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抑郁症电击疗法多久做一次(治疗孩子的网瘾用电击法对吗)

治疗孩子的网瘾用电击法对吗

增加了孩子对父母和社会的憎恨

“网瘾防治”拟写入法,电击疗法遭大众批判

新京报:“网瘾防治”拟写入未成年人保

新京报在10月20日发表文章称,在21日开幕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将审议未成年人保修订草案以及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修订草案。而目前广受大家关注的未成年“网瘾防治”问题也将被拟写入未成年保护

法。

从新京报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未络成瘾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了。有接近10%的未成年人深陷网络,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上升,所以网瘾防治迫在眉尖。值得一提的是,与网瘾防治一同被推至风口浪尖的,还有关于治疗网瘾的暴力手段,首当其冲的便是“电击治网瘾”。

什么是电击疗法?电击疗法真有作用吗?

那么到底什么是电击疗法?电击疗法又为何被全民批判?相信类似的问题对于不怎么关注这类新闻的网友来说,还有些不解。谈及电击治网瘾,很多人会想到一个人,也就是人送外号“电击狂人”的杨永信。杨永信曾担任临沂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主任,被“盟友”(盟友是戒网瘾中心成员的相互称谓)家长称之为“全国戒网瘾专家”,而其治疗网瘾的独特手段之一便是“电击疗法”。

电击疗法是一种医学手段,目前的电击疗法都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医生通过电休克机,用一定量的电流来刺激患者大脑。那么这种电击疗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电击疗法往往是针对精神病患者使用的,短暂多电流直达大脑可以让患者瞬间丧失意识甚至是出现抽搐现象,医生以此来控制患者情绪。

对世界精神病医学史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早期医生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相对简单粗暴,医疗设备以及治疗方法都不够完善。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脑认知以及精神疾病治疗对于医学人员来说是一片盲区。在面对情绪激动且具有危害性的患者,医生们常常束手无措。与此同时一些研究人员开始不断尝试新的疗法,他们湮灭患者拿他们当试验品,甚至研究出了“额叶切除手术”,后续衍生出冰锥疗法。而冰锥疗法的创始人Freeman在手术之前,就经常会给患者使用电击治疗来代替麻醉。

1938年电击疗法首次在精神病患者身上进行,电击分三次进行,电压也从80V不断加高,随着电流的增高患者的反应愈加强烈。从最初轻微癫痫、抽搐反应,到全身大抽搐并完全丧失意识,患者疼痛难忍。那个时候对患者的保护,仅仅是和在嘴里塞东西,这样做可以避免患者骨折和咬断舌头。不过随着医学进步,电击患者也受到了更多的保护,比如注射肌肉松弛剂和静脉诱导麻醉等,电休克治疗也变成在病人自愿的情况下才被使用,但电击治疗所带来的痛苦依然存在。

所以上个世纪电击疗法在国外医学上备受青睐,这导致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接受并认可这种疗法。甚至到现在,很多国外民众都认为适量的电击会帮助他们改掉恶习。而在亚马逊购物网站上,他们甚至可以买到类似的电击设备。而这股“电击风”也吹进了,当国外开始辩证对待电击疗法,甚至开始在各个州实行禁止电休克治疗的时候,杨永信却把它当做治疗网瘾的“法宝”。

和现代电休克疗法不同的是,杨永信所用的电击疗法是未经改良的电休克治疗仪,最初的型号是DX-ⅡA型,而这款产品的电流输出是0-150毫安,还是没有任何安全许可证的淘汰产品。虽然杨永信自称使用电疗都是控制在0-5毫安,但据接受过治疗的“盟友”称,他亲眼见过40毫安的电击。

在对电击疗法有了大概的了解后,我们来聊下一个问题:电击疗法对治疗网瘾真的有用吗?事实上,电击疗法往往是作为精神治疗最后一道防线存在的。比如患者有难以控制的躁动、暴躁等危险行为;有严重的抑郁、自虐、情绪以及对药物治疗反抗等表现。所以在医学上,电击疗法也算是一根“救命稻草”。而网瘾本身并不是精神疾病,电击治疗又怎么能对其产生积极的作用呢。

