑郁症的报告较多。强迫症与抑郁症的差别挺大的。

第一:临床症状不同。强迫症是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主要特点是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无意义、甚至有违患者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比如强迫洗手、强迫检查、强迫数数等。而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功能受损、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精神障碍。

第二:治疗类似。当前强迫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的主流药物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TIs),比如氟伏沙明、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等。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森田疗法等等。抑郁症的治疗也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第三:得的强迫症不要怕,积极寻求助。强迫症的病因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定论,通常认为强迫症与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虽然病因不明,但是及时接受治疗能够减轻疾病对患者的困扰,提高生活治疗,减少疾病复发率。建议你尽快携带孩子到精神专科医院或者综合性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根据医生的建议积极接受治疗。

希望能够帮到你,祝孩子早日康复。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