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应提供孩子安定、和乐的环境,以减少孩子的不安和焦虑。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孩子的不当行为多是长期累积养成的,为消除其行为问题,应订阶段性的目标,慢慢减少不适当行为。指导儿童学习任何一项行为及能力,使他们对范本行为产生兴趣,做好范本行为的决心。
为什么抑郁症好了,焦虑症还在呢?这就需要了解焦虑的原理,抑郁症的形成机制。如果一个比较自卑的人,经历了某些失败,觉得自己不行,就会更加自卑,认为自己做不好眼前的人事情,现在的事情做不好,将来肯定也没什么希望,对将来产生绝望,这种一种高焦虑的情绪体验,时间长了就会抑郁,甚至形成抑郁症。如果一盒抑郁症患者感觉自己好了,说明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并不断实践,能做好眼前的事情,将来也就有了希望,抑郁症状减轻或者感觉不到了。如果他大脑里还有别的担心,比如担心自己的身体是不是有问题,担心不干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担心睡不好会不会影响明天的工作学习等等,这些都是焦虑,自己往往能感觉到。有的抑郁症患者担心的事情很多,如果把自我评价的前景的焦虑问题解决了,抑郁症状就能减轻或消失,但其他方面的焦虑没消除,就照样有焦虑的感觉。
4岁自闭症小孩早上起床无缘无故发脾气,不能表达意思,不停的哭闹,鉴于这个情况,怀疑可能是有暴躁,焦虑的可能,父母要尽可能的安抚孩子,如果这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毕竟多的话,建议父母要带孩子去心理科看看了,去查明原因才能放心。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我国每68名孩子中约有1名自闭症儿童,作为一名诊断过无数名自闭症的儿科医生来说,呼吁大家应多关注自闭症儿童。孤独症也称自闭症,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是以明显的社会交往,言语交流异常及刻板重复的行为为特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1、 多数的孤独症早期症状在婴儿期即已出现,半岁左右的宝贝可能就开始反映出某些孤独症的征兆了,而这个时候的宝贝还不会说话表达,就容易造成某些信号被父母忽略,例如父母用食物或玩具逗引宝贝时,宝贝却总是“目中无人”,不与父母对视,甚至有些宝贝拒绝家人搂抱或身体接触。2、 宝贝1岁大的时候,就开始有一些典型信号供父母参考了。如无法跟父母进行眼神交流;当父母呼唤其名字时,宝贝不会产生反应和应答的表现;无法识别父母,无法对外界刺激做出正常的反应;对周围的人及物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一些不典型的信号父母也要留心,如宝贝还没有喃喃自语或一些表达情感的动作。3、 3岁左右的宝贝,我们要注意观察宝贝的兴趣和行为,如宝贝表现为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孩子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车轮,单调地摆放积木块或物品,不能正确玩玩具,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面对宝贝们通常喜欢的动画片,儿童节目,动画电影则毫无兴趣,难以适应新环境等,就需要父母们引起重视了。孤独症患儿,如何及早发现?您建议家长如何做? 鲍秀兰教授:孤独症倾向的孩子有“四不”,不看、不听、不指、不语。另外还有刻板动作,不会模仿。专业医生很容易看出来有问题,可能对视一下,对对话,用量表一测,就能发现孩子的问题。 早期干预以教育训练为主 为什么早期的干预不是吃药为主,而是以教育训练为主?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能力的缺失或者是与交往相关的言语或非言语交流能力的降低。教育训练的目的可以概括为:改善核心症状,即促进社会交往能力、言语和非言语交流能力的发展,减少刻板重复行为。对于有孤独症倾向的孩子,家长早期发现,抓紧康复,效果也非常好。早期干预能让孩子回归社会,能够上学。所以孤独症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青少年情绪障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焦虑、恐惧、强迫、羞怯等情绪异常与儿童的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与成人期神经症无连续性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及游戏治疗等在支持性心理治疗中首先耐心听取患儿诉说自己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痛苦适当地表示同情指导他们去适应环境增强克服情绪障碍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