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你好,双相障碍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一般表现有躁狂相和抑郁相交替发作,对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需要通过系统的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意见建议:你服用奥氮平和碳酸锂是比较对症的,现在服用奥氮平半片和碳酸锂一片,感觉没有精神,是可以适当的再减用药物的,可以尝试将奥氮平减至四分之一片。但这种情况有可能会造成情绪反复,如果精神状况出现明显的异常,需要重新加用药物来控制症状。
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好好控制吧
感谢邀请,我是精神科医生,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比较关注,但可能我的回答不一定是你想要看到的。在我这个医生看来,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治疗优先级别是应该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的优先级别的。如果你还在想如何打开心结,我觉得可能大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是没有心结的,他们纠结的地方,或者说矛盾的地方,恰恰是躁狂和抑郁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境状态,交替或者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靠说是说不好的,药物治疗才是帮助他们平稳心境状态的最佳选择。说一说真正的双相情感障碍首先你要知道,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而且不是我这个喜欢说实话的医生规定的,是国务院规定的六种需要建档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这是疾病,而且是一种慢性发作的疾病,不是心理问题,更不是什么打开心结就能好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代表了两种认知:双相情感障碍——医生——疾病——治疗(药物 心理)——缓解。双相情感障碍——非医学人士——心结——心理——打开心结——缓解。上面代表着科学,下面代表着不科学。科学是前人归纳总结,后人积极探索和尝试的结果。不科学是:“我以为这样,我认为这样,我说一定是这样,但我只是随便说说,我可不负责任,我又不是专业人士”。即使是我这样专业的医生,也在不断修正自己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比如十年前我会将很多有幻觉和妄想的双相障碍患者误诊为精神症。十年后的今天,整个精神医学界对于这种复杂的疾病认知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诊断思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境障碍疾病。我上面说过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但双相障碍包括的不单单是简单的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或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而是还要包括更为复杂的混合发作,双相一型,双相二型,不典型发作,环性心境,快速循环。比如下面这张图的红色线段,总是在水平轴的上下波动,也就是双相情感障碍所表现出的情感高涨与情感低落的交替或混合发作表现。其实以我的角度看来,能被你的医生诊断出双相情感障碍,起码比误诊很长时间延误治疗要好的多。即使在医疗水平发达的美国,诊断一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要平均耗费10年,经过3个精神科医生,所以能被早期诊断出来,难道不应该高兴吗?起码我们的治疗开展的更早,也就预示着会有更好的愈后效果。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很多时候,双相情感障碍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终身疾病,急性期的治疗固然重要,但坚持规范的维持期治疗,才是保证患者缓解后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最重要的事情。坚持维持期的治疗会最大限度的减少心境的波动,减少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复发。上图是2018年CANMAT双相障碍治疗指南的推荐用药,可以说这个指南是目前全世界最多国家采纳的双相障碍治疗指南,每4年更新一次指南,这次更新是目前最新的一次,其推荐用药对全世界精神科医生治疗双相障碍的时候都存在指导意义。其中我最推荐的一线用药是富马酸喹硫平单药治疗或者富马酸喹硫平和丙戊酸盐的联合治疗。对于发作次数多,或者发作持续时间长,频繁复发的患者,最好选择联合治疗。当然,这其中的奥氮平联合锂盐或丙戊酸盐也是非常好的组合,其中奥氮平 氟西汀对于双相一型的患者治疗效果是公认最好的。如果你对于双相障碍还存在某些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帮你解答的。
孩子,高中三年由于学业紧张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状况是很正常的,不要急于给自己贴上双向情感障碍的标签。还有高中孩子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有这种症状,这就像青春期的孩子有谈恋爱的倾向是一样的,所以一定不要害怕,不要因为自己这样而放弃,要控制自己、调整情绪,慢慢使自己向好的方面发展,一定不要急哈,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每天进步一点,一定会好起来的。我同事的孩子,就是这样的,父母每天鼓励,孩子每天自己进步一点,后来也考上了一本大学。本来的知识也忘记的差不多了,不要紧,在开始来过,扛过这段时间,你一定会成功的。当你再过几年回头来看这段高中时光时,其实这些都不是事。孩子,相信你是最棒的。一个曾经高中小孩的妈妈!
【心理问题发展的一般过程】Hedy 在描述她来我们咨询室前的事情时,也展示了心理问题发展的一般过程——一般是刚开始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等遇到了一些挫折、问题、心理上的疑惑,阻碍了自己成长及发展的道路,而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很苦恼,陷入一种极端状态里,然后从症状的角度给贴上了一个“病”的标签。这个标签有的是医院医生给帖上的,有的是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有的是亲人给贴上的。比如,你情绪特别的焦虑就贴上了焦虑症的标签,情绪特别低落就贴上了抑郁症的标签,有强迫的症状表现就贴上了强迫症的标签。自己认可了,标签就牢固的贴上了,因恶性循环而越陷越深。Hedy不认可医生的诊断,也不认可父母认为自己是精神上出了问题,认为是心理上的问题,而前来做心理咨询调整。事实证明心理上的困扰化解了,那些所谓的症状就消除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摘自《享受生活》解决心理问题的第一步,不是贴病的标签,而是扔掉精神病学病的标签!精神病学的诊断标签,本质上只是一个符合而已。这个符号,对于情况的描述没有任何实际性的意义,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没有任何帮助。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心理分析,弄清楚外在症状表现背后的心理根源,以及问题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并通过心理咨询技术进行有针对行地化解,激发个体解决问题的信念,引导个体走出心理困扰。活得有尊严,自由,享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