杨永信的观点认为当“盟友”的网瘾上来时,会有各种行为和情绪的表现,当这种状况产生的时候就得通过电击让其产生痛苦感,这样一来当他再有网瘾的时候就会本能的产生厌恶感。事实上,根据对盟友们的后续采访可以得知,绝大部分孩子对电击治疗的态度都是从反抗到恐惧的。戒网瘾中心有几十条条款,只要盟友犯错就必须接受电击,杨永信就是利用这样的手段来达到,让戒网瘾变成行刑。

有位盟友在采访中还表示:刚进戒网瘾中心的时候,杨永信就会把你带到病房,几个人控制你然后对你进行电击。电完之后会问你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你父母会送你到这里?喜欢玩游戏是不是?只要你的回答不尽杨永信之意,那么他就会一次又一次的电你,直到你服从为止。所以电击治疗网瘾并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自闭等负面情绪,而且电流会使大脑产生很多副作用,比如记忆力衰退、恶心头晕等。

那么该怎么正确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呢?

想要正确的戒除网瘾,我觉得家长应该对网瘾有全面的认识。之所以有很多无知的家长把孩子送去戒网中心,就是对网络游戏产生敌对情绪,没有辩证的认识网瘾。而关于网瘾的研究,在国外很早就开展了。简·麦戈尼格尔在其发表的著作《游戏改变世界》中对游戏以及人们为什么会产生网瘾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讲解。

斯坦福大学精神学和行为科学教授——艾伦赖斯研究表示,游戏之所以让人成瘾,是因为优秀的游戏会让玩家产生心流体验以及自豪感。在游戏中取得成就和胜利的时候,玩家的大脑成瘾回路被异常激活,自豪感和成就感会飙升。简·麦戈尼格尔则认为,人们经常会被抑郁的情绪所困扰,而抑郁的对立面便是游戏,优秀的游戏能活跃人体所有与快乐相关的神经系统和生理系统。而这些都是形成网瘾的强大拉力,至于推力原因便要根据网瘾患者区别论证,也就是说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网瘾的原因很多。

可能是来自自身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社会的原因等,而根据调查研究,较多产生网瘾的青少年都伴有心理上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常年没有父母的陪伴,性格缺失导致他依赖网络;有些孩子因为受到校园暴力而产生厌学情绪,他更愿意在网络游戏中发泄情绪和找到安全感;有些则是因为父母给的学习压力很大,躲避在网络世界......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还看到过这样的研究结果,有研究人员表示孩子网络成瘾和缺少父爱也有直接关系。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产生网瘾,绝不仅仅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所以家长们不应该采取指责、惩罚、过度限制等来对待网瘾少年。

需要对症下药,首先试图观察孩子的起居生活,找到已经存在的问题,并尽可能去改善这些问题。比如孩子嫌父母经常吵架,那么可以从改善家庭关系着手。其次可以采取干预和转移兴趣爱好的,先通过委婉的降低孩子的游戏频率和时间,再观察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帮助他建立积极的兴趣爱好,比如游泳、玩滑板等。甚至在这些过程中,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来降低他的抵触情绪,然后一步步带领他从游戏世界走到现实世界,让他感受到现实世界的精彩和乐趣。总而言之,多换位思考,用引导的对待网瘾少年,而不是一味的打压。

大家有哪些戒除网瘾的良策呢?赶紧留言评论吧~

感谢阅读和点赞关注。

盐酸帕罗西汀片为什么早上吃

您好!盐酸帕罗西汀能够高度选择性的调节大脑中5-羟色胺的平衡,因此兼具抗抑郁和焦虑的作用。说明书建议,一般在早餐时一次性服用,其实其他时间也是可以服用的。具体在那个时间点服药,主要看人体服药后的反应,帕罗西汀常见的副作用有嗜睡、失眠和兴奋等。多数患者在服药帕罗西汀后起到振奋作用,也就说可能会造成失眠,所以建议在早晨服药。部分患者在服药后,可能会出现思睡的表现,这时就建议患者在晚上服药了。药片中间有凹槽,方便掰开,治疗剂量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药物不良反应多出现在服药初期的第一周,随治疗继续逐渐消失。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可以饭后服用或对症治疗。如发生头痛,可能提示加药过快,需小剂量逐渐增加。

