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肯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才有价值有意义呢?学生在校读书是为了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肯定要读一些与工作有关的业务书籍,以便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我们肯定还要读一些其他的书。因为在你工作之余,你还有很多想法和思考。譬如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今后的路如何走?什么是寒塘雁影?什么是大漠孤烟?……你思考的问题越多,越想得到答案。答案哪里来,唯有书里寻。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此话对现在而言亦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生而为人,须俱备有做人的能力、本领和尊严,这些东西只有通过读书方能获得。读书可以修身养性;读书可以增长智慧,可以丰富人生阅历;读书还可以除去浮躁,使人变得温文尔雅,谈吐不凡,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还可以成为一种依托。当你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当你在寂寥无依的夜晚,可以向书敞开心扉,将心中的委屈、怨恨以及无法言表的一切向它毫无保留的倾诉,并可得到它的指点迷津。每一本好书,都是一盏盏指路明灯,能使我们心明眼亮,信心百倍,在人生的道路上永不迷失方向!古今中外可读的书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但你若能深读三本书,肯定会终身受益。《论语》教你如何做人做事;《道德经》启迪你人生智慧,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南华经》让你看透一切,逍遥自在。
建议题主,不用去改变什么?最重要的改变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人生路上本质就是复杂的,人心也跟着复杂,做最好的自己,其它的让人去评论,开心快乐过好每一天!
太在意领导说的话,是不自信的心理,时时事事期盼自己的工作得到领导认可,是个完美的形象存在!太在意同事说的话,是想加深对同事的了解,做好应对之策,知道怎么与同事做事说话不给自己带来伤害!太在意比自己优秀的人说的话,是自卑的心理,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同样的事情为何别人比自己优秀!太在意好朋友说的话,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心理,当成最近的好朋友。相信每个人的朋友都很多,但是真正能走进一个人心理的,也就那么两三个而已,顶多算认识,口头称呼罢了!太在意客户说的话,是想满足客户需求的心理,是工作过于认真的体现!不想因工作疏忽丢失客户!太在意商家说的话,是对商家所卖的商品的认可,尽管嘴上各种挑剔,什么款式不喜欢,价格太贵,都是在演戏,是发自内心的想购买!太在意同行对手的话,是想提升自己对本行业的认知水平,生怕错过重要的知识,后续可借鉴其精华,外加自己的观点进行创新,好打败同行!太在意孩子说的话,是过份溺爱的表现,生怕自己的爱太少,知道他吃什么穿什么,无论任何需求不能有一丝懈怠,做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太在意父母说的话,是对父母的孝心,过于重视的心理,感觉父母太辛苦,无论说的任何话,都不能遗漏,后续要好好践行!太在意爱人说的话,是爱的心理!假如一个男人把妻子的话当做耳旁风,毫不在意,那么相信他们的夫妻感情是很悲哀的,婚姻很失败!太在意别人说的话是种什么心理?太在意别人说的话,对于不同的人产生的心理是不同的!有的是不自信,期盼得到认可!有的是过于重视,把其放在第一位!有的是自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有的来说是关心,过于溺爱!有的是对对方的认可,发自内心的!有的是认真的态度,满足需求!有的是提升认知,取其精华!无论是在意谁说的话,都是演戏,把自己的角色完美,不想有什么不好的评价,其实就是对自己太苛刻,太紧张!完全没有必要,一切坦然淡然面对就好,要么真是太累了,脑袋始终绷紧一根弦,会失去很多快乐!
结婚的意义在于身体累了有肩膀可靠,精神累了有孩儿可亲,当万家灯火的佳节才满屋的欢笑可温,而且好的婚姻可以彼此共同成长!
很多家长,包括我,都很希望教育好孩子,望子成龙,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离父母的愿望渐行渐远,到了初二,终至彻底背离了父母的期望。人们习惯性的称这种行为是孩子的叛逆,其实,不是叛逆,而是父母教育的失败。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教育上一直处于矛盾中导致的。三岁以前,孩子就开始了与父母抢夺控制权,他们会故意提出一些非分要求,父母也知道他们的要求不应该满足,可是父母想到他们还小,就放弃了原则。这个时候,孩子控制家长的法宝就是哭闹,父母常常在孩子的哭闹声中放弃了对原则的坚持,其实,这个时候,孩子非分的哭闹应该受到体罚,因为,家长想到孩子还小,在内心矛盾中慢慢放弃了坚守,对孩子的控制权慢慢就失去了。到了三至五岁,正是孩子许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时候,孩子懒惰的习性又表现出来了,不管让孩子干什么,他们有一句口头禅:“等一会儿!”孩子总是让父母等一会儿,或者做事磨叽的原因是他们尝到过甜头,很多本该他们做的事情,由于 ,父母看着着急,就代替他们完成了。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每次做事的时候,应该给他规定时间完成,他们不能按时完成应该受到适当惩戒才对,家长又一次想到孩子小,第二次放弃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无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再一次在矛盾中放弃了坚守。有以上两次放弃,父母基本上丧失了对孩子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上学后,这是父母与孩子的第三次交锋,也是最后一次能改变孩子一生命运的交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受前两次交锋结果的不良影响,孩子已经养成了生活上的很多不良习惯,比如,用自己的想法控制父母,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做事拖沓等等坏毛病已经养成,它折射到学习习惯养成上就会出现这些不良习惯:一是把老师当成父母,对老师的话当成耳边风,不听老师的话;二是藐视老师权威,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认真,不把老师安排的事情当回事;三是作业完成拖沓,与家长较劲,寄希望拖到最后,作业也可以不做;四是完成作业任务没有时间概念,总是向后拖,学习没有效率;五是作业乱画,写完了事。这个时候,家长也希望孩子听老师话,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书写整齐,按时完成作业,可是,由于过于心痛孩子,他们在矛盾和唠叨中放弃了坚持,这个时候原本有必要的体罚教育介入,也就免了,当然,我在现实中也遇到过很多家长说他也打了孩子,而且打的很重。其实,这些父母在心痛孩子的心理作用下很少真正打痛孩子,这样孩子反而更加不听话。正确的做法是不体罚则罢,体罚就要不怕打痛他,一定要认真打他一顿。所以,孩子小学上了六年学家长唠叨了六年,好的习惯一点儿也没养成他们就升入初中。上了初中,孩子各种不良习惯已经养成,学习基础又差,父母已经与孩子斗得筋疲力竭,又进入了叛逆期,很多家长面对学习不努力,一身毛病的孩子,感到为力,在家长叹息声中,孩子混完初中,进入社会。其实,上了初一,这是最后一次拯救孩子的机会,家长抱着两种想法放弃了孩子的教育:一种是寄希望孩子长大了,一切都会变好;另一种,受个别专家和电视网络影响,要与孩子交朋友,结果是朋友没交成,孩子变仇人。有这两种想法的父母,既没有看到孩子变好,也没有同孩子搞好关系变成朋友,孩子彻底变成了父母不认识的陌生人。在父母唠叨中,在父母哀叹中,孩子什么也没学到,一身毛病走向社会。父母所有的期望成为泡影!