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真诚的含义心理学(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著名心理学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著名心理学教授

C

感情的本质是什么

真正的感情,其本质是某人发自内心的对另外一个人的认同,这种认同包含着对另外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同。

感情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反映了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或厌恶的心情。

感情基础是两人之间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所产生的感情。恋爱时的情感基础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吸引力或好感,可婚姻中的情感基础却是理解与包容。

当一个人处在热恋状态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会焕然一新,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好像突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一样,头脑中无时无刻不在闪现对方的身影,自己的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在对方的身上。很显然,这种状态不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状态,甚至在第一次发生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极度的惊奇,仿佛身体中突然爆发了一种神秘的力量,来推动我们,这是感情的体现。

卡耐基的相悦定律

卡耐基所说:“不管是屠夫,或是面包师,还是宝座上的皇上,统统都喜欢别人对他表示好意。”我们常说与人交往一定要用心,“相悦法则”便是这种说法的心理学依据:真诚地喜欢他人,他人自然会用友情来回馈我们。

每个人都喜欢得到他人的认可、赞美和尊重。

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原则性地刻意去恭维他人,而是要真诚地去喜欢别人,别人才会喜欢我们。

什么叫信任

回复谢谢邀请!信任是什么?信任就是相信对方的里外,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品德观!这个人三观正能让对方放心的,把自己的生命都记托在他身上!

为什么真心对人却总是不讨好

——《恶意》东野圭吾

“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生活中,有没有你以真诚相待,对方回应的却是猜忌,你以善良相待,对方回应的却是怨恨的时候?

有的。

几天前,我的读者给我留言说:“我真诚待人往往得不到真诚以待,不知道是我太单纯幼稚,还是我搞不懂这世界的复杂?”

同样也是几个月前,保姆纵火的悲剧让闻者无不悲怆愤怒,为无辜丧命的善良的女主人和三个可爱的孩子悲伤,也对受人恩惠却对恩人下毒手的保姆充满愤怒。

为什么?这两件事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的那本书——《恶意》。

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心,来“想象”周围的世界

你的真诚换不到别人的真诚,你的善良换不到别人的善良。

在《恶意》里,野野口和日高从小就是同学,日高才华横溢、出身优渥,有着可贵的品质,他对家境不如自己的野野口没有丝毫嫌弃或者距离感,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野野口,他也这样对待他所遇到的所有人,真诚、热情、阳光、以德报怨。

而野野口,他没有日高的家境也没有他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日高那样的人格,即使他的工作也是这位朋友努力为他联系,朋友知道他见不得光的秘密也没有拆穿他,但野野口却在内心极度憎恨这位朋友。

他恨朋友写出了世人瞩目的作品而他的能力就只能做儿童杂志的工作;他恨朋友年少时面对恶势力就能挺身而出,而自己只能胆小地缩在一边;他恨朋友总是对他这么善良而他自己却没有半点善意——野野口把所有对朋友的嫉妒和对自己的恨都一并化成毁灭的力量。

他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从杀死朋友开始,到一步步让外界以为是朋友剽窃了他的作品,他的不只是要夺走日高的生命,还要毁掉日高充满了正义和爱的人生,让人们误以为日高是个品质恶劣的坏蛋。

日高的满腔善意,得到的回报却是野野口恶意的回报。

这是一个让我们充满了寒意的故事。

人的内心的复杂程度,很多时候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当你问,为什么我真诚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真诚的回应,为什么我对他那么好,有时却能感受到对方对我隐隐的敌意?

那我想你有必要认识一下,嫉妒这种情感。

嫉妒是人们内心常常都会体验到的情感,它非常普遍。

如果你说我从未嫉妒过谁,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很多时候因为嫉妒会让我们体验到强烈的羞耻,并且外露的嫉妒也会给社交带来很大的障碍。

所以很多人不会把嫉妒表达出来,也有很多人根本体会不到自己潜意识涌起的嫉妒的情绪,就用防御机制把它改头换面了。

嫉妒是什么?嫉妒Envy的词源是拉丁语invidia ,来自动词“invidere”,这个动词的意思就是“有敌意地看着”。

牛津英语词典把嫉妒定义为“在注视着另一个人拥有一些高于自己的优势时产生的屈辱感”;

而韦伯词典则把嫉妒定义为“在看到别人的优秀或好命运时感到的气恼、羞辱、不满或不安,同时感到一定程度的厌恶,以及占有相同优势的渴望。”

当你看到了嫉妒的含义,你也许能够体会发生在《恶意》里面的那个故事,尽管极端得难以想象,却存在着一些奇妙的合理性。

每个人心里都有光明和黑暗,光明和黑暗如何转化,要看我们的人格具有怎样的转化功能,有多大的转化力量。

野野口最终彻底走向了黑暗,化成了魔。

很多人,时不时也会释放嫉妒的情感来攻击一下别人,这个时候,被攻击的人往往会觉得莫名其妙或者受伤——为什么我对你这么好,你却不能以同样的好来回应我,我招你惹你了?

而实际上,对于那些人格本身就比较狭隘阴暗,或者某些边缘人格障碍以及人格特别弱小无法用“自我”来整合“本我”中那些本能的糟糕情绪感受的人来说,有时你的这种好、这种真诚、这种善意和宽容就是“招惹”——

因为你的好反衬了他的不好,你的真诚反衬了他的不敢真诚,你的善意宽容反衬了他的自私狭隘,他对于你拥有的这些他做不到无法拥有的可贵品质而感到嫉妒(屈辱)。

他看到你拥有这些优秀也拥有帮助他人的能力,而自己什么都没有。

你让他的卑微无处躲藏。

无论是什么人,每天都会运用很多次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比如经过了“合理化”的防御,即使是坏人,也不会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自己是个坏人。他会觉得他做一切都是对的,即使是错的,也有其背后不得不的苦衷。

被扯破了防御,会让人感到愤怒,会激起人巨大的敌意。

当你真诚地、善良地、不计回报地去对待一个人格有问题的人时,你的真诚善良照出了他的卑微,扯破了他编织的防御。

在你的映照下,他发现原来世界还真的有这么好的人,于是过去给自己编的“所有人都很坏都很自私所以我也可以冷血一点”的“合理化”理由碎裂了,你让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其实确实是一个并不真诚也不温暖的人。

在这个时刻他不得不去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他一直不能接纳这个真实的自己,于是他对这个逼他看到真实自我的你,产生了巨大的敌意。

日高的一切都让野野口嫉妒,这种屈辱感,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与此同时,日高无可挑剔的高尚品质的现实存在,撕破了野野口为自己构建的世界,他建立的防御崩塌了,在日高面前,他觉得自己就是个LOSER,这令野野口无比愤恨,并最终疯狂。

在《恶意》里,东野圭吾写了这样一句话:

“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强烈的嫉妒还是防御体系的被摧毁,都会激发人巨大的恨意。

恨意是有其源头的,而人性,也的确是复杂的。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