需要提示患者的是,服药后可能需要1~2周时间起效,在此期间,切忌半途停药;由于抑郁和焦虑是慢性疾病且容易复发,所以需要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即使自觉症状已经缓解,是否停药仍应咨询医生,按医生的建议服用足够的疗程;服用抗抑郁药不存在依赖性,“依赖”是指长期服用诸如安定类药物断药后出现身体和精神不适,需要继续用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治疗需要足够的疗程,这和药物依赖而不得不服药完全不是一回事;定期到医院复诊。

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如有问题直接邀请作答即可。

《天堂堵塞》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非常感谢朋友邀请来回答这个问题!说实话一直以来没看过这部影片,在接到这个问题后,通过朋友的渠道我终于拿到了这部影片,在这过程中也了解到这部影片在第90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中获得了最佳纪录短片奖,这是一部关于聋哑儿童的电影,在颁奖典礼中导演用手语发表获奖感言,非常感人。

在看了一遍后,我被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影片叙述了明迪·阿尔帕这一位饱受折磨、才华横溢的56岁艺术家,洛杉矶顶级画廊的代表。急性焦虑症,精神障碍和毁灭性的抑郁症已导致她在精神病院接受电击疗法,以至于10年间丧失说话的能力。在治疗期间,明迪·阿尔帕高度的自我意识促使她去创作出一部终生的作品。影片以强大的心理精确性来表达她的情绪状态。她通过采访、重做、建造一座八英尺半高的她心爱的精神病医生的纸雕像,通过解读她孩提时代的绘画作品,我们得以了解她是如何从黑暗和孤独中走出来,回到那个充满爱、信任和支持的世界中的。

有一段小插曲特别让人感动,在第90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中导演在台上说影片的来源是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则在台下是泣不成声。

历史上有哪些残忍的科学实验

说一个心理学方面的吧。

照片上的小家伙叫做小艾伯特,当时他只有8个月零26天大。从拍照那天起,他开始收到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送来的礼物——耷拉着耳朵的小狗用鼻子蹭着他的衣服,小猴子在他面前沿着绳子跳舞,小灰兔安静地依偎在他的怀里,还有一只小白鼠绕着他转圈。

看着这些新鲜事物,小艾伯特嘟起小嘴,睁着圆鼓鼓的大眼睛,摇头晃脑地打量着周围。他甚至主动伸出手,想摸摸那只小白鼠。

一切看上去都很温馨,直到送礼人约翰·华生教授悄悄躲到小艾伯特背后,用力敲响了事先悬挂在房中的钢棒。一记响亮的“咚”声吓到了小艾伯特,他“剧烈地抽搐”,但沃森没有停止,他又敲响钢棒,小家伙开始“紧闭嘴唇,身体颤抖”,这还没完,华生冷静地第三次敲击钢棒,小艾伯特终于趴倒在坐垫上,哇哇大叫。

这些看似恶作剧的行为,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也最富有争议的实验之一。心理学家华生希望通过观察小艾伯特的反应,把巴甫洛夫从对狗的研究中获得的认识应用到人的身上。他和助手选定了在大学收养所做保姆的哈丽雅特·莱恩的儿子,在1920年对他进行超过3个月的实验。

华生认为,乖巧的小艾伯特“镇定且被动”,“实验对他的伤害应该很小”。

对于单亲母亲莱恩来说,让孩子参加这项自己也不太明白的实验,每天可以换了1美元的生活费。

直到今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会在课堂上看到华生拍摄的实验影片。在短短几分钟的影片里,他趁着小艾伯特不注意,戴上长胡子的圣诞老人面具,凑到小家伙的面前,孩子立即惊恐地睁大眼睛,撕心裂肺地哭起来。可还不会走路的他没法逃跑,只能用胖胖的小手抓着坐垫,努力把身体别过去,低头避开那张令他害怕的脸。

“如果通过他们,我们能够发现根除恐惧的方法,那么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面对质疑,华生这样回应。

此后,美国心理学协会公布了实验伦理规范,严禁进行违反伦理的实验。事实上,华生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为了保护实验对象,他没有使用婴儿的真名,而是为他取了个代号“小艾伯特”。这似乎是他为保护这个实验对象做出的唯一努力了。

而小Albert到底怎么样了呢?

证据表明,他几乎一出生就重病缠身,绝不是像华生所说的那样,”normal, healthy, [and] well-developed“。而且证据是如此明显,以致于不能相信华生先生自己不知道这一点了。并且不知道是不是华生先生的原因,他在五岁时去世了,死亡证明书上注明的死因是脑积水。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